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具有可以创新非遗项目传承人制度、创新非遗文化传播途径和实现非遗资源的整合利用等价值;目前荆州非遗数字化保护面临传承危机、受众危机和保存危机等问题;荆州要通过建立并完善非遗资源库、构建非遗数字化博物馆、形成立体化数字传播渠道等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2.
传统技艺类非遗大部分是中国农业文明时代留下的产物,其存在和发展与乡村社会的消费习俗密切相关。随着中国乡村社会现代化的转型,传统技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如何促进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成为政府和学界面临的棘手问题。从横江重纸的个案可以看出,具有神圣性质的仪式消费是支撑传统手工造纸技艺生产性保护的一股强大内在力量。在保护传统技艺类非遗的过程中,若能将其引入民俗、信仰、仪式的神圣场域,无疑是传统技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才能“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这一难题的关键,是明晰被我国采用却在相关国际准则中被否定的非遗真实性概念。它的不合理性在于试图保护一种静态的历史原真形式,而合理性在于各项非遗工作应真实地反映项目本身的实际情况。非遗真实性的内涵应是非遗的调查、传承、传播、利用的各项工作要体现持有非遗的社区、群体和有关个人的文化身份,反映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它是动态构建的,应由非遗持有者自己判定其真实与否。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提升非遗的文化价值,推动文化消费,稳步增加非遗的经济价值,可以提高非遗持有者传承和发展非遗的能力,是实现非遗真实性的有效路径。非遗传承和发展的统一要坚持以非遗持有者为中心,并加以政府引导和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通过数字化技术形成的非遗数字化成果有法律确权之必要。以促进文化繁荣为使命并以利益衡平作为基本理念的著作权法可以为非遗数字化成果提供分级分类保护的制度进路,将著作权和邻接权分别配置给非遗数字化成果的创作者和传播者,从而激励市场主体参与非遗的数字化。同时,著作权法应以非遗的传承传播为价值追求,在因应非遗和非遗数字化成果特殊性的基础上作出相应调整,以调和非遗传承传播的公益定位与非遗数字化成果私法确权之间的张力。一是创设“充分告知+实质同意”规则与惠益分享机制,妥当安排非遗权利人在非遗数字化成果创作和传播中的权义格局,保障非遗传承人等非遗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二是完善著作权法的权利限制制度,在确权保护非遗数字化成果的同时,弘扬非遗的文化价值,实现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5.
广西壮锦的发展历史和当代的生产性保护实践个案,提醒我们反思非遗生产性保护中从消费、传承人、产品本身存在的不可逾越的难题。尽管生产性保护仅仅只能保护非遗的部分元素,仍然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功能,通过提升专业水平和民众文化自觉以及市场对于高端艺术品的尊重来实现对壮锦等工艺类非遗核心技艺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6.
核心技艺的传承和保护,是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项目得到生产性保护的关键.手工类非遗项目的核心技艺是在特定自然环境、风土人情中,通过生产、销售、流通诸环节历史地形成.面对机器化大生产的变革,传统手工艺必须坚持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融合,才能保护其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和核心技艺的真实性;面对激烈的市场化转型,则必须通过商标原产地保护、甚至行业标准的制定,保护核心技艺及其形成的品牌价值;面对文化转型,则有赖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结合文化创新, 探索核心技艺传承-品质管理- 品牌保护- 文化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广东石湾酒厂对于其核心技艺—玉冰烧酿造技艺的保护传承,给了我们上述启示.  相似文献   

7.
武夷分茶技艺茶百戏始于唐、兴于宋,是有着千年历史的中国古茶艺,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经济开发与社会和谐价值.但由于规模小、资金少,加之技艺传承后续乏人,以及开发利用不能适应现代商业环境等问题,此项荼艺的传承与发展遭遇瓶颈.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非遗传承的队伍建设、打造手工技艺非遗产品名优品牌,从而促进农业文化遗产中手工技艺的价值实现和传承空间的不断拓展.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被保护的"非遗"项目的现实状况,大体可分为五种情形:一些风俗、礼仪类"非遗"项目因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原因过去未得到保护,现在虽得到保护却难明真貌;技艺类项目因传承人不能赖此维持一定生活水准而无人为继;工业化生产方式对传统技艺"伤害"严重;自然环境及生产方式的改变使相关"非遗"失去生存的天地;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引起的人际关系变化危及某些"非遗"项目的生存。这五类状况涵盖绝大多数"非遗"项目。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改变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至少在目前)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非遗"的传承保护与此是相悖的。这是"非遗"传承保护的根本难点所在。  相似文献   

9.
对非遗进行适度的产业化开发,使其获得新的生产途径和生存方式,是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树立协同保护与科学开发的思想理念,正确认识非遗产业化的内涵及其特定内容,综合考量其在产品特色打造、组织方式、生产运营、投融资渠道以及销售途径等方面的特征.激活非遗走出传承困境,应科学评估,坚守核心价值,根据消费需求和非遗自身开发价值,进行适度产业化开发,实现其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非遗进行适度的产业化开发,使其获得新的生产途径和生存方式,是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树立协同保护与科学开发的思想理念,正确认识非遗产业化的内涵及其特定内容,综合考量其在产品特色打造、组织方式、生产运营、投融资渠道以及销售途径等方面的特征.激活非遗走出传承困境,应科学评估,坚守核心价值,根据消费需求和非遗自身开发价值,进行适度产业化开发,实现其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是传承,保护的核心是传承人。传承人掌握着非遗的核心技艺和知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的传递者。传统工艺类非遗中的麦草画工艺是由手工艺人利用相关工具纯手工制作出来的,传承人在这类非遗传承过程中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保护好传承人,是解决非遗传承危机的关键,也是实现非遗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以袁月英麦草画为个例,从传承人的视角出发,探索适合麦草画工艺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非遗技艺的传承,多受制于口传心授的经验性传承,大多未能形成系统的图文标准。这造成了非遗技艺不断革新创变,传承方式却因循守旧的现象。以苏式二胡制作技艺为例,从自然成因与社会成因深入研究这一现象,可以发现,针对传统技艺的非遗保护是顺应多元文化理念、应对不同程度的文化冲突和同化进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对非遗传承产生了巨大影响。非遗作为民族自信和文明的象征,其价值不容置疑,但其传承与创新现状不容乐观。在互联网环境下以创新创业传承非遗,有其客观性、必要性和时代性。非遗创新的基础和价值在于应用。非遗双创式传承需要用互联网思维向社会传递其工匠精神,体现其经济价值,重视线上线下两个市场。五禽戏在非遗普及中积累了成功经验,证明了双创式传承是非遗较为有效的保护与传承方式。  相似文献   

14.
当下,国内非遗产品依然存在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不够强大,营销未完全走出同质化竞争等问题,借助元宇宙赋能将让非遗产品跳脱出实体的桎梏,跨越数字鸿沟,突破圈层的藩篱。以数字化转型的方式加码消费者的用户体验,并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新的增量;元宇宙营销将构筑消费者对非遗产品的新认知,实现产品的设计、互动和营销等诸多诉求,满足年轻受众的社交和消费需求;非遗产品在不断加深大众文化记忆和民族认同感的过程中,通过科技力量激活非遗传播、传承的新活态,消解非遗核心技艺代代递减的问题,续写非遗传承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5.
皖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丰富,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标准,已被列入滁州市级以上的非物质遗产名录的项目共计49项。以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手段、范围与力度,也已不能适应皖东地区人文旅游发展的客观现实。目前皖东地区在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资金不足、人才匮乏、受众性不强、原真性缺失等问题。根据皖东地区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的各自不同特点,提出民间美术观赏类,民间音乐、歌舞、曲艺、戏曲、杂技等表演类,传统手工技艺类,民俗类非遗项目因类而宜的保护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拥有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资源,但非遗保护与传承存在着传承人高龄化、传播方式单一、文化生态链缺失和信息渠道落后等问题。非遗文创APP的开发是新媒体技术与非遗文创两种新型非遗传播方式的综合,因此提出河北省非遗文创APP的建设构想:对非遗文化资料数字化整合,构建河北省非遗资料库;利用非遗视觉素材,推动自主创新设计;通过产品定制体验,实现非遗文创设计作品实体化;搭建创作分享与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7.
如何将非遗传承和基础教育这两大文化要素兼顾考量,实现完美融合,无疑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且亟待探索的问题。莫绍萍不仅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市级传承人,而且还是一位教育成绩卓越的老师和管理者,她让梁平木版年画这种传统艺术回归社会生活,融入教学,融入地方文化建设,实现了非遗项目的活态化。非遗传承的不仅仅只是一种技艺,而且还是一种做人做事的人生态度,一种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的人文精神,它让我们变得执着而坚定、善良而温暖、谨严而圆融。这些优良品质无一不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应该传递给学生的核心素养。正是这种合力和交集让非遗传承和基础教育找到了彼此完美的融合之道。  相似文献   

18.
目前,大同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计8项,呈现出类别集中但地区分散的特征。非遗博物馆的建设,需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为核心理念,在体系化的建设和管理中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贡献力量。为了使这种力量尽可能完全地发挥出来,非遗博物馆还需要做到文旅融合,以旅游带动流量和消费,进而带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适度发展非遗旅游有利于非遗的传承和传播,但过度商业化也可能破坏非遗传承的真实性,加强社区参与、立法和政府监督成为主要措施。非遗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是非遗旅游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山西省非遗旅游开发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艺—学—研—协—企"的非遗生产性保护社会组织并制定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20.
从常州非遗保护的宣传困境和常州动漫的发展优势来看,非遗保护与动漫化传播相结合有较好的前提和基础。文章将非遗文化与常州动漫产业进行关联研究,在分析调研现状的基础上,从非遗动漫支持政策、非遗动漫人才培育体系、非遗动漫产业链、非遗动漫融合项目等角度论述了常州非遗保护的动漫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