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大因素诱发农村贫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扶贫重点县)的贫困监测调查,自然与人力资源禀赋不足、严重自然灾害、残疾和大病是当前农村的主要致贫因素,因此扶贫工作应以改善农村社会服务、培育农户自我发展能力为主。 一、当前农村主要致贫因素 (一)自然资源缺乏、自然环境恶劣。扶贫重点县贫困农户有70%生活在山区,其中2002年和2003年连续2年生活在贫困标准以下的农户有76%生活在山区,46%的农户人均耕地不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基于闽东扶贫开发实践而所作的《摆脱贫困》专著蕴含了许多深刻的农村扶贫开发重要论述,主要有“思想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搬迁扶贫、生态扶贫、党建扶贫”等,这些重要论述及其实践措施系统回答了农村扶贫“谁来扶、扶持谁、怎么扶”的问题,已成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重要源头。在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期,系统梳理《摆脱贫困》中关于农村扶贫开发的系列重要论述,对指导当前乡村振兴及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农村扶贫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文化贫困作为贫困重要范畴之一往往被忽视。经济增长新理论已逐步从强调物质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转而突出人力资本对经济进步的贡献。文化教育可以形成文化资本,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文化扶贫主张从文化教育着手,注重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民对社会转型期的适应能力。本文聚焦于农村的文化贫困现状,通过研究提出一些与农村文化扶贫相关的建议,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出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精准扶贫是提升扶贫工作绩效的重要措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乡关系的转变,农村贫困的内涵、生成逻辑变化明显,呈现贫困结构化、治理复杂化、生成消费性等特征,农村贫困正处于转型状态,这给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分类考核、监督管理、贫困治理等带来一定的挑战。新时期精准扶贫要切合农村实际,优化扶贫的政策导向,完善精准扶贫的体制机制,构建起应对农村贫困转型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贵州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从1986年贵州省就开始了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农村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目前贵州仍是我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如何应对新的形势,切实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步伐,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的长远发展,是贵州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笔者分析了贵州农村贫困现状,及当前贵州农村扶贫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促进贵州农村扶贫开发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扶贫资金是农村贫困治理最重要的资源投入,其使用的效率关乎于农村贫困治理的关键。为了提高我国农村扶贫资金使用效率,通过选择中国农村扶贫资金来源和使用总量及资金来源和使用各7种形式,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了对国定贫困县农业总产值、贫困农户人年均纯收入及农村贫困率的影响,基本结论是调整现有资金来源及使用方向,加大对农村扶贫资金投入对农村扶贫减贫工作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西部地区农户信息需求与信息扶贫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信息在当今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部地区的贫困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信息的贫困。从不同经济状况的农民对信息的敏感程度进行调查,分析了农村信息挟贫工作的主要优势和思路。信息挟贫的切入点、有效的信息扶贫模式、信息扶贫工作人员的培训及与政府部门的关系都成为信息扶贫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贫困问题的界定决定贫困问题的治理方式。我国对贫困的界定和测量都是以收入为标准,然而,考察当前农村贫困可知,由于重大疾病、子女教育、突发事件等原因形成的支出型贫困越来越多的成为导致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由此,针对支出型贫困的社会救助项目如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是提高精准扶贫效果的关键。本文以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国城乡困难家庭社会政策支持系统建设项目”的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FGT贫困测量指数对农村社会救助的扶贫效果进行了测算,发现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扶贫效果有待提高,其主要原因在于针对支出型贫困的救助项目尚未得到重视。因此,为提高社会救助对精准扶贫的效果,今后农村社会救助需进一步提高低保水平、有针对性地对支出型贫困进行救助、建立综合性的社会救助体系等。  相似文献   

9.
关于易地搬迁扶贫问题的调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问题是每一个国家在发展社会经济时必须面对和处理的问题,中国的发展也面临着同样的境遇。为解决贫困问题, 我国根据不同的贫困类型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如易地搬迁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其中易地搬迁扶贫是针对资 源约束型贫困问题提出的扶贫措施。以四川省三个县、一个市为样本进行实地调查,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易地扶贫搬迁 的安置、原有耕地资源处置及新的配套耕地、农民就业及收入来源、政府的后续扶持政策。从中发现当前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主 要存在几方面问题:政府在易地扶贫工作中占主导地位,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度低;土地存在废弃的现象;产业存在同质化现象, 发展后劲不足;部分搬迁群众存在依赖思想。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利用跨度30年的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对农村减贫的影响。结果发现,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与农村收入贫困不相关,2013年后各绝对贫困指标与非农产业增加值也不再相关,而后者同相对贫困发生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1988-2007年,广东、上海与农户所在地的工业化发展均促进了农村地区减贫,但2013年后工业化的减贫效应大幅减弱,这也是我国扶贫政策从开发式扶贫向精准扶贫转变的主要原因。随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的中低端制造业有序向中西部转移,本省工业化发展对农户摆脱相对贫困愈加重要。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根据领导—部属交换理论,探究扶贫干部的时间紧迫感、领导—部属交换关系(简称为LMX)等前因变量对贫困个体脱贫内生动力的直接影响,并探讨扶贫干部的时间紧迫感对LMX与脱贫内生动力关系间的调节效果。研究者以充当农村扶贫团队主管的国企驻村干部及其部属(即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主)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方式收集63位扶贫干部与485位下属户主的配对数据,采用二层次阶层线性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扶贫干部的时间紧迫感、LMX均对贫困个体的脱贫内生动力产生正向影响,扶贫干部的时间紧迫感会增强LMX对脱贫内生动力的正向影响。本研究的发现有助于认识扶贫干部时间紧迫感与LMX的联合效应,并指导扶贫工作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便有效地激发贫困个体的脱贫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2.
代际支持、干群互动与精准扶贫政策的满意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2016年陕西省农村贫困居民的调查数据,通过最优尺度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村贫困居民对精准扶贫政策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村贫困居民对精准扶贫政策的满意度水平较低;代际支持、干群互动、对精准扶贫政策的了解以及精准扶贫项目参与都显著地提升了精准扶贫政策的满意度,并且这些因素对精准扶贫政策满意度有着很高的预测效果;此外社会人口特征变量和家庭特征变量所能解释的满意度的方差比例极小。针对这些发现,提出了加强与贫困农民互动、促进贫困家庭的和谐和交流、加大对精准扶贫政策的宣传和解读以及进一步加强精准扶贫项目的落实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作为贫困人口占全省1/7的安徽省六安市面临着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六安市贫困老年人占全市贫困人口的比例接近40%,且农村贫困老年人的贫困问题更为严重。在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以每年3%速度增长的背景下,针对农村贫困老年人的精准扶贫就具有了特殊而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六安市针对农村贫困老年人实施了包括健康扶贫在内的一系列扶贫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扶贫效果,但在精准扶贫措施上依然存在着不小的提升空间。课题组在广泛调研和深入分析后认为,采取细化健康扶贫条款、设立针对性的产业扶贫项目、发展适合贫困老年人的电商扶贫项目、推广“家风+扶贫”模式等措施,来增强农村贫困老年人扶贫政策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初中国农村的扶贫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制定的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实现在即。但是扶贫开发工作仍不能放松。这是因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农村贫困还将长期存在。因此新世纪新时期还要继续扶贫。但问题是新时期中国农村如何扶贫?  一、对当前农村贫困形势的基本判断  1、“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功,我国基本上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革初期,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超过25亿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3%。通过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  相似文献   

15.
2000年后的农村贫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农村经济、消除贫困、共同富裕,实现小康是党中央、国务院统领农村工作的战略性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全国实施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为了真实反映农村脱贫进展,我们连续多年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变化进行抽样调查和监测。利用该数据的分析预测结论是:到2000年末,黑龙江省可以基本实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制定的目标。但是2000年以后,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仍会存在,大量的相对贫困人口仍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村安定的主要问题。农村的反贫问题,仍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对2000年后农村贫困状况的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亲贫式增长概念开始进入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成为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一个新视角。采用2008年新的中国农村贫困线和1985-2008年中国农村收入分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比较了4种主要的亲贫增长测度方式的优缺点。鉴于贫困等价增长率具有单调性的优点和贫困增长曲线在阶段分析中的相对优势,运用这2种方式,评价了中国农村扶贫最近3个阶段工作的成效,结果表明采取整村推进、人力资本开发的参与式扶贫阶段的扶贫工作成绩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多维贫困测度的分析框架和多重剥夺的福利损失,结合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2和2014年的数据,考察农村地区贫困的识别、追踪和分解。研究表明:从健康、教育、生活状况、卫生条件、食物支出与收入水平六个维度综合来看,考察期内农村地区的多维贫困有所改善;相比一维视角的收入贫困,多维视角下可以借助更多信息对贫困户进行有效地识别和追踪;对多维贫困指数的分解发现,一些特定维度(如教育、生活状况和卫生状况等)的变化对于多维贫困指数变化的影响较大。得出政策启示:对贫困的识别应当借助多维视角的福利剥夺,以便尽可能“识真贫”和“扶真贫”;对于贫困的改善应当致力于贫困户福利水平和脱贫能力的改善;扶贫过程中,应注重一些特定维度对贫困户脱贫能力的影响,将这些维度作为扶贫政策的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18.
教育供给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机制及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然而一些农村地区因教育落后而出现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依然存在。根据现阶段国情,以教育供给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切入点,构建应用系统耦合结构模型,分析教育供给、贫困代际传递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机理。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农村相对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投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育资源、教育供给能与农村经济集聚同步,对减缓贫困代际传递具有促进作用,且教育扶贫行为具有相对独立性。为顺应教育供给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系统良性互动,提出构建以教育促进农村人口素质和能力提升、教育扶贫配置资源的发展模式,建立激发子代的个人期望、激活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机制,健全农村人口教育培训、促进贫困家庭增产增收的减贫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9.
产业扶贫作为我国扶贫工作中一项重大政策,客观评价其对农村家庭未来相对贫困的影响效果,对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以自我发展能力、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资本三个维度构建风险响应能力,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和Bootstrap中介变量模型法对参与产业扶贫是否抑制农户相对贫困及其作用机理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农户通过参与产业扶贫可以显著降低农户相对贫困的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和自我发展能力在产业扶贫降低相对贫困程度影响中发挥了显著中介效应,而社会资本并未在其中发挥显著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20.
农村女青年精神扶贫是学界与扶贫工作中一个相对薄弱的领域。深入研究农村女青年精神贫困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和人的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研究了农村女青年精神贫困的现实表现,探索了其发生根源,提出了治理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