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使驻京"是清朝晚期的重大外交问题,在坚船利炮武力逼迫下,西方取得了"公使驻京"的权利.在此过程中,西方文明,尤其是国际公法对宗藩制度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最终导致宗藩制度的瓦解.  相似文献   

2.
明前期明朝向朝鲜索征的“别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史学界通常认为,在中朝两国关系发展史上,明朝与李氏朝鲜的宗藩关系最为典型,是两国关系最好的时期.两国之间保持着频繁的往来,朝鲜定期遣使朝贡,明朝对其贡献的方物,本着"厚往薄来"的原则,给予丰厚的回赐.而对明朝不时向朝鲜索征贡物的史实,往往给以忽视,或避而不谈.而明前期,明朝向朝鲜索征"处女"、"火者"、"海青鹰子"等就属于"别贡"性质.这种"别贡"给朝鲜带来沉重的负担,给两国关系带来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农村税费负担为核心,以试行"费改税"的农民负担为主题,对政策试行前后农民对负担的反应进行了分析,发现农民对目前的负担政策比较满意,对"费改税"政策的试行也比较欢迎.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问题是基层对农村"费改税"政策目标认识存在很大偏差.将"费改税"政策目标定格在负担绝对数的下调,明显是错误的.若"费改税"的收取仍以农户家庭人口规模与农地规模为基准,而对农民本身的收入水平不作更多的考虑,则农村税费改革的目标--理顺政府与农民关系,让农民有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将很难达到.  相似文献   

4.
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农民太多,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抓住"转移农民,减少农民"这一主线."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有两个途径,一是直接诱导边缘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变,二是诱导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并吸纳农民与其一起向农业产业化企业工人转变.当前解决三农问题重点在于打破我国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僵化的农村土地政策等.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历来关心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对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更是他进行改革的历史起点.他关于"三农"问题的理论,不仅使改革初期以及后来的农民受益匪浅,而且指明了党和政府农村工作的方向,即一切为农民着想,不断进行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快发展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努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坚持和贯彻这一理论是新时期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6.
2006年实行长达2600年的农业税将被全部取消,那么农民是不是不用再缴纳任何税收?是不是像人们相象的那样农民进入了"无税时代",农民负担是不是减轻了?文章分析指出了取消农业税只是减轻了农民的直接税收负担,农民仍承担着大量的税外收费、工农产品和农地的价格"剪刀差"对农民补偿严重不足等造成的农民负担.因此取消农业税后,农民的负担仍然十分沉重,农民负担仍需进一步减轻.  相似文献   

7.
"十五"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进程不断加快,对地方政府在经济中如何行使其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滞后性,使得地方政府难以适应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要求,难以满足"十五"计划的需要.因此,加速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转变,合理界定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使之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十五"规划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就中国"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所发表的一系列讲话和谈话,形成了其特色鲜明的"三农"思想.邓小平认为,在中国,农业的根本地位始终不能忘,农村的问题应该首先解决,农民的积极性要给予激发和保护,否则,这些问题就会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以邓小平的"三农"思想为指导,采取综合性的措施,以解决日益突出的"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9.
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始终是决定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问题.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都非常重视"三农"问题.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要在继续实施"农民增收"政策的同时,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是我国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又一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0.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环境,中国税收改革势在必行.从目前情况看,我国税制改革要从调整税制结构、完善商品税制、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完善"个税"制度,强化"个税"征管、建立健全地方税制,理顺税费关系,深化税收征管制度等改革.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农业和农民大国,近13亿人口中有9亿多居住在农村.制约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最大障碍,不在城市,而在农村.研究和思考中国现实一切重大社会问题,必须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形成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建国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层面,只有从制度伦理的高度给予农民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的国民待遇,从政治和经济意义上使农民成为真正的"自由人",才能彻底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新的历史阶段,"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农民增收缓慢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给农民增收带来了希望.但要真正实现中央一号文件所提出的目标,还面临许多困难和矛盾.论文主要通过对影响农民增收的相关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以便从增加农民收入入手,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其本质是一个法律问题,即如何全面有效地保障农民权利的问题.为此,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法律制度的构建入手,通过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确保农民的基本国民权利实现,从根本上消除权利的贫困,实现农村的富裕.  相似文献   

14.
从根本上看,我国的"三农"问题是在即定约束条件下工业化模式偏差所带来的人口、社会、经济、制度等结构性矛盾多年来在农村积聚的结果.现阶段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农民和工业化的关系由传统上被动地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等多种贡献为主,向农民的全面参与和全面发展为主转换,"三农"问题的核心也就转换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全方位变革.只有通过涉及城乡之间根本关系的一系列制度变革,转换工业化模式,实现农民非农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才能使"三农"问题在发展之中得到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宗藩体制的崩溃是西势东渐和周边国家近代民族主义发展的结果,但是也可以从宗藩体制自身的演变中寻找其轨迹.清韩宗藩关系虽然一直比较稳定,但是受"尊周大义论"、"北伐论"的影响,朝鲜对清朝的态度始终在现实需要与理念追求中纠葛.从制度层面来说,朝贡制度的弊端日益明显,甚至连下马宴、上马宴这样的礼仪活动已经变得很不严肃.然而,也正是在这种变化中,朝鲜使行人员与中国文人和官员的交往日益扩大,为近代中朝关系的新变化开辟了有限的途径和可能.  相似文献   

16.
曹乃谦曾被汉学家马悦然视为真正的"乡巴佬"和"天才",这种评价或称呼背后其实隐藏或遮蔽了某种深刻的意识形态因素.曹乃谦说他自己是"穿着警服的农民",但他又从时代及历史的巨变中剥离出食色人生的主题,彰显地终究不过是一种基于合理人性诉求的启蒙主张.他那种既内在认同于乡土,又外在保持一定距离的姿态;以及表现出对现代城市文明(或现代化)排斥的同时,又对乡土农村极度落后的一面有所批判,而正是这些看似矛盾的地方,恰好满足了那些意在观看"奇观"中国的西方学者及作家的需求,所谓的意识形态内涵就在这些层面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17.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改革方向,理解"资格权"的概念并对其实践形态进行考察是本文的主要目的.作为一种身份权利,资格权是新时期"大国小农"的国家农民关系在宅基地产权上的反映.确认资格权的过程是对农民和集体关系的厘清与调整,表现出固化土地保障属性、疏通资本下乡渠道、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等功能.在权能之外,宅基地"资格权"的社会学意涵体现在土地和"资格"的文化属性及其对农民和村庄的伦理意义.针对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一个可能的政策建议是在进一步明确宅基地"资格权"内容与边界的基础上,确定宅基地使用权转让的前提,适度拓宽宅基地使用权转让的范围.  相似文献   

18.
明代王府官的设立,是朱元璋在"分封建国"的政治背景下,倚重王官管理王国、辅导宗藩、藩屏帝室的重要举措.有明一代,王官的作用与宗藩地位休戚相关,大体说来,朝廷对王官有一个从倚重到歧视的变化过程,正统以后,伴随藩禁制度的形成,王官的升选转降被限制在王府内,王官老死王国,不仅造成王官队伍的庸劣、老病问题,而且使得不少王官不安于位和自甘堕落,甚至与非法宗室同流合污,成为宗藩犯罪的教唆人与参与者.  相似文献   

19.
以开封市为例比较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几种类型,认为"企业+农户"模式并非农民的最优选择.这其中固然有着诸多因素,但农村土地产权结构是其根本的制度性原因.它尚未有效保护农民利益,农民凭出租土地享受分红,成为分散的"小股东",他们缺乏知情权,漠视管理权,在与企业的谈判与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这不利于农村土地流转的深入开展,最终也妨碍了农业规模经济.  相似文献   

20.
“三农”问题:社会公正与社会排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是农民基本生存与发展问题,农村、农业、农民与城市、东部与西部之间出现的差距,使作为共产党执政基础的主要社会群体日益弱势化."三农"问题隐含的实质是社会公正失衡与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