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汉末文人五言诗中的思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妇是汉末文人五言诗中的主要形象之一,通过游子思妇之情与男女相思寄托汉末文人复杂感伤的情感,是汉末文人五言诗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采桑”主题的文化渊源与历史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桑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生命和生殖力的象征。“日出扶桑”、“空桑生人”等神话及其在周代以来的人间化形态─—桑林会男女的古俗,构成了后世采桑主题的文学母题。而随着历史的演进和文化价值观的变化,采桑主题又发展出男女相思相恋和男女相互冲突这样两种典型模式。缘此线索考察周代以来的采桑文学,可以对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及艺术结构特点作出深层次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南朝诗僧借用乐府民歌创作了为数众多的、表现男女相思爱恋之情的诗歌,这在历代僧人诗作中是一个独特的现象。我们认为,南朝崇尚声色的社会风气、艳声俗曲引入乐府音乐、大乘佛教习学一切世间法的济世观对僧人写诗作文的许可,都导致这一独特文学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相思埭运河及其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我们调查所知,历代封建王朝在广西修建有好几条运河。这里着重论述不为多数人所知的相思埭运河及其开发问题。相思埭,又名临桂陡河,或桂柳运河,在广西临桂县良丰至大湾间。唐代武则天统治时期的长寿元年(692年)开凿,为沟通桂江与柳江间的运河。清代它与灵渠并称为桂林府的南北陡河,灵渠称北陡河,相思埭为南陡河,这一对运河实为桂林古代的姐妹运河。两者都是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7,(10):104-111
宋词接触科举题材,首先是"以诗为词"变革的结果。与科举相关的词作,绝大多数产生于北宋末或南宋。送人赴试,是与科举相关词作中数量最多的内容,其次是地方庆功宴上的创作。宋词不入文坛主流之眼,词人们多随意率性为之,往往更有真情实感。"词言情",在科举考试全部过程中,词作常常用来表现儿女私情,大都是男女分手的相思情意,亦有落第后到青楼寻求慰藉者,展现出婉娈旖旎的特殊气质。诗词相互影响,科举词写功名富贵时就会融入男欢女爱,徽宗时期蓬勃兴盛的戏谑俗词中也有相当的科举题材。  相似文献   

6.
苏轼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也是整个宋代文学的代表。无论在诗歌还是散文创作上都有除旧布新之功,而对宋词的贡献尤其突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欧阳修虽然倡导了这场影响深远的文学运动,但涉及面只限于诗文领域,其词创作主要是继承五代冯延巳的风格,主要内容不外乎男女情爱与离别相思,虽然其后期词风格有所变化,但主导风格还是婉约秀丽的花间路数。宋初晏殊、晏几道、张先等词家总体上也不出花间南唐风格。苏轼登上文坛之际,正是柳永清丽柔婉之词风靡之时,李清照虽对柳词的语言通俗浅近提出批评,但仍视其为词之…  相似文献   

7.
何石妹 《河北学刊》2003,23(2):27-27
飞鸟,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曹丕),“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曹雪芹),等等。飞鸟意象的出现往往带来一种缥缈的相思情绪。这种以飞鸟比兴,引起相思之情的表达方式,可以  相似文献   

8.
红豆,一名相思子。形如豌豆而微扁,色鲜红如珊瑚,产岭南。在植物学上属豆科,蔓生木之一种;在文学上常用以寄寓相思之情。唐代诗人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和五代词人和疑的《生查子》:“新月曲如眉,未有团(?)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都是用红豆表达相思的代表作。唐代诗人温庭筠的《南歌子》中的“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构思十分巧妙,写得极为深刻,可以说是写红豆寄寓相思的名句。还有唐代的韩偓、五代的花蕊夫人都曾以红豆相思入诗。  相似文献   

9.
当下小说的网络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保昌 《晋阳学刊》2005,(6):101-104
不管是网络原创作品,还是超文本写作,真正具有网络意义上的"自足性"或云"个性"的网络文学作品贩并不多见.在写作以网络为题材的小说时,作者们的表现方式与角度也迥异其趣.如果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中的网络只是男女主人公交往的媒介的话,大陆早期的网络题材小说写作却具备别样一种意味.网络爱情小说的缺失十分明显,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比较单一;网络爱情往往要走向现实爱情,纯粹的网络爱情较难发展;网络爱情缩略了时间性维度,而时间的考验、刻骨的相思等等加深爱情感受的东西被缩略后必然会降低爱情的浓度,这也是当下网络爱情小说容易流于肉欲化写作的根本性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文化长河中,爱情之流跃动着瑰丽的浪花。爱情表露最直接、最有意味的方式是相思。中国古代文学爱情作品大致包括相思、闺怨(含宫怨)、弃妇、婚爱及部分宫体诗。由于人心理活动的复杂性、整体性,上  相似文献   

11.
哈代的爱情诗与死亡诗,是其诗歌创作中最富有自我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审美体验的部分,也是最有创新意义、最有价值的部分。其爱情诗,从表面上看,对抒发美好爱情理想的常见模式有所颠覆,而其实质,则是在更为真实的层面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呼唤,追求爱情价值与意义的回归。死亡诗则用形象的语言表现出其独特的死亡观--把死亡视为“永恒的休息”。哈代的死亡观映照出他的存在观,其存在观可以用负重精神来概括。  相似文献   

12.
受"赋题"写作模式的限制,唐代省试诗的比兴手法在写作中并不占主导地位,但却具有鲜明的特点:比兴沦为在诗歌末尾表达仕途热望的固定套式,比兴的使用中伴随着叙述主体、叙述视角的转换;比兴模式具有不同于《诗经》的时代特色;比兴的难点在于恰当处理诗歌题目与比兴内容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题画诗源流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方乔 《河北学刊》2002,22(4):97-100
中国历代的题画诗非常丰富 ,但往往散见于诗人和画家浩如烟海的著作中 ,虽经古今不少学者整理 ,但大都是按照绘画分类进行 ,缺少系统性 ,从中看不出题画诗发展的规律。尤其对题画诗起源、形成、发展、流派及其各个历史时期的面貌 ,很少有人归纳与研究。有鉴于此 ,笔者按照系统论的原则 ,尝试找出其发展的自身客观规律 ,并深入发掘意境 ,以激发题画诗爱好者的兴趣与热情  相似文献   

14.
云慧霞 《阴山学刊》2004,17(1):36-40
青年时代的宗白华用《流云》小诗的清新勃发来表达自己对少年中国的憧憬和向往。他诗歌的魅力虽然与其自身的诗性品格有关,但更多地是时代和社会环境使然。在宗白华的诗歌及其诗学理论中,同样也包含着他早期的唯美主义倾向与对黑暗的研究。而对小诗这一诗体的选择,反映了他的诗性品格和早年对哲理情思的追求。《流云》小诗奠定了宗白华一生美学著作的基本音调。  相似文献   

15.
在唐宋诗歌辉煌成就的掩映下,元代诗歌历来不被重视,关于元诗的研究寥寥无几,且难见全貌,但事实是,元代诗家众多,篇什浩瀚,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全面考察元代诗歌的发展进程可把它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元初由于诗人身份与心态的复杂性使诗歌创作融会了宋金诗歌的特色,呈现出“庞以蔚”的丰富性;大德、延祐间是元诗发展的高峰,“雅正”是其主旋律,内容多“治世之音”,风格尚雍容平正;延祐后,诗风丕变,以张扬个体性情为出发点,突破了“雅正”的拘囿,形成了多样化的诗歌风格,其中少数民族诗人的创作功不可没。元诗对唐宋诗歌的继承与对明代诗歌的影响清晰可见,是中国诗歌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唐代诗僧寒山的诗集中约有十分之一的诗歌涉及到女性。这些女性的形象丰富多样,有世俗家庭生活中的妻子、表情生动意态优美的游女、红颜易逝的美人,也有面目可憎的吝啬、贪吃、淫荡、长舌的愚妇。寒山笔下的女性,都承载了诗人劝世宣佛、引导众生一心向善的意愿,只是劝化的方式不同,一种是感染,一种是说理。  相似文献   

17.
关于《诗经·邶风·燕燕》诗本事的解释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或主女性之间的越礼相送,或称兄妹之间的手足情深之别,或解作分手情人做从此各自陌路的无奈诀别;现当代学者甚至从最新文献考定本诗出现了错筒,至此该诗题旨的阐释也莫衷一是。由此也足以证明,该诗堪称“万古送别诗之祖”之不朽经典。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王维和孟浩然诗歌的风格角度,分析了共同具有的冲和平谈的艺术特征,从创作主体出发,就诗歌的题材、情调、意境、语言艺术等方面探求了王、孟风景诗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19.
孟郊和贾岛是唐代两位著名的苦吟诗人,两人分别在五古和五律方面有着独特的建树,但贾岛的古体诗明显受到了孟郊诗歌的影响。具体来说,贾岛的古体诗只用五言的形式,呈现出奇而硬的风格,有着乐府化的倾向,这三方面都可以看出与孟郊诗歌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20.
黑暗意象丛是海子诗歌的主题意象所在。这一意象丛包括太阳、月亮、水、大地、麦地等多重意象,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和生发能力,是海子诗歌区别于同时代诗人,也区别于乡土诗人、抒情诗人的根本性标志。黑暗意象丛深刻地打上了海子自己的个性标签,代表了其诗歌的终极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