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是提交“振兴上海第三产业研讨会”的一篇研究报告。作者认为,保持并加强第三产业超前增长的趋势,使上海逐步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应成为指导上海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报告回顾了解放后上海第三产业的发展过程,通过分析第三产业落后对上海社会经济的消极影响以及上海经济功能转变的要求,阐述了发展第三产业的客观必然性;指出上海第三产业超前增长是合乎规律的现象,上海经济工作重点应逐渐转到第三产业上来。报告对“七五”时期上海三次产业发展方案进行了讨论,认为采用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5.2%,其中第三产业年增长率10%,1990年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到30%的方案,人力物力财力较有保障,也有利于上海经济结构的调整。作者强调,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实质上是发展商品经济;为了保证第三产业超前增长,需要一个商品经济的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2.
《社会》1990,(9)
将大贸易、大都市、大联动作为上海90年代通向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国际城市的三大通道。这是前不久,上海经济界人士举办的研讨会上提出的上海90年代经济发展的新构想。大贸易,即贸易兴市,发展现代化大贸易,重构上海经济中心的功能,并作为上海90年代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新战略的主线。大贸易应包括资金贸易(金融),投资贸易、商品贸易、地产贸易、技术贸易、信息贸易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一、日本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 8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经济在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经济发展战略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即由出口主导型经济结构转化为内需主导国际协调型经济结构。这次日本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在对外经济关系上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4.
上海到本世纪末,要建成为开放型的和多功能的现代化经济中心,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新战略目标,就必须相应地调整上海的产业结构。本文从上海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新战略目标的要求,就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途径以及调整的具体方案进行了分析和论证:(一)在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方面,要求提高电子等新兴工业的比重。调整方案提出新兴工业的比重要从1980年的4.6%上升到2000年的13.3%;并要大规模地改造传统工业,使上海的传统工业逐步转移到现代化技术基础之上。(二)在全部产业结构的调整方面,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上海不仅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而且成为全国最繁荣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和信息中心,使上海经济向多功能的方向转变。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应由目前的22%上升到2000午的35%左右。  相似文献   

5.
都市化进程既是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重要的现实背景,同时也为中国城市更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与具体的模式。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密集、金融资本市场空前活跃、现代服务业与文化产业已有起点积累等特点,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以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为指导思想和原则,推动城市结构、功能的全面发展。在文化大都市的战略框架下,切实地发展与提高文化产业水平,为中国大城市扬弃以制造业和重型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发展模式起到表率作用。对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的创新,是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其城市发展整体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以上海"艺术之城"建设为中心,率先完成生活和消费模式的创新,为中国其他城市的城市文明建设做出表率。上海的毛桥模式对于解决"新农村"建设与"城市群"发展的矛盾,落实中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都市化进程中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具有比较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人口流动在中国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头。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中国的人口流动提供了客观必然性。这种流动的趋向,总是沿着从乡村向城市、从内地向沿海、从贫困向富庶的方向发展。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特别是随着开放浦东、开发浦东进程的加快,必将有更多的流动人口,带着各种五彩的梦幻,涌入上海城。 70年代,上海外来流动人口一般在20万人左  相似文献   

7.
苏浙沪产业结构的趋同与区域经济合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剑锋 《浙江学刊》2003,(4):141-148
上海、浙江与江苏的产业结构 ,包括三次产业结构、制造业结构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趋同的趋势都十分明显 ,这种变化趋势促进了苏浙沪的产业内部贸易与分工协作 ,对促进三地的经济一体化有着积极的作用。苏浙沪三地应抓住上海新时代的机遇 ,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加大开放 ,促进经济融合  相似文献   

8.
我国有8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到本世纪末我国广大人民生活要逐步实现小康,说到底是一个农民实现小康的问题。上海在全国属经济发达地区,199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消费水平分别超出了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1.6倍和1.3倍,算不算提前实现了小康?本文通过比较和借鉴,认为要比较客观、合理地反映人民小康生活,必须把人民生活改善量变的渐进性和质变的规定性作为衡量小康标准的核心,考虑到可能和实用,提出了一组量化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对80年代上海农民生活的变化作了大量实证考察分析。作者认为:(1)80年代上海农民生活水平虽然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就总体而言,还没有实现小康;(2)上海农民可望在“八五”期间提前实现小康目标;(3)80年代农村住宅消费过度膨胀使农村长期分散居住的格局再次定型,给生活的继续改善和提高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因素,必须予以充分的注意。最后,本文对90年代上海农民生活作了比较具体的展望。  相似文献   

9.
8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的转换,及时地对科技战略、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变革。本文简要介绍其背景,并对变革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较详细的分析。 一、80年代日本科技战略和政策变革的背景 战后初期至70年代,日本采取了“吸收型”科技战略。  相似文献   

10.
1、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深层原因在80年代,日本已成为世界经济大国。那么,日本经济的这种活力是如何产生的?90年代又将怎样变化?围绕这些问题,最近开始出现了悲观议论。然而,我要谈谈日本经济的强大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从表面上看,日本经济的发展原因有:(1)在发达国家中保持了最高的增长率,意味着技术进步的速度最快;(2)整个80年代,日本的通货膨胀率最低;(3)经常收支黑字积累、日元升值。由此,80年代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美国,进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过剩国。  相似文献   

11.
本文指出,在对列,开放中,当前我们既有一个进一步开拓市场的问题,也有一个进一步开放市场的问题。在开拓市场中,我们要通过出口产品的结构进步、市场多元化和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来提高外贸效益,要通过实施大经贸战略推进出口,并使对外劳务出口与商品出口有效结合。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既是外部环境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也是有利于我国企业在竞争中加速发展和消费者利益的。在市场开放条件下发展民族工业取决于对在新的条件下对民族工业的理解,也取决于所选择的发展道路。市场开放的得失也要以“三个有利于”来判断。正确认识对外开放中的各种现象,对于我们坚持这一基本国策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迄今为止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和实践表明,对国情的认识与把握是中国成功的基础与前提,这是“中国经验”的思想精髓所在。基于对国情重要性的认识,本文构造了一个新的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经济国情分类框架。应用这个框架,本文分析了经过20余年的快速工业化进程后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变化。分析表明,中国已经从农业经济大国转为工业经济大国,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进入了以实现由工业经济大国向工业经济强国转变为核心任务的新阶段。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要求选择新的战略,在技术进步战略方面,应重视战略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加大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投入;在经济增长战略方面,要切实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重化工业也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产业发展战略方面,三次产业要有新的战略使命和发展定位;在经济体制改革战略方面,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13.
加入WTO后的全方位开放将给我国的工业发展战略带来新的挑战。面对新的挑战,工业发展战略的调整应以产业结构战略为中心和依据,对外贸易战略和利用外资战略的取向应适应和服从产业结构战略的取向。在继续推行产业结构升级战略的基础上,对外贸易战略要以动态比较优势为基础,以比较优势的转换为导向,利用外资战略要有重点地实施必要的优惠政策,并与产业结构战略保持一致和协调。工业发展政策的调整要形成以产业结构政策为中心,以对外贸易政策和利用外资政策的调整为搭配的新格局,处理好政府适度和有效干预的问题是新时期工业发展政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通过浦东开发开放,重振上海作为长江流域经济增长极的雄风,这是我国今后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关键一环。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区间传递机制的障碍、原因,着重从运用区域市场传递机制的角度,对建立与现代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浦东增长极的区间经济传递机制及其发挥联动功能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作者认为,世纪之交前后20年世界经济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重大变化是中国开放与发展的极为有利的国际条件,尤其是作为90年代中国开放重心浦东的重要机遇。这些机遇包括: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对浦东建设高开放度经济从国际宏观环境上提供的机遇,亚太经济高速增长并走向成熟为功能性中心城市崛起和区内分工合作加深提供的机遇,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为以高新科技产业跨越提供的机遇,跨国公司的经营全球化趋势为浦东吸收新的国际投资提供的机遇。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开放以来所达到的国际化程度也为浦东开放跨上新台阶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社会》1993,(7)
上海目前正致力于六“大”建设。大口岸。建设为长江流域、为全国服务的大口岸,使沿江城市都能借用这个大口岸。大市场。目前已建立了黄金市场、有色金属市场、外汇调剂市场、煤炭市场,还准备向外省市开放金融市场、商品批发和零售市场、房地产市场、建筑市场和人才市场。大交通。扩建虹桥机场,1996年开始建浦东新机场,配合国家建设京沪高速铁路,完成苏北至浦东铁路;与香港李嘉诚合作建造可停靠  相似文献   

17.
实践以理论为指导,改革以观念为先导。克服旧的思想观念和“左”的思想影响,树立起新的观念,深刻认识第三产业,才能扎扎实实地发展第三产业,繁荣第三产业。树立第三产业是产业的观念我们要从轻视第三产业转向重视第三产业的观念,从束缚第三产业转向发展第三产业的观念,最重要的是要树立第三产业是产业的观念。第三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经济发展形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第三产业是随社会生产第三次大分工而产生的新经济发展阶段与新经济形式。而传统观念是简单的把第三产业视为一项职能、一个环节或是一种手段。实际上,第三产业是一个促进社会发展、繁荣市场、满足人民消费需要的重要的生产性行业,是产业,是社会第三产业,是属于社会生产范畴的。  相似文献   

18.
书讯     
本书介绍南朝鲜企业在工业国、发展中国家及共产党国家市场范围内的国际化过程;同时介绍南朝鲜企业在60年代、70年代及80年代的经营战略以及90年代企业环境和战略的变化趋势。本书谈到了南朝鲜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筹集、调拨和运用资金的经验。国际化和开放过程中一个棘手问题是合资企业中的劳资关系问题,本书介绍了南朝鲜的有关政策。本书对南朝鲜企业的生产、销售及商  相似文献   

19.
自从1935年新西兰经济学教授费希尔提出第三产业的概念以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分类已经成为划分产业结构的主要标准,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世界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历程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会大大加快,甚至超过第二产业。我国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迅猛发展,社会经济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和水平,第三产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80年代第三产业平均每年增长10.9%,超过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8.9%的速度。第三产业中传统行业不断扩大,金融保险业,交通通讯、商业物资业的比重占到整个第三产业的三分之二。同  相似文献   

20.
90年代日本构筑东亚经济战略的总体思路90年代日本构筑东亚经济战略的现实背景是:(1)东亚地区在现阶段日本国家战略的转换过程中居于重要的地位。(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使日本在东亚地区面临着严峻的战略抉择。(3)日本构筑新的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