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875年郭嵩焘成为中国首任驻英公使,由此开创了近代中国在外洋设立常驻使节的先河。清政府相应建立起一整套驻外使节制度,既保留了自身传统观念的痕迹,也试图去与国际法则相吻合。不可否认,这一制度的创立是天朝上国思想观念进一步瓦解的标志,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晚清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相似文献   

2.
一位美国作家曾说:“外交是最出人头地的职业.”①可是在中国近代早期却远非如此.一位清朝官员董恂说它是“谤薮”②.董恂做过主管外交的总理衙门大臣,他的话可以说是苦涩的经验之谈.从中国驻外使馆建立的缓慢而又曲折的过程,就可以了解到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艰难.互派常驻使节是近代国际关系中的正常现象,是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产物.这个制度起源于意大利城邦国家,第一个有记录可查的常设使团是1455年米兰公爵斯福沙(Francesco Sforza)在热那亚设立的.③1648年(威斯特发里亚和约》签定以后,欧洲各国普遍互相派遣了驻外使节.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本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西之间的剧烈碰撞中,古老中国的门户被迫打开。自1875年,清政府首次有了驻外使节,把自己的些微触角试探性地伸出了国门。作为较早走向世界的先进中国人行列中的一个突出群体,早期驻外使节们(1875--1895年间)的活动远远超出了外交范畴,与晚清国内的社会变革遥相呼应。特殊的地位与环境造就了他们特殊的见解,从而在国内产生了独特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郑观应的外交思想具有近代外交思想的色彩。他主张捍卫国家主权,收回被列强窃取的国家主权;主张遵守条约和公法,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实行"连横"策略,以保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主张完善外交制度,培养新式外交人才。他的思想反映了当时思想界的认识水平,同时也具有一些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美国第一位驻华大使蒲安臣,对晚清中国外交近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将<万国公法>引进中国,促进了中国外交礼仪制度的近代化,加速了驻外使领制度的建立,使晚清中国外交逐步走向了近代化的道路,推动了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京师同文馆既是晚清外交走向近代化的产儿,也是晚清外交近代化的推动者.同文馆在对近代西方外交观念的传播,参与对西方的外交考察、驻外使领馆制度的完善以及对外交人员的培养等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同洋务运动的其他事业的命运一样,同文馆并没有改变晚清外交被宰割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论晚清洋务思想家的近代外交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西交往的日益频繁,洋务思想家的外交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他们通过对主权观念的认识、对使节制度的建言、对交涉之道的探讨以及对国际外交准则的分析,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外交理论,由此形成了他们的近代外交观,并推动着晚清外交观念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8.
阿马尔那时代近东大国外交研究有三个角度:外交关系研究,微观文本研究和宏观叙事研究是主要研究取向;外交制度研究,主要在外交联姻、使节制度、条约、情报交流和外交方式等方面;外交策略研究,主要是文本研究与博弈论研究。总体上看,研究的成果有限,原因在于书信翻译的滞后以及外交史对古代近东外交的排斥性。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是外交关系研究的发展方向,而填补研究空白以及整体性研究是外交制度研究的走向,文本分析研究会成为外交策略研究的主导路径。  相似文献   

9.
时至近代,满清王朝腐朽没落。中国文化的发展停滞不前,落后于世界列强文化发展的近代化步伐。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满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古老的中国被强行拖入近代世界文化发展的大潮中。中国文化的近代化成为必然趋势。中国传统文化不得不面对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挑战。在这救亡图存的危急关头,中国的外交、教育、文化传播、文化观念等方面在"被迫近代化"中蜕变。中国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0.
论洋务派外交思想的近代意识侯德彤所谓洋务派外交思想的近代意识是指:洋务派在列强侵略的刺激下和世界近代化潮流的冲击下所表现出的一种观念更新和近代化倾向.具体包括对中国传统外交思想(主要是英夏观)的反思、批判,对近代西方外交观念、外交礼仪的吸收、接纳,以...  相似文献   

11.
自两汉以降,古代来华的各国使节不断,数目众多,在唐代跃上了一个新的平台。明清两代,迎来了华夷秩序的巅峰期。各国来华使节的疏密情况,与中华帝国的盛衰状况、中华帝国对外经略的重心、以及遣使来华各国的社会发展需求,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来华使节一般都肩负着多重的综合使命,如政治上建立、维系及增强双方的友好、亲善关系;经济上增强贸易联系、互通有无;文化上则是吸收、学习高度发展的古代中华文明,等等。古代各国来华的使节,在中国一般都受到极为友好和优厚的待遇。他们既是中外文明交汇的桥梁,又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载体。他们不畏艰辛,万里来华;他们赠送来与流播去文明成果;他们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付出了可贵劳动。  相似文献   

12.
靖康、建炎前后宋朝向金派出了大批使节。这些宋使不畏金人的威逼利诱,坚守民族气节,维护了民族尊严。同时,他们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向女真族传播了儒家思想,从而为促进女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13世纪中叶,一批西方使者进入蒙古地区活动,并收集了大量材料,其中不乏一些生活习俗资料。采章对这些习俗资料进行了整理研究,以期有助于对蒙古族古今民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晚清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举:1887年海外游历使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887年清政府通过考试选拔,派遣12名游历使分赴世界四大洲二十多个国家进行为期两年的游历考察。游历使们撰写了几十种外国调查研究报告和海外游记。这是19世纪80年代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举,对中国人认识世界、学习西方、推动改革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都有一定积极意义,可是国内至今尚未见对此事的专题研究。本文根据各种游历使著述及档案、报刊、日记等史料,对其进行初步的见证,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甲午战前清政府驻外使节回国后的命运与结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甲午之前驻外使节经历了国外历练,他们成为了中国早期最具新知识、新思想的官僚群体。但回到国内,在政治上却基本上没有能发挥作用。原因一是他们普遍早逝;二是他们没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治势力;三是最根本的他们在当时的社会里是孤立的一群,是被国内正统看作为社会与文化的异己分子。正是这个特定的社会环境决定了这批早期驻外使节回国后的悲剧性命运与结局。  相似文献   

16.
宋政权一直做着天朝大国的美梦,意欲恢复汉唐的辉煌,但在现实面前不断受挫,宋朝接待高丽使臣制度的流变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宋对高丽使臣的接待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宋初以东夷之国视之,进而不断提升,至仿西夏例,进而易为仿辽例,至南宋又有回落,最后失去直接的遣使往来。这一变化过程正是宋朝国力日衰及其在整个东亚世界中地位下降的折射。  相似文献   

17.
明代中朝使臣的走私贸易对朝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中国明代时期,朝鲜与明朝之间的使臣走私贸易曾经十分活跃,但由于政治和军事上的藩属关系,两国使臣的走私贸易也具有了不平等性质。作为个人行为,明朝使臣的走私贸易虽然具有"掠夺"性质,给朝鲜政府和人民带来经济负担和痛苦,但这种个人行为却与有着政府背景的朝鲜使臣的走私贸易共同解决了朝鲜政府和人民在军事、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各种需求,客观上起到了互通有无,相互交流,满足社会需求的积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朝鲜社会的的开放。  相似文献   

18.
晚清早期驻外公使在走出国门办理夷务的过程中,警觉到变革时代的来临,为了挽狂澜于既倒,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用夷变夏"的主张,主张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提倡西学,变革封建经济.  相似文献   

19.
14至19世纪间北上出使中国的越南使臣创作的汉诗成就斐然。湖南是绝大多数越南北使往返必经之地,湖南境内的湘江和洞庭湖为越南北使天然地提供了舟行之便,越南北使行舟于湘江和洞庭湖之上创作了大量"湖湘诗",这些诗叙景、抒怀、记事兼备,很多是同湖湘文士相与酬唱,其中那些以"潇湘八景"为直接对象或者灵感触媒的诗歌,与日本、韩国的同类诗歌一道,构成了中古、近代东亚文化圈内引人注目的审美-艺术景观。  相似文献   

20.
俄国在修筑西伯利亚铁路过程中,中国一直关注其进展情况。该路动工后,清廷抓紧修建关东铁路,以加强东北防务,防止俄国扩张。俄国提议将西伯利亚铁路穿越中国东北时,驻俄公使许景澄与之进行合理交涉,后俄国又通过赴俄特使李鸿章获得了在中国东北筑路的特权。部分驻外使臣、早期维新派、官员看到了俄修西伯利亚铁路对中国的潜在威胁,建议清廷尽快修筑铁路。社会上一些有影响的报刊在甲午战争之前曾关注俄修铁路的侵略目的,但在甲午战后随着清廷政策变为“联俄”而主要报道该路的修建运营及商业功能,在铁路竣工之际又评论该路与中国的利害关系。虽然部分民众在义和团运动时期曾冲击中东铁路,但不少华工参与该路的修建,为西伯利亚铁路的建成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