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我的美国上司特蕾莎有三个口头禅,我称其为"特蕾莎的社工三原则". 原则一:重视个案笔记 特蕾莎的头号口头禅是:"If it is not documented,it did not happen.(没写下来的就没发生过)"它点明了在美国儿童保护领域社工个案笔记的重要性.个案笔记既是律师辩护、法官判案的依据,也是各方对质、保护社工的工具,还是社工进行回顾总结和学习提高的手段. 我身边就有一个因为个案笔记中少写了一句话而惹下大麻烦的典型例子.一名同事按常规把案主的孩子从幼儿园接出来,送到政府儿童保护部与案主见面后,再把孩子送回幼儿园.两天后,孩子的寄养妈妈打电话声称那天孩子回家后脸上多了道伤痕,要求机构解释.  相似文献   

2.
上海地区儿童权利家庭保护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通过对上海地区儿童、家长、儿童教师进行儿童权利家庭保护问卷调查,来探讨当前上海地区儿童权利的家庭保护状况与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总体上,上海地区的家长与儿童对儿童权利受到保护的感知存在一致性,都认为儿童权利受到了较好保护,但在一致的基础上,对具体权利的感知上,儿童与家长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2.上海地区儿童自我保护意识较高,对《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自身哪些权利受到保护以及如何保护自身的权利都比较了解。3.儿童自我保护的意识和家长保护儿童权利的意识可能是影响儿童权利保护现状的主要因素。它们显著影响着儿童各个层面权利保护的现状。4.儿童性别、儿童年龄、家庭结构、是否独生子女等客观因素,对儿童与家长对儿童保护权利的感知都存在不同的影响,具有不确定的因素。家长性别、家长文化、经济收入水平仅仅影响家长对儿童权利保护的感知。5.在儿童享有的权利中,参与权受到的保护状况只受儿童性别的影响,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儿童与家长对此项权利的衡量标准可能具有一致性。6.家长对孩子在学校教育权的关心只是出于自己是否关心孩子的成绩,而不是家长意识到这是儿童应该享有的权力。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美国媒体头条没完没了地报道受虐儿童令人难以想象的经历,以引起公众对于虐待儿童问题的关注.儿童是一个国家最有价值也是最弱势的公民.社会工作这个职业往往站在穷人、被忽视者、弱势群体的立场上.从这点来看,社工理应保护受虐儿童和被忽视儿童的利益.事实上,儿童福利体系中的社工已经通过临床介入、直接服务等专业服务以及个人行动来保护儿童及其家庭.同时,社工还通过发展项目、影响政策来为家庭和儿童提供安全支持网络以及所需服务. 但是,美国公众往往把儿童遭受虐待这一非常复杂的现实简单化,怪罪社工不知道儿童的受虐情况、不作为、没有保护好悲惨境遇中的儿童.  相似文献   

4.
在人生的路上,有的孩子可能因迷路而失去方向,甚至从此失去美好的世界。在北京,有这样一些人——少年司法社工,他们所做的工作.就是帮助这些孩子找到正确的方向,寻回失去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家长总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聪明孩子和好孩子的首要标准。英国学者发现,家长们的这种想法可能会扼杀孩子潜在的才能。他们建议,家长们应细心观察孩子们除学习成绩外的表现,因为那可能预示这孩子在某一方面是个"天才"。英国牛津大学天才儿童研究中心前讲师贝纳德特·泰南认为,许多天才儿童可能在学校或者考试中表现并不优异,但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表现能够说明他们拥有高于同领儿童的才能。泰南为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列出了一份天  相似文献   

6.
在院舍的环境里.社工包含了太多的角色。社工给孩子们带来的体验不同,所以孩子们很容易在社工身上寻求某种关系的影子。对于这些孩子,我们不能强求他们在短暂的时间里就能理解我们的社工角色,我们只能不断地去尝试向他们解释我们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几年前,因为工作调动,我来到了济南市救助管理站工作,成为妇女儿童保护科的一名特教和社工。上岗前,我对开展工作还是颇有自信的:不就是把接受救助的妇女和儿童沟通好、教育好,让他们吃好穿暖,再帮他们找到家人,将他们平安送回家吗?带着这份自信和轻松的心情以及为妇女儿童服务的热情,我进入了新的工作角色.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工系系统学习社会工作知识两年后,作为志愿者的我们来到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的黎明之家脑瘫儿童康复站,和这些孤残儿童同吃同住同活动,近距离地接触他们,试着用社工职业的眼光去感受关注这些特殊的天使。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导刊》2013,(24):27-29
7月15日,刚刚开营的木棉岭留守儿童暑期夏令营小课堂有了新面貌:基层政府的暑期社区服务由专业社工机构接手,社工对小课堂进行了细致的课程设计. 家长们说,夏令营的课程更丰富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很受孩子欢迎.通过量身定做的课程,一些来自偏僻地区的孩子更好地了解了父母所在的城市以及如何在这里生活得更安全、更"有爱".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台湾地区的儿少保护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其政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健全,再到精进的过程;在实务中逐渐形成儿少保护的三级预防体系和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总结台湾地区的儿少保护体系,其呈现的特点有:行政当局主导,民间协力;全民参与,多元通报;依托社工,专业服务;倚重量表,专业决策;家庭为中心,注重预防.大陆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的儿少保护工作经验,进一步发展儿童保护法律体系、完善服务输送体系,以及建立全社会参与的儿童侵害举报机制.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孤残儿童的收养主要依靠政府兴办的福利机构,在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大趋势下,让孤残儿童回归家庭的家庭寄养方式逐渐显露出优势,是孤残儿童养育方式更加人性化的进步. 广东省中山市儿童福利院有孤残儿童约600人,其中200多名是有寄养需求的孩子,大部分是中轻度残疾,包括一些先天性心脏病、有轻微智障等生活能够自理的孩子,其中近150名儿童已委托在家庭中养育.2009年开始,中山市儿童福利院与中山市益群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合作,开展寄养家庭社会工作服务,希望通过社工的介入,在家长照顾技巧、亲子关系、寄养儿童成长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引导寄养家庭家长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情感支持和感情投入,让孩子在重新组建的家庭环境中能够安全、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2.
大概在六七年前的某个下午,一个无关痛,痒的小会议上,我开始被人称为社工“专家”。这真是一个不良的开始,从此以后,我开始义无反顾地维护起社工的形象,否则总觉得对不住“专家”这个称谓。我听不得别人说社工的坏话,稍有质疑就要据理力争,像个偏袒孩子的家长,看谁的孩子都不如自家孩子长得顺眼。  相似文献   

13.
儿童的家庭保护是儿童保护系统工程的关键环节。美国儿童的家庭保护工作在经历了从“不干涉家庭生活”到“居主导地位和负起责任”。从“解救”到“预防与永久计划”的历程之后,逐渐确立了细化和可操作化的法律体系.开展了广覆盖、多层次的预防与监测工作,提供了全面多样的服务项目。在儿童的家庭保护工作方面为各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这些对于我国的儿童家庭保护工作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尤其是在立法、机构建设和专业化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李克 《老人天地》2008,(9):48-48
许多老人劳碌一辈子,还未享清福,钱财就被子女刮光。家丑不可外扬,他们只得默默承受。孩子买新居或陷入财务危机等该不该帮?若遇这些问题应如何保护自己?许多老人深知后辈可能为钱起纠纷,生前立好遗嘱。他们没料到,有遗嘱还是会引发纠纷,只因生活中总有各种问题出现。如果我是一位老年人,我会怎么做?  相似文献   

15.
我们不会深究每一位爸爸妈妈的孩子是如何离开这个世界的,我们不想因为要做个案而开展个案工作。我们深信:每一位爸爸妈妈都有能力从巨大的创伤中恢复过来,只是有时他们困在泥沼中难以自拔,需要社工以及社会上更多的人及时上前去拉他们一把。  相似文献   

16.
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学习之旅——从这些工作人员的身上去体认作为助人者的最重要东西。我深深地感到.在目前中国这样的现实面前,黎明之家的工作人员正是凭着对生命的无限尊重,克服了各种困难,为那些孩子带去了希望。在承担助人的使命时,他们从不觉得那些孩子是纯粹可怜的对象,只是施予怜悯和救助,相反,在他们眼里,这些残疾孩子的生命和正常人的生命一样都有着自己的宝贵价值,他们所呈现的这一切,足够让我们这些从事社工专业的人好好体会和学习一辈子。  相似文献   

17.
我多领导都会询问我们服务团队的社工平均年龄,亦有领导很直接地评论——我们的社工太年轻!这些领导偶尔无奈地反映我们的社工不够进取,在表达时不够大气,未能够向外好好地反映社工的业绩;亦有一些领导会感叹社工们未结婚,更没有孩子,人生经验不足,所以都不敢让我们的社工做一些太严重的个案,担心社工应付不来,反而令危机恶化。  相似文献   

18.
1999年初 ,一篇《做父母应当考执照吗?———一位华裔博士的忠告》特稿①引发了中青年家长的深思 :“开车尚且持有执照 ,父母生下孩子是否就自然具备了做家长的‘执照’呢?”这篇文章说的是 :1994年 ,美国儿童精神病专家维斯曼出版了一本引起争议的书———《实行父母执照制———我们能不能防止儿童被虐待》。维斯曼在书中列举了大量事实 ,指出美国当前有数以百万计的失职父母 ,造成千百万儿童的健康、教育和成长受到伤害 ,进而影响了美国的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因此 ,他认为只有通过法制 ,建立父母执照制 ,确立称职父母的行为标…  相似文献   

19.
世界各地的孩子有很多相同之处。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吉恩伎亚杰认为,这是因为儿童的身体成长和思维成熟的过程很相似。一个三岁的中国孩子和一个三岁的美国孩子的运动技能和智力水平相差无几。他们可能在玩同样的游戏和相似的玩具。各国的孩子都会被小闹剧逗乐,都喜欢追逐嬉戏,也喜欢洋娃娃和玩具车。他们看到透明的泡泡时就会喜形于色。可如果仔细探寻,你会发现孩子们的游戏不仅形式多样,也包含了很多具体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20.
在高校/民间社工篇里.我们选取了仍然坚守灾区的”儿童友好家园”、青红社工站、剑南社工站、鹤童社工站、国际小母牛、众益华龄,还有未在版面上出现的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儿童救助委员会在北川、安县等地设立的7个儿童希望社工站,“香港无国界社工”擂鼓社工站,台湾慈济协会什邡社工站,以及不标明白己是社工机构但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参与灾后重建的众多NGO,比如去年我们关注过的NGO备灾中心、陕西妇女研究会等。他们,是灾后社会重建和精神重建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