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易斯模型、劳动力价值与农民工工资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不适用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非市场化工资制度和农民工生存形态二元性的共同作用使得农业人均收入低于农业劳动力价值,农业劳动力价值低于农民工工资.此后,现实的生存压力和逐步加快的市场化进程使农村劳动力快速且过度地向城市转移,由于竞争性机制的不断挤压使得农民工工资低于农业劳动力价值.当前,农业人均收入、农民工工资和农业劳动力价值的相互扭曲是一系列错纵复杂的农民工问题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民工工资走势:1979—2010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有关中国农民工工资的文献中,农民工工资长期走势的研究仍付之阙如。在系统收集、梳理有关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对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农民工工资水平及其演变轨迹的定量估测表明:过去30余年,其名义货币工资以年均近10%的速度增长;经用消费者价格指数调整的实际工资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农民工与正式职工工资的比率呈先高后低走势。 相似文献
3.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决定了劳动力的非商品性(1)人是社会中创造价值的主体,而不应该当作商品看待;(2)生产劳动力的劳动与生产一般商品的劳动存在很大不同,其中的自然劳动力部分不是劳动的产物,因而不具有价值属性.相应地,对劳动力价值可以有三种理解一是体现劳动力形成所需投入的物化劳动的维系劳动力价值;二是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物化劳动价值;三是劳动力本身具有能够在未来带来收入流的贴现之价值.从本质上说,工资并不等于维系劳动力价值的大小,而是基于它所能创造的价值,一般在维系劳动力价值和所创造的价值之间波动,其量的多与少取决于劳动与资本交换时双方的地位和势力. 相似文献
4.
关娜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8):93-95
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理论支撑。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具有鲜明的当代价值,其在当代的发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要求,更为劳动者分享社会财富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有利地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课题和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5.
劳动力流动与工资差异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改革以来,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上存在两个突出的现象,一是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存在职业与工资上的差别,二是劳动力流动没有伴随地区间工资差距的缩小。本文对这两个现象做出了统一的解释,其基本逻辑是,劳动力流动促进了工人的重新配对(劳动再分工),进而造成了职业上的差别,并提高了当地工人的工资。其含义是,劳动力流动不仅提高了总体的经济效率,而且可能是一种“帕雷托改进”。经验检验也支持了劳动力流入对工资增长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6.
7.
劳动力价值增值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是劳动者需求增加的现实要求,也是劳动力价值自身属性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当代中国探索劳动力价值的增值方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对劳动者的教育培训,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机会,提升劳动者社会保障的水平,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实现劳动力价值的增值。同时,从政府层面、法律层面以及组织层面为劳动力价值的增值方式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8.
柯宓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
文章运用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成人数据库的数据,对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工资差异状况进行了经验分析。分解结果表明,男女之间的工资差异主要是由职业内的工资差异引起的,而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性别歧视是造成男女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经济学享乐主义工资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农民工职业伤害的深层原因,揭示了农民工职业安全困境的根源——农民工劳动力市场补偿性工资的缺失导致企业在维护农民工职业安全上的"内在动力"不足;认为我国特有的非正式规则使得政府干预的执行效果较差,这也是企业降低职业伤害"外部拉力"不够的原因。并且主要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了市场化的干预方式。 相似文献
10.
城市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了城市,由于各种原因,拖欠农民工工资成了我国社会久治不愈的"社会病".只有通过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努力,健全法律保障制度,完善经济秩序,加强道德建设,才能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切实保障城市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利用专项调查获取的大量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就业途径选择的影响因素,论证农村富余劳动者的流动更多的受个人因素的影响,流动路径狭窄,就业渠道单一,难以完全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来实现其就业转移. 相似文献
12.
随着进城务工的农民数量不断增加,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日益突出甚至尖锐起来。每到年底,清理拖欠成了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即使在平时,也常常有农民工为了向老板讨回工资,上演“跳楼”的消息见诸报端。本文通过调查研究,试图对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的问题作一个全面的分析,从中找出问题的症结,并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法律上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国内有关城乡劳动力工资差异的研究着重强调劳动力市场户籍歧视的作用,而忽视了前劳动力市场教育歧视的影响。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应用Neumark分解研究中国劳动力市场中前劳动力市场教育歧视对城乡劳动力工资差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城乡劳动力的工资差异中,由个体特征所导致的工资差异占71.47%,劳动力市场户籍歧视所引起的工资差异占17.53%,而前劳动力市场教育歧视造成的工资差异占11.00%。因此,只有综合考虑前劳动力市场教育歧视的作用,才能准确地估计劳动力市场中户籍歧视所导致的城乡劳动力工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当前农民工工资偏低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工的工资大大低于城镇职工工资上。他们基本上没有或较少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其工资接近或略高于最低工资,况且拖欠严重。从农民工自身的人力资本存量、农民工主要从事的民营企业的古典产权制度、劳动力市场、政府职能方面对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成熟和完善,自由的人理念与现代私人产权制度的诞生,劳动力商品普遍化程度逐步提高,农民进入城市,构成了市场经济的特征和标志。在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民被长期排斥在社会主流之外,其在经济、政治上的地位和权益长期被剥夺。农民进城这一过程应该选择一条低成本发展道路,即实行‘市场准入”而非“政府准入”。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基于工资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长三角劳动力市场历年分省工资时间序列数据,考察了地区间工资的趋同性。实证研究表明,从分省数据来看,沪苏浙三地的工资具有趋同性;具体到16个长三角城市的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显示长三角内部城市间收入水平是收敛的。因此可以说,基于工资水平的收敛角度来看,长三角地区劳动力一体化市场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17.
工资的双重性质与工资的双重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是劳动者个人劳动量和自身劳动力价值的双重表现,它必然要由劳动量和劳动力价值共同来决定。确认工资的双重属性和工资分配中的双重原则,不仅是理论发展的需要,更是实践提出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8.
论马克思的劳动力产权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产权是产权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劳动力产权性质、劳动力产权形式与权能结构、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产权特点和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力产权特点四个方面对马克思的劳动力产权理论进行了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19.
确立农民工劳动力产权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必然要求,也符合激励相容原理,体现了一定的分配原则和公平观。研究也表明,农民工劳动力产权的确立对于减少监督成本和节约因解决纠纷导致的成本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民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流动劳动力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凸显。原有的城乡分割、区别对待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影响到劳动力流动的行为和方式,阻碍了城市化及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在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五方面。社会保障对农村劳动力流动迁移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