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不厌百回改,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都在修改上下过功夫,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就常把自己写得好的文章贴在墙上,一有时间就看一看,改一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正因为如此,他写的文章历来被人们称颂.教科书十一册中<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个"绿"字北宋八大文学家之一王安石也修改了十几次,才成为千古绝句.修改作文实际上是对文章草稿作进一步的推敲、调整、润色,使文章更趋完美,是提高作文质量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公务员数量就很庞大,历朝历代各有各的管理模式。本文试简要列举北宋、明、唐三个朝代管理公务员的主要做法,以期对当今有所借鉴。北宋:抓小官放大官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后,庙号称宋太祖。他在军中多用文官,文臣充武将,武将调离军职。赵匡胤曾对谋臣赵普说:"我现在用儒  相似文献   

3.
北宋名臣王旦胸襟宽广,家中几个仆人想试试他到底有没有脾气,就悄悄把锅底灰放到肉汤中.王旦什么都没说,就只吃米饭,没动肉汤.后来仆人又把锅底灰放到米饭中,他还是什么都没说,只是提出:"今天不想吃米饭,改喝粥吧."  相似文献   

4.
说起杨亿,也许有人会觉得陌生。时光倒退1000年,他可算是一代风云人物。他生活在北宋,是宋真宗倚仗的笔杆子,也是北宋诗坛一代宗主。他少年得志,却又英年早逝。他的为人体现着少年人追求个性的勇气,他的作品则充满了才气与志气。  相似文献   

5.
王田业 《领导科学》2012,(25):46-47
作为领导干部,怎样提高自身的威望?可谓方方面面,渠道种种."善下"则自大,有容则自威.魏国公韩琦是北宋名将,一次已是夜间时分,他仍伏案思考军务大事,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目不转睛,可为他持烛照明的侍卫却走了神,一不小心,手持的蜡烛烧了他鬓角的头发.当时,韩琦不怒、不骂、不吵、不叫,而是用表袖蹭了蹭鬓角又继续认真伏案办公.事后,他发现侍卫换了.这时韩琦担心侍卫长惩罚那名侍卫,就叫来侍卫长说,不要替换他,因为他已经知道怎样持蜡烛了.官兵闻之,都为韩琦的"善下"行为而感动,结果,全体官兵服从纪律,听从指挥,团结一致,一次次战胜顽敌,屡立战功.韩琦也被后人冠以"持烛燃鬓,善下自大"的官德美名.  相似文献   

6.
王国华 《领导文萃》2013,(18):77-80
北宋末年,政局动荡,朝廷奸臣当道,民间起义不断;北方大金国蓬勃兴起,虎视眈眈。北宋各色人物轮流上台,此起彼伏,这其中,有一人曾呼风唤雨,深刻影响着决策者,甚至一度左右了政局。但随着时光的推移,此人已渐渐被历史淹没。他,就是道士林灵素。"聪明神仙"林灵素出山  相似文献   

7.
川人多好吃亦擅吃,创造出多味脍炙人口的历史名菜,在此,小编奉上几个民间流传甚广的美食故事,以飨读者 适口者珍 北宋时期,四川出了第一位状元苏易简,官至翰林学士.宋太宗曾问他:"食物称珍,何物为最?"他回答到:"臣闻物无定味,适口者珍."又说:"臣止知齑汁为美."太宗问他为什么这样说,苏易简于是讲述了他的亲身经历: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我饮了很多酒后回家倒床睡去.半夜酒醒了,觉得全身燥热并且口渴.  相似文献   

8.
以鱼为镜     
"寡好"者,没有特别的嗜好也.说"寡好",我首推北宋吕蒙正. 他身居宋太宗一朝的宰相位,自然追捧者众多.一官吏想经由吕蒙正之弟,送上自家祖传"古鉴(镜)".据说此镜能一直照出去二百里,是件稀罕物.吕蒙正听弟弟提及此事,笑曰:"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这面宝镜究竟能照出多少里,不重要,重要的是吕氏"寡好"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恕人责己     
正范纯仁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儿子,他的宽恕之心是出了名的。范纯仁退休之后,他的好友程颐去拜访他。两人一边喝茶,一边聊起往事。程颐直言不讳道:"当年你有很多事情都处理得不妥,难道不觉得惭愧吗?"范纯仁不知程颐所指,于是对程颐说:"不妨直言。"程颐说:"你任相第二年,苏州一带发生暴民抢粮事件,你本应在皇上面前据理直言,却什么也没说,导致许多无辜  相似文献   

10.
正北宋时期,(音同户)县知县因贪污落马后,陈希亮被调至县接任知县。他素有严明执法、敢作敢为的官声,当地百姓期待他对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然而,他上任后迟迟没有推出新政,连一向看好他的知府都怀疑:"难道陈希亮虚有其名?"一天,陈希亮的师爷提醒道:"大人,您的新政准备什  相似文献   

11.
正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不仅在文学上颇有成就,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树,后人赞扬他是很会做官的好官,其从政智慧很值得后人借鉴。一、坚持正道并从容应对官场失意的人生低谷欧阳修主要生活在宋仁宗时期,23岁考中进士,之后在朝为官。庆历新政(范仲淹变法)时期,历任右正言、  相似文献   

12.
北宋历史有不少亮点,其中一大公认的亮点,是从开国起就长期存在的——北宋多名相.但这些"名相"里,能称得上是全能达人——军事、政务、财政、司法,摊上哪样都能一肩挑;在大事面前不瞎折腾,用简单手段解决复杂问题,件件事都能办得漂漂亮亮的——恐怕就是其中被称为"饭桶"的宰相:宋初名相张齐贤. 张齐贤,生于山东菏泽,长在河南洛阳...  相似文献   

13.
正北宋初年有一位绝顶聪明的文人陶谷,博通经史,文章过人。从五代后晋开始,陶谷就在朝中起草文书,历仕后汉、后周,到宋代依然在翰林院当老资格学士。宋人称其"自五代至国初,文翰为一时之冠",然而他却在赵匡胤那里碰了钉子。北宋建立后,陶谷仗着自己对赵匡胤当上皇帝有功,希望能够当宰辅大臣。按说,论他的能力和资历,都能排在赵匡胤的其他宰辅前面。后晋时,陶谷的文辞就是一流的,内外制命都归他一手掌管。而陶谷随机应变、察言观色的本事,常人更远远不及。  相似文献   

14.
晏建怀 《领导文萃》2013,(14):53-57
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生奔波仕途,屡次被贬,与同僚发生过冲突,甚至他的朋友、同窗、老师对他也颇多苛评。他的仕途推荐人、宰相晏殊就曾责备  相似文献   

15.
<正>周敦颐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学术界公认的宋明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一生积极追求与自觉践行儒家价值理想和道德人格,体现出了高超的君子人格风范,为世人所景仰。他的传世名篇《爱莲说》中所体现出的"修身、廉洁、奉公、爱民"的"君子"思想,与我党所倡导的"为民、务实、清廉"的官德文化内涵异曲同工,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官德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周敦颐在他的文学名篇《爱莲说》中,托物言志,热情讴歌了莲  相似文献   

16.
公元1074年是北宋的熙宁七年,一个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焦躁气息的年份。正忙于变法的王安石碰到一件麻烦事,一个本来由他奖掖提拔的看城门的小官郑侠要和他的变法过不去,画了一幅《流民图》  相似文献   

17.
北宋初年,有人弹劾镇守大名府的节度使符彦卿多行不法。太祖赵匡胤接到举报,立刻把兵部侍郎王佑召来,命他代理大名府,留心观察符彦卿的动静,仔细调查他的罪状。最后太祖又让王佑近前,面授机宜,说:"卿此次前去,若能查出符彦卿不法罪状,朕当与卿王溥职位。"王溥者,当时的宰相也。太祖的意思再  相似文献   

18.
正"恩欲归己,怨使谁当!"这是北宋宰相王曾的一句名言。他为人方正持重,始终认为,为官从政不能"收恩避怨"。"收恩避怨",就是讨好人的事抢着做,得罪人的事躲着走。这样的人一定能落个好名声吗?未必。反之,那些一心为公事、不怕得罪人,甘于"食落众人口、罪过一人当"的人,也未必真会得罪人。  相似文献   

19.
<正>北宋末年,朝廷大量起用"带病官员",大批正直之士被赶出朝廷。"带病"之官为何屡获重用呢?一是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将"带病"官员提拔到高位。拿蔡京为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宰相韩忠彦与另一位宰相曾布闹得不可开交。韩忠彦想到了在定州当知州的蔡京"有手段",且和曾布有大仇,便把他调回翰林院担任承旨,希望他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此时的蔡京已多次受到大臣们的弹劾,恶行昭彰,韩忠彦这一招儿可谓引狼入室。结果没过几个月,韩忠彦和曾布两败俱伤,蔡京坐收渔翁之利,  相似文献   

20.
苏轼,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他的诗、词、散文里所表现的豪迈气象,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欧阳修、梅尧臣等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进一步发展的成果,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