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秦汉出土文献中的古体字与《说文解字》中的古文和籀文等相比,有其特有的类型、结构和来源。经收录,秦汉古体字共80个,分3种类型。秦汉古体字虽然在结构上与《说文》古文和籀文等相同或相近,但字体却大不相同,呈现出一种正在由篆书向隶书转变的状态,分属多种字体。《说文》古文和籀文等与秦汉古体字有明确的渊源关系,后者源于前者。  相似文献   

2.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小篆作为正字,把古文、籀文作为重文(即异体字)。但也有把古文或籀文作为正字而把小篆作为重文的。段玉裁指出这是《说文》的变例,是由于这时的古文或籀文处在部首的位置而造成的。通过对《说文解字》“先古籀后篆”用例的分析,可以发现造成这种变例的原因有好几种,其中也存在由于错误而造成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革处)”见于《吕氏春秋》,应是地名.但是注家没有明确指出它在何处,字典、词典收“(革处)”字的也是这样,它的形音义都不清楚.其实,一些资料足以说明它是“闻”的籀文“(?)”的讹体,而今本《说文》“(?)”又作“(?)”,因而难于辨识了.原来“(革处)”就是闻乡的闻.(?)乡又作阌乡,汉末曾改作闻乡在河南陕县西.先引《吕氏春秋》及注,再引文字学家对籀文(?)的解释来论证.《吕氏春秋·介立》: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字形分析入手,研究了"鱼■匕"铭文中的"■"字,否定了将其释为籀文"顶"的传统看法,论证了"■"是三晋文字中的"颠"字,在铭文中应就本字解之,不得读为"鼎",由此出发,对铭义重新做了解读。  相似文献   

5.
汇集文字学者对《说文解字·序》提出的一些问题,并作些梳理、分析。这些问题是:关于六书,关于太史籀、籀文和古文,关于“不与秦文合得”,关于小篆,关于缪篆、虫书。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字形分析入手.研究了“鱼颠匕铭文中的“颠”字.否定了将其释为籀文“顶”的传统看法.论证了“颠”是三晋文字中的“颠”字,在铭文中应就本字解之,不得读为“鼎”,由此出发,对铭义重新做了解读.  相似文献   

7.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明确指出,在所收的全部9353个字形中,除字头小篆外,还包括1163个重文字形。许慎所谓重文包括古文、籀文、或体、俗体、奇字,本文旨在对这五类重文字体的性质和来源作一综述性考证。  相似文献   

8.
吴任臣作《字汇补》补正《字汇》。其中补字部分为补充《字汇》漏收之字。吴任臣将《字汇》漏收的古文、籀文、讹字等异体字收入《字汇补》内。《字汇补》补字部分共1 2730字,数量庞大的异体字字料,对异体字研究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梦想成真     
甲骨文"梦"是一个会意字。整个字形的原始含义是,人睡在床上以手指目,表示睡眠中目有所见。至于人在清醒时,目有所见,甲骨文字形是一个突出大眼睛的人,即"见"字。到了周代籀文讹变即楷书"■"字,战国时出现简体字,汉代更广泛应用即"夢"字。今天写作"梦"是新中国成立初,国家第一批汉字简化根据草书楷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近两千年来众说纷纭、迄无定论的“秃”、“充”、“失”、“佴”四个从人的字进行考释,指出“秃”是籀文“(毛几)”的变体;充非省声字,本义为“充壮”:失的本义是“用鞭子打”;佴的本义为“强牵引”。  相似文献   

11.
东汉时,许慎著《说文解字》所分析的字体以小篆为主体,而且列出了和小篆写法有差异的大篆或籀文,以及当时他所能见到的“古文”。《说文》序里虽提及鼎彝,却没有采用一字。甲骨文的发现、汇集、整理和研究,是近百年的事情,许慎无法利用。由于这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许慎解释古文字难免会出现错误。这类错误需要用甲骨文、金文未加以校正。现把《说文》释字错误分三类,举三十一例来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2.
《说文解字·自叙》中记录共收汉字9353个,重文1163个。我们通过对中华书局1963年版《说文解字》的核查,共得到所录汉字9400个,比《自叙》中所说的多出47个。重文1267个,也比《自叙》中所说的多出104个。其中古文436个,籀文213个,或体544个,篆文36个,通人说18个,俗字15个,奇字3个,秦刻石2个。  相似文献   

13.
"婁"字《说文解字》解说为"空也。从毋中女,空之意也",王筠《说文句读》认为"文不成义,不敢强解"。分析认为将小篆"婁"自下而上读作"女中毋",其意为女子身中空无一物。"秋"字《说文解字》解说为"禾榖孰也。从禾,■省声"。"婁"字究竟何解,"秋"字声中是否有义,容尝试解说,认为籀文"■"字,绘出了一幅禾穀成熟,蟋蟀鸣叫和大火流移的秋天图画。  相似文献   

14.
今天,汉字从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小篆已经历了隶变、楷化,符号的性质增强了,图画的意味减弱乃至消失了,先民根据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约定俗成之法则造字之用意渐晦不明,再加上字义(词义)的假借和引申的屡屡发展,许多汉字的本义已被历史所淹没,鲜为世人所知。此情此景,犹如几经沧桑,江山大有不可复识之势。正因为如此,当我们阅读古籍、研究古代文化遗产时,经常会碰到文字障碍。 人们总算幸运,许多汉字在先秦、两汉时之古义,赖许慎《说文解字》之记录得以保存  相似文献   

15.
褚兢 《老友》2014,(10):19-19
正一柄刻刀,雕琢的是古拙朴茂之美;金石之韵,如播黄钟大吕之声。黄四德先生浸润书法半个世纪,游目骋怀,尽揽线条墨韵之奇,尤以软笔作硬书,籀文篆字,铁画银钩,如锥画沙,如剑削泥。抓铁留痕,嵌入岁月的深处,溶为生命的血肉。其担任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众望所归,名至实归。黄四德先生职业身份为江西省建工集团纪检组长,业余之日,潜心于翰墨丹青。退休前后的这些年,他转入治印,于方寸之间,求天地和合之美,阴阳协调之  相似文献   

16.
汉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出生于汉太史令司马谈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年十岁则诵古文(指籀文、金文及战国文字)”,青年时代又向当时的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过公羊派《春秋》,向另一位经学大师孔安国学习过古文《尚书》,稍后,游历天下,足迹遍及祖国各地。因此他既博通经史,又熟谙天文地理、民族风情乃至百国方言,为他写作《史记》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也为他能正确解释经史提供了条件,使他能够在对史学、文学、天文学……作出卓越贡献的同时,对训诂之学也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伟大著作《史记》虽然不是训诂学专著,但是以正文形式出现、散见于该书  相似文献   

17.
汉字从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小篆已经历了隶变、楷化,其符号的性质增强了,图画的意味减弱乃至消失了。先民根据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约定俗成之法则造字之用意渐晦不明,再加上字义(词义)的假借和引申的屡屡发展,许多汉字的本义已被历史所淹没,鲜为世人所知。正因为如此,当我们阅读古籍、研究古代文化遗产时,经常会碰到文字障碍。 人们总算幸运,许多汉字在先秦、两汉时之古义,赖许慎《说文解字》之记录得以保存下来。例如:“西,鸟在巢上也,象形。日在西方而鸟西,故因以为东西之西。”这里,许慎告诉  相似文献   

18.
《经义述闻》乃经学之权威,亦是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之代表著作.二人每立一说,必言之有据,去取之间,尽见卓识.但书中亦有未尽完善之处,其中,“以孝烝烝”可读为“克谐以孝,烝烝父不格奸”,“烝烝”于先秦典籍习见,其义为“盛”、“美”,而非“孝”;《汗简》、《古文四声韵》之“誓”或沿自金文,而非籀文“折”字;“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一句,王引之训“敷”为“徧”,实则“敷佑”音义皆同“抚有”,是“匍有”、“抚有”的同音假借.  相似文献   

19.
西夏文是记录古代党项羌语言的文字,共约6 000字。在近百年的西夏历史文化研究中,如何保存、利用、出版西夏文献,一直是几代西夏学学者努力奋斗的目标。如何基于方正书版V9.X/V10.X,解决甲骨文、金文、籀文、货布文、石鼓文、陶文、小篆等汉字古文字及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八思巴字等少数民族古文字与标准汉字及英、法、德、俄、日、西、韩等多种外文的混合录入、编辑、输出,成为社会各界和出版工作者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制作西夏字库要经过设计字稿、扫描输入、程序拟合、人工修饰、质量检查、组织字库、测试字库、安装使用等几个主要过程。其字库从总体上采用GBK编码便于安排这6 000个西夏文和一些常用的符号,便于西夏文信息的处理、交换、存贮、显现、输入和输出。编码思路与设计、制作字库与应用、CID字库与输出等问题和方法,适合于上述各种字库的解决与制作,并且测试完成,已形成了甲骨文、小篆、西夏文等适用于PC和Mac电脑的标准WindowsTrueType字库和标准MacTrueType字库。西夏字库开发的直接目标是能够在计算机及相关的书刊编辑系统中输入、编辑、显示、输出,以实现西夏字与标准汉字及多种外文的混排,告别铅与火的时代,实现激光照排,适应西夏语文出版物的出版需要。  相似文献   

20.
从 VSP 资料高保真处理和高分辨率角度出发, 结合地震波的传播规律, 通过震源子波能量归一化来消除记录中的激发能量差异。以零偏 VSP 采集过程记录到的震源子波作为参考, 结合广义 S 变换进行 VSP 资料的吸收衰减补偿, 以使所采集的资料获得更高分辨率, 达到精细划分薄层的目的。对某一实际零偏 VSP 资料, 利用震源子波进行了激发能量差异处理和吸收衰减补偿, 改善了资料的品质, 提高了资料的分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