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地抛荒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值得社会各阶层重视。如果我国能借鉴日本的农民年金制度,建立农村土地承包权基金制度,则这个问题可以得到很好解决。农村土地承包权基金的来源有政府补助、农村集体拨款、土地承包权收益等方面,基金主要用于对暂时放弃土地承包权的农户支付土地承包权转让金、对永久放弃土地的农村老人支付老龄年金等。这种基金组织是一种非政府机构,由农民负责监督其全部运作过程。  相似文献   

2.
利用湖南省四大经济区域228户农户调查数据,对易地搬迁贫困户承包地处置问题进行探讨。运用无序多元Logistic模型从户主特征、家庭因素以及社会因素三个方面对影响搬迁农户承包地处置方式选择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搬迁农户的承包地依然以自己耕种为主,占比73.25%。另外,14.47%农户选择土地流转、12.28%农户任其抛荒;(2)搬迁安置地、农户所处经济地区、户主文化水平、健康状况和婚姻状况对搬迁农户选择土地流转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对搬迁后邻居满意度对农户选择土地流转有显著负向影响;(3)宅基地与耕地的距离对搬迁农户选择土地抛荒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承包地面积、农业收入占比和农业生产设施条件对搬迁农户选择土地抛荒有显著负向影响。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完善搬迁后续服务工作、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时调整农业用地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社会学视野下的近年农村土地抛荒问题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农村土地抛荒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土地耕种的成本过大、放弃土地承包的心理成本和放弃打工机会的成本过高,各项成本与收益不平衡,以及农民经过20多年市场经济氛围熏陶后决定自己的行为时日益理性化、经济化等因素,是导致今日农民抛荒土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动人"是"动地"的基础,农民流动的水平高低决定了土地流转的发展程度。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农民的流动性逐步增强。农民流动经历了由"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到"离土又离乡"的异地转移,再到"离土不回乡"农民市民化的发展过程。农民流动从"离土不离乡"到"离土不回乡"的位移转变,为土地流转创设了发展空间,使土地流转由孕育走向成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流动会愈来愈充分与合理,土地流转将越来越健康有序。  相似文献   

5.
农村土地抛荒的"新土地革命"的社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初意在解决农村土地抛荒问题而被一些专家称为“第三次土地革命”或“新土地革命”的土地流转现象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长足发展的产物 ,是符合现代化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的要求 ,是对土地资源更优化的配置。  相似文献   

6.
基于广东、湖南两省9个村的入户调查,研究农村土地承包权长期化背景下的无地农民与土地调整、土地流转之间的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在落实了土地承包权长期化的村中,离土地进行最后调整时间越远,无地农民数量和有无地人口的农户数量越多,农民的土地调整意愿下降,农民越不愿意动地。无地农民的存在不是农户转入和转出土地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无地情况下,无地农民并非通过土地流转市场租入土地获得土地使用权,而是外出打工。另外,无地农民通过家庭内部继承获得承包权已经成为农村社会普遍现象。论证了无地农民群体的存在对当下农村社会而言,未构成严峻的问题;也说明土地之所以不再重新调整,是因为土地调整预期收益低而组织成本高,从而30年不变的政策从一种外部强制性制度安排成为一种内生制度安排并延续下来。  相似文献   

7.
农民离村是民国时期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由于灾荒饥谨层出不穷、兵灾匪祸连年不断,加以人口与自然资源比例失调、土地兼并严重、失业现象广泛存在,成千上万的灾民与难民被迫离开农村。农民离村有的进入边疆地区,有的涌入城市,但更多的变成了无业游民。民国政府为了缓解农民离村造成的社会压力,主要采取了救济灾民、救济难民、安揖游民贫民以及移民垦殖等社会性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8.
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消除贫困和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对广西来宾市A村进行个案调查发现,易地扶贫搬迁取得重大成效,实现全部脱贫,得益于扶持政策的可持续性、移民融入的稳定性、制度系统化形成的政策合力等.为了更好地巩固易地扶贫搬迁减贫成效,推进乡村振兴,政府应当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加强就业和创业扶持,增强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以实现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要时刻关注移民的动态,解决移民社会不适应问题,重视社区文化重建,以实现新型农民塑造与塑造新的环境的互动与良性转化;完善易地移民搬迁各项制度以形成政策系统合力,保障移民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相似文献   

9.
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消除贫困和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对广西来宾市A村进行个案调查发现,易地扶贫搬迁取得重大成效,实现全部脱贫,得益于扶持政策的可持续性、移民融入的稳定性、制度系统化形成的政策合力等.为了更好地巩固易地扶贫搬迁减贫成效,推进乡村振兴,政府应当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加强就业和创业扶持,增强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以实现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要时刻关注移民的动态,解决移民社会不适应问题,重视社区文化重建,以实现新型农民塑造与塑造新的环境的互动与良性转化;完善易地移民搬迁各项制度以形成政策系统合力,保障移民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相似文献   

10.
基于粮食安全视角下的土地流转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确保粮食安全一方面迫切需要加快土地流转,以避免耕地抛荒并实现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另一方面又要求保证流转土地的用途和性质不变,确保粮食生产能力.当前土地流转中出现了"非粮化"冲动,并且由于地方政府和乡村集体参与其中,这种冲动趋于严重和复杂,已威胁到粮食产量和粮食生产能力.为了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确保粮食安全,需要确保农民土地产权、促进粮农增产增收、规范乡村集体和地方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11.
农村土地势荒的“新土地革命”的社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初意在解决农村土地抛荒问题而被一些专家称为“第三次土地革命”或“新土地革命”的土地流转现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长足发展的产物。是符合现代化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是对土地资源更优化的配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民摆脱土地的羁绊,或离土离乡外出打工,或到城镇经商置业,呈现了“退一进二闯三”的空前职业分化趋势。据攸县调查统计,全县3842万农村劳动力中,常年外出打工人员达12万余人,县乡村集体企业从业人员76万人,个体工商业从业人员89万人。而纯农业从业人员仅992万人。由于农村职业分化的加剧,相当部分从土地上分化出的仍然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农民不得不将土地托庇给他人经营。这种在农民自发基础上产生的“民间托田”现象,既很好地解决了弃耕抛荒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如何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稳定农民的收入预期,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长久稳定的关键性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理论界有多种解决思路,大的思路主要有二个:土地国有化、土地私有化,稳定和完善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在稳定和完善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改革现行的各项土地制度,进一步明确土地所有权主体、赋予农户独立的土地产权。  相似文献   

14.
土地细碎化治理是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议题。土地细碎化问题无法通过单一的治理方式解决,需借助多种力量合力应对。中部金峨县的经验表明,土地细碎化治理应以县域为单元构建治理体系,整合地方政府、农民和市场主体等力量,使政府、社会和市场形成治理合力,实现土地细碎化治理的目标。在土地细碎化县域治理体系中,以地方政府引导为核心的行政化机制是前提条件,供给土地细碎化治理资源,引导土地细碎化治理实践;以农民自组织为核心的社会化是组织机制,村社集体统筹协调土地整合和土地流转过程,农民通过自主决策和民主协商参与实践过程;以市场耦合为核心的市场化机制是必要条件,耦合行政化机制和社会化机制,借助土地流转市场发育推动土地集中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5.
整村推进作为土地制度改革的一种重要模式已经得到普遍认可,而作为诸多矛盾争议焦点的土地利益问题尚待解决。以安徽省实地调研为基础,可以发现,地方实践中利益不均衡导致的农民利益受损现象较为普遍,及时解决土地利益问题已经是当务之急。在分析土地利益冲突中的政府、集体和农民三方利益关系基础之上,得知只有明晰法律及政策价值取向、完善管理机制、建设约束机制、健全保障体系,才能实现农村飞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易地搬迁作为国家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旨在通过行政手段有计划地实行移民搬迁以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区发展困境。易地搬迁中的老年移民因健康状况、文化程度、语言能力、生计方式和收入水平等因素,在安置地面临着更多困境与挑战。在市场化与新型城镇化渗透的后乡土社会,搬迁老年移民不仅面临着新家园的社会适应与融入问题,还面临着生计方式、代际支持与养老模式的变动。随着人口流动的频繁与搬迁上楼后远离土地的现实,移民社区空心化现象严重,老年移民脱离土地和代际支持而转向追求自我保障和社会支持的养老策略。家庭结构的核心化使养老空间逐渐进入从家庭到自我、家庭到社区、社区到社会的衍变与扩展。因此,需要拓展老年移民收入保障渠道、完善老有所养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服务体系、建立阻断返贫的监测机制与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实现对老年移民脱贫致富的共建共享,促进老年移民的养老保障与社会融入。  相似文献   

17.
针对农民外出务工以后的土地抛荒问题,提出通过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转让市场的办法,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移民搬迁伴随生活方式的改变,势必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冲击,而安置方式和社会支持网络的差异更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发生变化。利用2011年陕西省安康市"农户生计与老年人健康"调查数据,检验了移民搬迁、不同的移民安置方式对农村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探求了移民搬迁中社会支持机制的作用。结果发现:移民搬迁本身对农村老人心理健康存在显著正影响,但由于移民搬迁导致社会支持网络的变化,使得移民搬迁与非移民搬迁老人的心理健康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的安置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显著不同;社会支持网络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提供了重要的保护机制,而且调节了移民搬迁及不同安置方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政府应该合理规划移民安置方式,打造良好社会环境,促进移民老人的社会融入和交往,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9.
目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土地市场的途径只有政府征收,这无疑束缚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价值,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文章通过比较成都市和无锡市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制度设计与实际效果,发现成都模式所采取的农民集体主导、社会力量参与、政府引导和监管的方式,是还权赋能的做法,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模式中具有较强的优势,很好地解决了农村的发展问题。由此得出,在农村的后发增长路径中,通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来释放农村土地价值是一种新思路。在此基础上,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政策创新提出建议:政府可考虑还权赋能,放弃对土地收益的垄断;政府与市场进行合理分工,加快农村发展的进度;加大土地制度改革,统筹城乡发展;以农民集体推动为主,保护农民利益,进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的机制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农村土地抛荒问题日趋严重。根据对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的调查发现:由于受农民对承包地权属认识不清、流转意愿不强等非制度因素,以及法律对土地流转的限制较为严格、承包经营制度僵化、农业税收杠杆失效和抛荒法律成本低等制度因素的影响,农村承包经营地流转率较低,直接导致土地大面积抛荒的后果。为此,盘活土地资本、促进土地流转,构建土地使用奖惩机制、进一步完善现行土地法律和政策,在未来中国土地制度安排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