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实现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转换,科学汲取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自然观;克服传统思想的时代局限性,完善民主与法制相结合的社会体制;吸取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探索适合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观;对传统农业方式进行科学理性的改造,探索适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模式,对构建现代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区域实践环节,大庆区域文化的生态构建具有典型的标本意义.对市民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培养问题、城市文化理论研究等整合性问题、弘扬传统文化与构建地方文化生态的关系问题、区域文化生态内部优秀传统文化因子的发掘问题等大庆区域文化生态构建层面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中华传统文化心理与马克思主义相通相近,是我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心理条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心理相通相近表现在社会理想、伦理价值观、民本思想、实用理性、思维方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它是人们展现社会文化身份、构建地域认同与民族认同的重要方式。作为城市发展的社会文化符号,中国传统故事的现代传承与创新承载着人们对地方的再认识。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中国传统故事的跨文化传播凸显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文化张力,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叙述主体的合作方式可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和更加包容的姿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多元共存、互生互鉴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5.
吴晓 《社会科学家》2008,(2):99-101
作为一种全球化消费文化形态,日渐兴起的乡村旅游对中国乡村文化尤其是对民族村寨中的传统艺术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就湘西德夯苗族村寨而言,其传统艺术是基于苗族历史文化传统和村寨日常生活文化运行机制而生成和存显的,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知识特征.乡村旅游的影响,苗族传统艺术逐渐从原来的村寨日常生活文化生态走向现代消费文化语境,其强烈的地方性知识特征被视为建构"奇异"文化空间的有效资源,原本仅仅作为苗族村民节日仪式或者日常娱乐方式的传统艺术,现都被重塑成供人消费的旅游商品,舞台展演是这种商品消费的主要形式.这就使得苗族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存显处于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延续与蜕变等多重文化选择的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6.
张红  温波 《江西社会科学》2012,32(4):175-179
当代中国生态文化建设必须借鉴传统的思想和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对我们构建当代中国生态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寒山文化,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内容:它尊崇的珍爱自然、崇尚自然之美;它提倡的人与自然万物都应平等,主张的人应回归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以及它强烈批判以物质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等,对当代中国生态文化构建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当代中国生态文化建设必须借鉴寒山文化中善待自然的生态价值取向,必须借鉴寒山文化中提倡的回归自然的精神追求,必须吸收寒山文化中所包含的人与自然相互"和合"的精神,为当代中国生态文化构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殊的文学生态语境注定了展开日常生活写作的复杂性。新写实小说的日常生活写作是一种重建现实主义文学话语的表征,它通过碎片表象式写作构建起日常生活写作的叙事法则,实现了当代文学的叙事转向,隐喻了当代文化生态语境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东南亚地区海上丝绸之路作为沿线各国和民间在历史上和现阶段对外经贸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是推动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重要联结纽带。本文从二元维度探索东南亚地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影响入手,分析21世纪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促进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价值所在和凝聚效应,研究如何在新的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通过文化传播渠道提供促进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中国穆斯林民族生态文化做出生态伦理、生态习俗、生态禁忌以及生计方式分类的同时,对穆斯林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各组成部分进行描述和辨析,探寻穆斯林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在环境保护中的现代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生态型政府构建与生态公民养成的互动方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型政府构建与生态公民养成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提出并研究二者之间的互动方式及其机理是当代生态环境治理实践发展的需要.生态型政府以生态教育感化方式奠定生态公民养成的根本基础;以生态市场激励方式强化生态公民养成的动力机制;以生态法制规范方式提供生态公民养成的法律保障;以生态行政指令方式创造生态公民养成的政策环境.而生态公民以生态保护实践方式适应生态型政府构建的职能转变;以生态经济活动方式配合生态型政府构建的经济战略;以生态文化传播方式服务生态型政府构建的文化目标;以生态政治参与方式确保生态型政府构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铜鼓文化的传播、传承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铜鼓的创造者百越族群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创者,因为西南和岭南的越人在先秦时期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造就了秦汉时期岭南经济的繁荣;铜鼓文化的传播是海上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互鉴的生动案例。铜鼓文化在传播中交流互鉴,在传播中创新发展。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海上丝绸之路内通外联的重要作用,也看到了中国-东南亚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壮丽图景;放眼新时代,保护传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必然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东南亚铜鼓文化是海上丝绸之路上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意义重大,其传承发展可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民族文化复兴的范例。  相似文献   

12.
学校文化生态属性辨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书业  朱家安 《学术论坛》2005,20(5):171-175
处在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时期的学校变革,是学校范式、学校文化的整体转型,是师生生存方式的根本改变,其核心是新的学校文化精神的凝结和良性的学校文化生态的构建。文章从生态理念的普适性和学校文化的生态本性两方面阐述了学校文化的生态属性,并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上提出深入研究学校文化生态的重大意义,为学校文化生态构建作了前提性、合理性的理论辩护。  相似文献   

13.
民族文化是伦理的基础,不同的民族文化有不同的伦理。要构建中国自己的生态伦理学,就必须超越西方文化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放德而行,循道而趋、顺乎自然的哲学精神;我们还必须以中国文化的中道精神取代西方文化的两极对立思维方式,超越西方理性主义的、知识论范式的生态伦理,把生态伦理学建立在中国哲学境界论的基础上。要把理论的生态伦理变为广大民众的实践的生态伦理,需要对民俗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互利型思维方式:生态文化建构的价值观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生态文化之所以与传统的人本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 ,关键在于这两种文化的价值观基础有着根本的不同。传统的人本文化的价值观基础是极端功利型的思维方式 ,生态文化的价值观基础则是互利型的思维方式。在建构生态文化的进程中 ,确立互利型思维方式的价值意蕴 ,是要努力克服传统人本文化的反生态性质 ,寻求一种适于人类与自然共同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体系。它的基本原则是在承认和肯定人类满足与追求其基本需要和合理消费的前提下 ,还必须充分考虑生态发展的客现需要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沿着丝绸之路这条古老的贸易走廊、文化通道,中国正在推动沿线国家之间建立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命运共同体。学界以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为纽带,研究的视角从传统的历史地理、经济贸易到宗教文化,延伸到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制度到国家文化安全等诸多方向。学术领域多元交汇的研究态势已经形成。以地域文化为分野的研究传统,如敦煌学、西域学、龟兹学等形成体系;在传统的丝路文化节点之外,仍有不少值得深入挖掘的地区文化。随着国家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战略推进,对丝路青海道的研究也显得极为重要。文化多元的丝路青海道在魏晋之后,特别是吐谷浑时期替代了河西走廊的繁荣,连通中原;在当代又面临来自中亚的宗教文化、跨界民族文化的冲击。本文以丝路青海道的文化特征为切入点,探讨这条古老的陆地通道上的民族交融、文化变迁,以及当代的多元文化品格。讨论新的历史时期,具有典型地缘文化特征的"边缘"地区,如何统筹、平衡,建立稳定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提出新时代实现青海道的复兴,必须建立和谐的生态发展体系,即健康的文化体系、特色的城镇文化和可持续的生态文明环境。  相似文献   

16.
贵州传统生态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同时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主要体现为:一是贵州传统生态文化与儒、释、道生态思想相融合;二是生态、生活和生产相融共生为一个整体;三是往往通过显性规约和隐性习俗得以维系;四是主要通过口头叙事方式得以传承。所有这些,构成了蔚为壮观的贵州传统生态文化的系统叙事。  相似文献   

17.
孙锐 《学术探索》2015,(4):92-96
西部民族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安全思想,具体表现在生态思想观念、生态技能经验、生态组织管理中。通过生产生活实践中的言传身教,生态化的生活生产方式,理性的世俗实践方式,口口相传的生态习惯法和风俗来约束行为,使生态安全思想得以传播和承袭。发掘西部传统文化中生态安全的文化资源,在现代生态文明语境下,推进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传承与创新并举,是民族地区合理发展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8.
“文化线路”与“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线路"是近年来国际遗产保护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遗产类型和遗产保护理念,"文化线路"的提出对世界遗产保护事业有着深远的影响.文章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为例,将"文化线路"理念/方法与"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相结合,对"文化线路"构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19.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源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它是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时代“双创”,亦或说,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本身就是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生态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科学丰富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观和“取用有节”的可持续发展观等生态智慧方面,具有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强调自然所蕴含的经济价值、倡导知足知止的资源利用方式等特点。在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建设实践中,要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辩证关系,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双创”,从而不断促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绿色发展方式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强调资源能源的节约高效循环利用,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同于依靠投资驱动和要素驱动的传统发展方式,绿色发展方式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方式的形成需要政府、立法司法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体积极参与其中,以科技创新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和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以制度创新构建严格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制度体系、完备有效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和公正合理的政绩考核制度体系,以文化创新构建适应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新理念、新风尚、新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