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文本世界理论是认知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文本世界理论中的话语世界、文本世界和亚文本世界三层次将作者、文本和读者密切结合起来,以文本为分析对象,在兼顾作者的基础上,读者根据文本信息和已有的文本经验形成心理表征,构建不同的认知世界,对文本进行解读。运用文本世界理论对《断章》主题多样性成因进行统一阐释,验证了文本世界理论对语篇意义构建的强大阐释力,并揭示了文学文本的解读不是封闭性的。  相似文献   

2.
文本的意义阐释问题是文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过度阐释”“反对阐释”与“强制阐释”构成了文本意义生成的三种形态。首先,阐释学的知识内涵可以划分为方法论和本体论双重层面,分别涉及符合论的真理观与存在论的真理观。其次,中国当代阐释学对文本意义的生成展开了积极反思和持续建构。张江教授提出的“强制阐释论”涵盖“本体阐释”“核心阐释”“阐释大循环”等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概念范畴,实现了对阐释学方法论和本体论的融合,推动了当代阐释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最后,中国学者对场外征用与文本意义生成、主观预设与文本意义生成、批评的公正性和批评的伦理性等问题进行了细致讨论,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阐释学话语体系。中国当代强制阐释论是阐释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文学研究与文论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3.
文本阐释是翻译的基础,翻译对文本阐释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因此本文运用中西方文本阐释理论,对文本阐释多样性的根源进行了探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翻译应该遵循的策略:指导原则应"取法乎上上";理解要"得意忘言";表达需"离形得似";同时笔者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一道家哲学命题是对文本阐释与翻译的经典诠释.  相似文献   

4.
美国当代学者E.D.赫希和斯坦利·费什从各不相同的角度出发,试图重新划定文本阐释的边界,规约其有效性,以纠英美 新批评文本中心主义的理论偏颇。赫希从作者入手,坚持作者意图是文本意义的唯一来源,将阅读看作对作者本旨的还原;费 什从读者切入,聚焦读者的阅读经验,以“阐释共同体”等概念赋予阐释活动以新意,进一步开辟了阐释学的读者维度。二人的 理论思想集中体现在《为作者辩护》和《什么使阐释可被接受?》两篇文章中,他们对阐释边界和有效性的探讨,拓展了文本阐释 的多种可能,有助于遏制当下阐释空间过度膨胀的趋势。但二人的论说都是在文学内部进行,且只强调文本意义的单一来源, 没有充分地将文学活动看成各因素相互联动的过程,其理论未免走向片面化。  相似文献   

5.
公共阐释论的提出使阐释学理论得以深入探寻和揭示个体阐释向公共阐释的上升过程。阐释的公共性来源于多个理解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理解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因此关注公共阐释必关注如何从一个理解者的阐释拓展至多个理解者的阐释。要解决阐释从个体到公共的提升过程须进入文本意义产生的底层逻辑,深入剖析阐释学循环作为文本意义产生的方式和规则是如何发展和演进的。阐释学循环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内在于文本对象的阐释学循环、内在于文本和一个理解者之间的阐释学循环,及存在于文本和多个理解者之间的阐释学循环。分析阐释学循环在三种类型间的发展和演进,对个体阐释上升至公共阐释的阶段性跨越有着基础性的论证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数据统计与开放式评论的定量和定性调查方法,以诗歌与小说为研究样本探究了文本阐释的趋同问题。实验结果表明,由于受到语义和语用因素的影响,普通读者在文本阐释上具有趋同性,其中文本语言、文本内在关系、文本主体结构等为来自于文本本身的语义约束,而权威话语的影响和礼貌原则为来自于文本之外的语用约束。对实验的理论探讨表明,文本阐释是语义和语用约束下的不断向读者敞开的开放过程。  相似文献   

7.
针对学界对互文性理论的后结构主义文本观的建构功能重视不足的问题,分析了互文性理论结构主义文本观的主旨思想,即尽管文本的意义来源于互文关系,但是文学批评能够追寻、描述并确定文本的意义。通过评析互文性理论结构主义文本观的区别性特征,论述该文本观在互文性理论中应占有的理论地位,旨在弥补当前学界对互文性理论阐释方面之不足。  相似文献   

8.
徐蕾 《南都学坛》2013,33(1):71-74
互文性理论强调文本与文本间互为阐释、相互影响,消解了文本的原创性和作者的权威性,同时,同西方形式主义文论中的文本观一样,互文性理论也强调文本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实体,重视从文本自身的内部关系来阐释文本。从互文性的角度看,《文心雕龙.隐秀》等表达了与西方互文性理论相似的观点,不仅如此,它与中国传统文论文本以及其自身的其他篇目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9.
进入视觉文化时代后,图像文本意义的阐释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中心。对图像文本是否存在意义上的零度阐释这一疑惑,文章从一般符号学、影像符号学以及新修辞学这三个理论视角对此展开探究,结论为:一个文化集团的社会文化规约性在理解阐释活动中具有一种弥漫性和支配性力量,来自特定文化社团的受众不可避免地借助社会文化规约完成释义活动,图像文本意义的零度阐释是不存在的。对跨文化语境下的多模态英语课堂而言,学习者需加强对目标语文化规约性知识的储备,以期实现对图像文本的成功阐释。  相似文献   

10.
本文借鉴库恩“科学范式”理论,揭示我国古代文本阐释的诸种形态,并根据当代哲学解释学的理论思路,分析“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两种主体文本阐释范式的理性特征,进而肯认古代文本阐释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批评”与小说评点之可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美新批评和明清小说评点是没有任何授受关系的诗学理论,属于不同的诗学体系。其共同的具有创新性的对文学文本的高度重视、对文本类似的细读方法、近似的早亡命运,以及“不足阐释”和“过度阐释”的明显差异使二者的可比性研究成为可能。这种比较研究的目的是找出共同的诗学问题和诗学规律,寻求在阐释、理解文本方面所能给予我们的诗学启发。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文本意义角度入手,探讨了文本意义阐释范式与文学翻译批评之间的关系,并在对话理论的基础上指出阐释的合理性才是文学翻译批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白杨礼赞》的认知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正日益显示出对人类语言独特的解释力,将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应用于文学语篇的分析所形成的认知文体学,也已经正式成为文体学领域的新成员。图形与背景理论是认知文体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该理论对文学文本的阐释,已在西方取得一定的成果。本文在简要介绍图形—背景理论的基础上,尝试用该理论对矛盾先生的名篇《白杨礼赞》进行了文体和话语分析,从而验证了用该理论对文本强大的阐释力和解读汉语文本的可行性,结论同时指出了其有待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14.
互文是古代汉语中一种参互见义的修辞手法,互文性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本理论的重要术语。二者虽然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范畴,但它们对于文本的阐释策略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代阐释观念从“互文”到“互文性”的演进,反映了人们的阐释视野日渐开阔,并进一步认识到文本意义的本源不仅仅在于自身,还取决于他者对自身的映射。这种阐释观念的演进是历史文明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在文本意义产生问题上对于自我中心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追问生态式写作的阐释结构,目的是要解释生态文学的言说逻辑以及构造原则.以多尔小说的言说方式为出发点,主要通过生态批评的预设手段对文本进行研究,同时依据小说言说的事件以及审美范畴为基础,揭示文本的生态意识、审美时空以及表达机制的结构.虽然生态小说所指涉的命题归属于文本自身,但是我们正是通过对小说的一般性追问,从而进一步深化多尔小说的生态内涵.换言之,我们从具体的文本阐释到理论分析过程中,不仅明确生态小说的阐释路径,同时还促进生态批评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6.
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科学指导意义不容忽视。实用性文本应用范围广、文体类型各异,更需要有针对性的理论的指导。目前翻译理论随着不同的转向与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呈现多元化倾向。新译论、热点的出现为文本翻译提供了一个又一个阐释的空间与视角。但研究现状不容乐观:新译论的应用过程往往缺乏创新、推陈出新不足,相关理论并未成为译学体系的一部分。文章通过回顾梳理多元化译论的发展脉络以及其对实用文体翻译的阐释,重新审视翻译理论系统的构建及文本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以《浮生六记》4种英译本的副文本为语料,旨在挖掘并阐释英译副文本对自传体散文的构建价值,主要包括重构历史文化语境,促进跨场域情感共鸣,有效实现跨文化传播等方面。英译副文本研究既有益于拓宽翻译理论的阐释空间,也有助于深入理解操控和制约《浮生六记》翻译过程的各种因素,挖掘翻译文本内外的文化内涵和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或“间文本性”,指所有文本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吸收,是克里斯蒂娃对巴赫金互主体性对话理论的扩展。文本性使互文性与翻译研究有着天然的联姻,互文性理论能够将宽泛的思考与具体操作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阐释翻译的性质特征和复杂的翻译行为。本文借助互文性概念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作用,重点对罗慕士所译《三国演义》中跋语及注释部分内容进行分析,旨在从互文性视角阐释该译本的翻译特色与策略。  相似文献   

19.
选取“自序/前言”“编者按、主持人话语”“阅读札记”等副文本语言形式与著作、论文进行互文性对读,发掘学术事实背后蕴含着的学术关怀。副文本不仅为接受者提供寻找正文本线索,引导阅读路线,也建构了表达者学术身份,思想发展轨迹,理论阐释规则。具有丰富表现形式的副文本,在对正文本澄明历程中,也有可能限定阐释的多种可能性,具有一定的遮蔽性,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互文性理论结构主义文本观认为,尽管文本的意义来源于互文关系,但文学批评能够追寻、描述并确定文本的意义.该文本观为翻译研究增添了新的阐释视角.本研究通过审视结构主义文本观的建构性特征,来揭示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研究的契合;最后,以<唐律>的翻译实例来印证互文性理论结构主义文本观对中国古典法律文本英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