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让心慢下来     
<正>住的地方与上班的地方,不过一千米的路程。步行,十分钟时间;骑上一辆破车,六分钟左右,要是开上电动车,四分钟左右。不是要做什么速度的比较,我要说的是,不管选择什么交通方式,都要经过一个大的交通岔路口,而在这个路口等候绿灯的时候,我发现,步行的话,我倒是可  相似文献   

2.
钻研技术服务世博小姚作为一名汽车应用技术专业的中职生,我希望能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世博会服务。世博会举办期间,上海的交通一定非常拥挤,汽车出现故障会对交通产生很大的影响。我通过学校的学习和实践,初步掌握了汽车急修技术,当汽车在道路上抛锚的  相似文献   

3.
交通文化是人类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人类文化进步发展的重要力量,因而交通文化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交通文化的融合发展是促进交通文化蓬勃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彰显交通文化地位和发挥交通文化作用的重要路径。在科学分析交通文化基本属性与重要价值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交通文化融合发展的生成机制与表现特征,积极探索交通文化融合发展的内外动力和有效路径。研究认为,应积极促进交通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发展;有力推动交通域文化与行业文化的融合发展;切实加强交通安全文化生态文化的融合发展;不断深化交通产业文化与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交通文化的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提升交通文化理论研究的学术水平,而且有助于推进交通文化的实践发展,极大增强和充分发挥交通文化的重要价值功能,为实现交通强国战略目标而着实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中国可持续交通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新时期中国可持续交通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实现交通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从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环境可持续三个方面,对当前中国可持续交通进行了深入研究,综合探讨了当前中国可持续性交通发展的紧迫性,充分借鉴国际可持续交通发展的经验,提出了可持续性交通发展的战略和政策选择的建议:分阶段完善综合交通管理体制;利用经济手段促进可持续交通的发展;提倡节约型和环保型交通,使交通与自然和谐统一等。  相似文献   

5.
前一段时间本人组织几个好友家庭聚会,上有60多岁的父辈长者,下有我那刚蹒跚学步的宝贝儿子,老老少少近20个人,如约相聚“祖母的厨房”。选择来这里,我是有底气的。交通方便自不必说;初闻店名,有些不知所云;大家平时遍尝中餐,偶尔换个口味,普遍欢迎;家庭式的氛围正是我们一行所需要的感觉。新、奇、特,味、感、意,全部搞定!  相似文献   

6.
我在现代交通建设公司电力工程技术人员的见习岗位上已经工作半年了,这半年经历让我适应了工作环境以及工作的作息时间。对比半年前的我,觉得一切显得那么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7.
自我介绍一下吧,我叫高一丹,营口市站前区红旗小学六年三班学生。我认为,在我们学校开展的每一次活动中,同学们都会有很多收获。而这些收获,必然会对大家的成长有益。比如,近来我校开展的“文明交通,关爱生命”活动,同学们就热心参与,看看大家提交的征文、漫画、童谣以及交通知识答卷,就足以反映同学们对交通安全问题的关心和重视了。  相似文献   

8.
基于规划视角的城市低碳交通建设,要通过低碳交通理念引导交通规划思路,构建低碳交通空间结构,发挥综合运输体系的优势互补;通过低碳交通路网结构,建设合理的道路网密度、道路等级结构、分区优化公共交通系统,减少交通出行;通过低碳交通道路设计建设绿色出行环境,发展碳汇林业.最终实现低碳交通的可持续、生态化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低碳交通理念.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重庆主城经济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探讨了主城交通规划与经济建设衔接过程中存在交通建设滞后 ;城市交通规划对城市交通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考虑不够 ;城市交通规划在经济建设中缺乏应有的地位 ,也缺乏先进性和灵活性 ,满足不了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等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 ,必须大力发展立体交通 ,继续加大交通建设的投入 ,加快建设步伐 ;作城市交通规划时充分考虑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交通带来的影响 ;建立交通规划法律体系 ,加强交通规划的实施管理 ,实施滚动规划 ,定期对规划方案进行局部调整。  相似文献   

10.
余平 《社区》2010,(3):56-56
一次,我去日本旅游,刚开始还真不太适应日本的交通。日本的街道狭窄,建筑密度大,无论是在东京、大阪、京都或者其他地方,出租车和公共汽车都不算多。后来我才知道,日本的城市交通主要是依赖城际铁路和地铁,它们能有效缓解人多路少的交通压力。  相似文献   

11.
“无自行车城市”的交通问题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简述自行车的优缺点以及自行车带来的交通问题的基础上,以大连为例,分析“无自行车城市”的交通特性;阐述了城市禁止自行车交通的发展历程及实施条件;对“无自行车城市”的交通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市结合部交通比较落后,是许多城市交通的薄弱环节。为此,城市结合部交通现代化发展战略应为可持续发展;智能化、信息化发展;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并用模糊评价方法对其现代化水平进行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13.
交通建设对西部开发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此提出几点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它们是 :关于西部综合经济区域划分问题 ;关于东西交通通道建设问题 ;关于青藏高原交通建设问题 ;关于发展公路长途运输问题 ;关于西藏地区环境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4.
低碳城市客运交通的实现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低碳城市客运交通目标必须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第一,构建市民低碳交通伦理,提高市民低碳出行的文化认知;第二,采取低碳工程措施,以科技手段实现城市客运交通的减碳;第三,拓宽投融资渠道,解决城市客运交通低碳化的资金瓶颈;第四,制定科学的城市公交规划,使公交优先方针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交通运输的阶段性迈进支撑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进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回答在新时代怎样建设交通强国这一关键问题,为交通体制规划与创新提供理论的引领与支持,解决政府、企业在交通决策方面遇到的现实问题。基于文献研究法和FSO三维综合交通运输理论,回顾了生态综合交通体系的理论发展,总结了1949年以来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改革历程,提出了综合交通体系的阶段论,构建了生态综合交通体系的理论框架。研究认为,生态综合交通体系是综合交通发展的高级阶段,其理论内涵是从功能、结构和运作3个维度符合社会经济协调和友好发展要求的交通体系;构建生态综合交通体系,需要贯彻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管理创新,掌握好交通产品创新、交通工艺创新、交通市场创新、交通资源配置创新和交通组织创新,注重交通发展与生态发展的协调性,为交通强国提供绿色驱动力;只有构建生态综合交通体系,推动国际、城际、城市交通的绿色发展,促进交通企业组织、硬资源、软资源的绿色发展,推进规划、映射、弹性机制的绿色发展,才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绿色发展的交通强国。  相似文献   

16.
论交通文化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培育和弘扬新时期交通文化,促进交通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从文化理念的视角对交通文化的本质进行分析。分析认为,交通文化是以价值观为基础和核心,包括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愿景、目标、精神风貌、行为规范等内容的整合体,其基础和出发点是交通的本质,核心内容是交通价值观;进而认为,交通管理的实质就是以交通管理人的价值理念规范、约束、引导交通行为人的价值理念,实现既定的交通目标。  相似文献   

17.
现代交通快速发展,交通与能源、资源间的关系日趋紧张,人车冲突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有必要透过交通思考人类生存的处境和意义,通过深刻地价值反思,重新认识交通与人、社会及自然的关系,探索绿色交通文化,推进交通可持续发展。为此,需要完成三重转向:第一,交通发展不仅要关注其对人和社会具有的价值,还要关注其对自然和环境的价值,在价值诉求上,从传统的速度效益追求向注重环境生态平衡转变;第二,应以整体的眼光来研究交通,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对交通的目标、功能、环境、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从单向度的思维向系统综合的思维方式转变;第三,需营造合适的氛围促进绿色交通制度变迁,廓清其变迁路障,逐步形成完整的绿色交通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大城市目前处于交通社会问题普遍存在和突发的阶段,但是缺乏从社会评价的综合角度加以分析城市交通,更不能全面地加以规范和引导城市交通的社会发展。为此,要从构建城市交通社会评价的内容、原则、体系出发,树立科学的交通发展意识;创造无障碍交通环境、提高交通安全意识,尊重弱势群体;完善城市交通科学发展规划、交通建设投融资体系;加快实行交通需求管理、出行结构调整和交通管制;建立公交专用道,改革公共交通的投资、运营和管理体制等,进而改善城市交通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9.
根据交通外部性和非线性理论构建交通门槛模型,并基于1985-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Hansen门槛效应的内生分组方法检验新常态下交通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贡献。结果显示:新常态下交通对经济增长质量贡献略低于"旧常态",但仍表现出区间"递增"趋势;把新常态下TFP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发现中密度地区要素配置结构已不适应技术进步的需要,高密度地区技术效率相对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贡献较低;随着区间交通密度的增加,"政府干预经济"更有效率,但城市化和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质量贡献由正转负。为进一步提升新常态下交通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贡献,应定向适度加大"中密度地区"交通投资力度,助其跳出"低增长陷阱";借助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引领交通建设转型升级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构建"交通-产业-城镇"三位一体的协同新型综合交通体系;协调好城市化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老友》2007,(11)
1945年6月我参加革命,那时我17岁,在河北省武强县游击大队当交通员。1947年5月的一天,大队张政委突然找我谈话,说党中央、毛主席已经从延安迁到平山县西柏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