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守主义的哲学源头是近代西方哲学对主体性认识路径的强调.在政治伦理上,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形成对比,稳定、和谐与统治效果是保守主义重视的政治价值.保守主义政治伦理的构成基础与条件是:基督教原罪观念对人类的约束;人类不变的本性;道德律令的客观存在;权威与精英的必要;对私有财产的捍卫.新保守主义是保守主义在当代的体现,在政治、经济与社会的不同领域,新保守主义分别体现了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伦理诉求.  相似文献   

2.
任剑涛 《文史哲》2007,(2):95-102
在西潮的冲击下所形成的保守主义思潮中,以捍卫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基本价值为己任的文化保守主义构成了“文化卫道”景观。当保守主义透入到现代性政治的抉择时,则形成拒斥现代性政治的政治保守主义,文化卫道就此与政治抉择形成一种张力关系。徐复观从文化保守主义出发,走向了政治上的现代性道路;钱穆的文化保守主义落到现实政治层面,衍生出政治保守主义。前者是局部意义的保守主义者,后者是彻底的保守主义者。仅就这个角度来看,钱穆确实不属于“现代新儒家”的阵营。  相似文献   

3.
西方新保守主义民主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民主问题的见解和看法是新保守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战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的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的走向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其有关自由与平等的观点、精英统治论和限制民主的观点是新保守主义民主观的主要内容。新保守主义在自由主义发生危机时兴起 ,是对自由主义及其政策执行结果的一种全面反思。兼收并蓄自由派和保守派的思想 ,是美国新保守主义的一个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哲学的伦理转向使哲学不再纠结于为神的存在提供本体论证明,为自然科学的发展编著科学神话,而是在政治社会学领域对人类生活进行伦理追问.面对现代性危机,现代哲学掀起了理性反叛的旗帜,后现代哲学则展开了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现代性批判与伦理反思.这些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中国哲学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时代契机.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现代性的发生,摧毁了传统知识分子对于家族的社会认同、对于国家的政治认同和对于儒教的文化认同,使新知识分子发生了身份认同危机。中国现代性的历史就是知识分子寻找精神家园的历史。随着革命及新中国的建立,这种危机得到特殊形式的解决。改革开放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了新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6.
回顾本世纪的思想史,在众多思潮流派中,文化保守主义是十分值得重视的流派。勿庸赘述,文化上的保守主义不是指社会政治上的保守主义。毋宁说,其中不乏政治上的激进论者,例如章太炎就是显例。我曾在《试论五四与后五四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试论现代新儒学的几个特点》等论文中多次论述过这一思潮的形成发展及见弊得失。文化保守主义是反思现代性的国际文化现象,其代表人物提扬人文价值,批评现代化的负面影响,促进现代化的健康发展。英国和欧陆各国的文化保守主义对西方现代化起过补偏救弊的作用。在中国,一个多世纪以来,文…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的现代性重建理论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是一项在思想、社会和文化三方面展开的综合工程;民主是现代性的核心问题。哈贝马斯认为晚期资本主义的危机是政治合法化危机和文化动机的危机,现代性的病症是系统和生活世界关系的紊乱产生的异化,只有通过恢复生活世界的自主化和政治民主才能解决。哈贝马斯提出的方案是在实践中通过普遍语用学建立人们相互理解的言语行为的一般规则,从而重建关于一切可能理解的普遍条件;通过重建交往理性和话语伦理,在政治、经济和法律体系中真正贯彻民主和公正的原则。哈贝马斯的现代性建设的方案对当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哈贝马斯是20世纪公共性和交往哲学的代表人.他的公共性理论受阿伦特公共空间的启发,力图在现代性的框架内解决现代社会和政治的危机.公民社会理论以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为原型,从中抽象出一种理想的公共领域.交往理性为现代社会的多元民主奠定了理性的基础."商谈民主"理论是对现代政治中的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理论的调和.哈贝马斯公共性理论的局限性在于停留在规范与权利的现代性框架内,无法从深层上回答现代社会的德性与伦理危机.  相似文献   

9.
阿伦特的政治哲学一生关注点在行动领域,可是随着现代性的兴起,行动领域的危机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现代劳动全面侵占公共领域,人沦为动物物种,失去了崇高的行动生活。极权主义的肆虐是现代性危机的典型表现,直指现代政治的危机。平庸的恶是阿伦特对政治危机的独创性的考察,是现代伦理的困境。无论是现代的人之境况、极权主义还是平庸的恶,都意味着行动领域危机的必然出现。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这一概念本身包含着多种层面的意义,其内在的诸多意义,本身就相互抵触和冲突.现代性的冲突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这里主要讨论现代性在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冲突和文化-技术领域中的冲突.前者的冲突表现为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三种意识形态的纷争;后种冲突表现为审美现代性和技术现代性的对抗,以及哲学领域中的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攻击.  相似文献   

11.
利奥塔开启了犹太人问题的后现代主义研究,对整个西方政治实践传统展开了彻底反思.在政治和伦理、自治和他律相对立的逻辑基础上,他把政治解放看做是消除伦理(他律)的一种尝试.然而,这种尝试必然是失败的,因为伦理(他律)始终作为政治的多余物而存在着.正是政治解放与作为伦理载体的犹太人之间的这种张力给犹太人带来了灾难.但是,利奥塔无意在反犹主义与现代性之间构建一种必然关系,相反,他把反犹主义看做现代性的他者.因此,作为他者的反犹主义无法通过任何现代政治计划而消除,它始终藏匿于欧洲人的无意识当中.也正因为超出政治和有意识的领域,欧洲人才会将大屠杀忘得如此之快.利奥塔的著作就是要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那些已被遗忘的东西.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结束以后美国新保守主义势力积极利用媒体影响公共舆论.新保守主义对美国媒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新保守主义知识分子对部分媒体的独立控制、新保守主义势力与默多克等媒体帝国的联合以及保守主义思想对自由派主流媒体的渗透.虽然不能统一意识形态,但这些媒体利用自己巨大的影响力垄断了在反恐、对伊政策等方面的政治话语权,从而影响公众舆论并间接对政策决策者和重要的政治活动分子产生压力.  相似文献   

13.
守旧与开新——20世纪中国新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摭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世纪激进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纠结对峙的文化空间中,新古典主义那种以传统为本位来开新的文化理念,那种静穆、和谐、均衡的审美理想,仍有着很强的诱惑力。从文化心理看,远离固有传统和经验去求“新”求“变”的现代性,既导致了文化焦虑,也使皈依既成传统以寻求荫蔽和依靠成为一种心理需要;从文化建设上说,在文化失范的情况下,调动、发掘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文化资源来进行文化重建,是克服文化认同危机的前提;从政治的角度说,各种政治力量也力图通过对传统的认同来使自身的意识形态取得合法性。这些,既为文化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14.
施特劳斯对西方现代性的激烈批判把他和马克思联系在一起.但施特劳斯对西方现代性危机的本质和根源有着完全不同于马克思的理解,他认为,西方现代性危机的本质是现代政治哲学的危机,拯救危机的出路是回归古典政治哲学.由此出发,导致了施特劳斯对马克思学说的批判的否定性理解,即:在其对现代性危机之最深根源的复杂反思中,施特劳斯实际上把马克思看成是现代政治哲学的顶点,他隐微地始终在同马克思进行论战,具体体现在历史、自由和哲学这三个概念上.  相似文献   

15.
李小艳 《船山学刊》2014,(4):122-125
近代佛学复兴是传统中国对现代性问题挑战的一种回应。梁启超以佛教的理性化、入世化、科学化、多元化因应现代性挑战,将佛教纳入了现代性的新框架中;另一方面他又看到了过度现代性导致的精神危机,于是他又拒斥现代性,研究以佛教为主的宗教哲学与人生哲学来陶冶心性。现代性的挑战,一方面给佛教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促成了佛教的新发展,另一方面又给佛教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甚至威胁到了佛教的生存。  相似文献   

16.
在阿伦特看来,现代性中孕育着种种危机,比如个体的原子化、公共空间的消失等。而这些危机就是现代极权政治兴起的重要社会条件,而矫治危机的办法之一,就是个体以积极的姿态介入公共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中。  相似文献   

17.
作为对现代性之道德后果的整体回绝,德性伦理的复苏受到共同体主义与施特劳斯主义的一致推崇,但对现代性伦理抨击的片面、武断倾向与理论构想的弱实践性却使这两股学术批判力量落入玄思、空想和精英化之嫌。尽管如此,在有效融合规则伦理与德性伦理的呼声中,当代生态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普遍面临的新境遇,势必将有力地确证主导前现代性、淡出现代性的德性伦理在所谓的后现代性中的巨大价值,并对"德性之后"的伦理学建构予以深刻启迪。  相似文献   

18.
自由主义是一个在欧美经过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加以丰富而发展起来的思潮,也是一个在三百多年这样长的时间内由于政治人物不同、政治运动不同而包含很多差异的概念.用自由主义这个字眼概括欧美三百年历史的主流固然经常有人这样做,但是内容不免失于笼统.现在美国在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之间发生的争斗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党派化、意识形态化.中国不需要提出"新保守主义的自由主义"这样的说法.  相似文献   

19.
解晓东 《北方论丛》2012,(1):117-120
保守主义是日本重要的政治传统之一。日本的保守主义与一般意义上的保守主义具有相同特征,但也具有日本自身特色。日本的保守主义并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只是人们对日本政治发展史特征的描述性概括。日本保守主义政治传统的形成与天皇制具有密切的关系:天皇制导致日本形成了二元化权力体系,而二元化权力体系又促成了日本的保守主义。天皇制是日本形成保守主义政治传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白刚 《人文杂志》2013,(1):10-15
马克思和阿伦特都是现代性的强烈批评者.在马克思这里,现代性的本质是“资本统治”,现代性的危机是失去个性和自由的“人的异化”;而在阿伦特这里,现代性的本质是“技术控制”,现代性的危机是失去公共政治自由空间的“世界异化”.对于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阿伦特走的是一条单纯“复归政治生活”之路,而马克思则走的是一条彻底“变革生产关系”之路.比较而言,马克思的道路更为究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