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志贺直哉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被誉为“小说之神”.他的作品大多以个人的生活经历为蓝本,用“私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作家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叛逆与冲突,但中后期的作品风格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调和的风格,不再偏激,此种变化在中篇小说《和解》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该小说不仅反映出作者风格的变化,还详细描述了作者内心转变的过程.通过分析《和解》中表现出的作者内心变化过程,说明作者生活经历的重大转折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是志贺直哉前后期作品风格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志贺直哉的短篇小说《学徒的神仙》自发表以来,一般被定性为表现人道之爱的小说。初看仿佛描写的是对弱小者的同情,但实际上暴露出了隐藏在人道主义背后的个人主义。立足于作品中具体的语言描写、行为描写以及叙述性语言,通过文本分析,揭示人道主义背后隐藏着的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3.
日本近代作家志贺直哉的文学创作中涉及父子关系题材的作品众多.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志贺用文本中的“渎父”、“弑父”情节表达了对专制父权的不满,同时又怀着对家族亲情的眷恋和对新型父亲形象的向往进行了“寻父”的探索.其“审父”意识的表露同时兼具东西方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童话是一种特别的儿童文学品类,是有符合儿童心理、生理和想象特点的文学形式,是每个人心灵成长的起点。本文探讨童话中爱的主题书写对“真”、“善”、“美”的诠释和表达。“爱”作为童话不朽的主题之一,在情感价值观上有一定的现实教育意义。童话以幻想的形式出现,却寄寓了丰富的情感,“爱”成为幻想世界融入现实的精神载体,并成为生命存在的最终意义。  相似文献   

5.
《清兵卫与葫芦》是志贺直哉早期创作的经典代表作品。众多专家学者关注该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青年志贺直哉的对立思想,对于青年志贺直哉渴望实现独立自我的人生理想之表达却有所忽略。因此,本文通过文本细读,试对处于人生对立时期的青年志贺直哉其思想中所蕴藏的独立意识进行初步分析,旨在从文学伦理观建构和嬗变的视域下,来阐明志贺直哉追求独立自我的人生思考和行动轨迹。  相似文献   

6.
“阴宅”是连接死人与活人关系的特殊建筑物,坟地属于集体建设用地范畴,是农村一种特殊的宅基地.它是农民日常宗教生活的重要场所,是维系乡村“文化网络”的重要手段,是维持村庄社会团结的重要载体,更是农民当下一种重要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河南“平坟运动”是在国家土地政策和地方政府“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双重约束下发生的一种“运作土地”行为,它误判了“阴宅”的社会性质,无视其重要社会功能,是一种严重损害农民土地权利的行为.为防止这种行为的再次发生,有关的法律制度需要尽快加强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在以往的研究中,作者不厌其烦地申明,马克思的哲学学说不是"唯物主义"哲学,而是一种"新人本主义"哲学,是马克思自谓的"实践的人道主义"或"完成了的自然·人道主义".时下,作者仍坚持这一观点,并进一步内化为其"以人为本"的"国际人道主义"哲学观.作者还对同仁的批评作了回复.  相似文献   

8.
左拉明确提出了作家创作"非个人化"主张,要求作家叙事时应该像科学家那样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和超然中立的立场."非个人化",从根本上说乃是自然主义作家为了确保"真实感"而刻意实施的一种叙事策略."非个人化"与"个性表现"两者在"真实感"中得到了很好的统一.将叙事主体"隐匿"起来的企图为自然主义叙事技巧的革新提供了动力,他们所创造的"转换叙事角度"、"使用自由间接引语"等叙事手法均被现代主义作家所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9.
"世界文学"是一个形成于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期的概念.它表征为一种民族文学间的精神分工、世界化功能、交流互换等的关系运动,并受到民族文学内部各要素结构关系的制约.它的性质依各民族文学的动机与方式不同而不同,其影响有积极也有消极的方面.比较文学研究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操作原则.  相似文献   

10.
"跨掉的一代"这场运动及其文学作家和作品对于国内部分青年读者来说可能还比较陌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恐怕还是文学作品的中文译本太少.本文试图通过对这场运动及作家和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发展过程进行简单的介绍和分析,以便让国内青年读者对此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通过解释“新英语”的概念,并就新英语的语法特征、词汇特征及标准进行概述和研究,可提出“中国英语”成为“新英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简论池莉的新写实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新写实小说"一员主将的池莉的小说创作,相对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无论从思想还是艺术上,都给文坛吹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池莉的小说也必将带着这种思想和艺术的独特风格,在新时代的文学百花园中,展现着自己优雅的姿态。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比郑渊洁的前后期作品,旨在探讨转型之后郑渊洁童话的主要特征:更为丰富却不再占主导地位的奇幻想象;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写实文风;不断深化的思想内涵以及内容动态发展的"成长型"童话,并以此来论证郑渊洁转型童话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主要介绍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公共管理领域中兴起的"新公共管理"主义理论,或者称为"新公共管理"范式.重点阐述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理论基础、实践应用,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对该理论做出了批判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发中国古代彝族文化资源,对于弘扬彝族文化意义深远。本文主要是想尝试用卡通的形式再现《支呷阿鲁》的巨大魅力,论述神话故事《支呷阿鲁》卡通化的意义及特点。  相似文献   

16.
<威尼斯商人>的童话性质是通过童话氛围营造、道德训诲原则、假定性形式等因素来完成的.分别取材于<蠢货>及<罗马人的事迹>的两个性质迥异的内容,通过对金钱的态度被粘合为一个完整体."第五幕"按西方编剧法似是多余的,但以中国古代戏剧理论观之,则正体现了"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的艺术效果,成为整个剧作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我国新时期文学理论领域经过近30十年的论辩、探讨与创新,呈现出一派繁盛而驳杂的整体气象.在这种繁杂纠葛的局面中进行大致的分类梳理,使各种理念设想、模式规划以及体系构思能够呈现出相对明确、稳定的对峙与鼎立,正是总结30年来文学理论变迁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是着力于确立并划分出中国新时期文学理论界主要流派的萌芽与雏形,并对其大致轮廓、核心论点及学理体系进行总体描述与勾勒,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学界对此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新写实”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文学思潮,它以世俗化的新“写实主义”,疏离政治,视点下移,使现实主义文学从崇高跌落到世俗,以凡俗众生为叙述主体,选择下层百姓的世俗生活作为表现对象,展示人们的琐碎生活和生存烦恼,还原了生活原生态。“新写实”小说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社会转型期的嬗变,表现出从典型化转向世俗化价值取向,以作家主观情感的隐匿,颠覆了被长期奉为经典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  相似文献   

19.
为了拓展中国西部电影的研究视域,运用电影类型学、电影文化学、比较电影等研究方法,梳理中国西部电影类型化的探索历程,提出“新西部电影”类型片的创建构想和发展策略.结论认为:当前,西部电影人理应自觉承袭传统西部电影对于个体命运、人与自然关系等主题的开掘,进一步彰显西部电影的地域风格和文化特色,在类型片探索领域独辟蹊径,不断创新,以期在新世纪华语电影整合汇流的新格局中,实现中国西部电影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查尔斯&#183;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城记》发表于1859年,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小说,也是查尔斯·狄更斯的代表作。众所周知,狄更斯是19世纪小说家中成就最高的一位,他同莎士比亚一样是语言风格最通俗的作家,又是在根本意义上最懂艺术的大师。马克思称赞他是“时代的旗帜”。萨克雷认为他是具备其他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