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涛等 《湖南社会科学》2014,(2):236-238
体验式德育教育是提升教育实效性的一种新模式,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运用到学生德育养成实践中,有益于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体验、学习地方优秀文化思想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自身道德水平具有重要价值。通过深化理论挖掘研究,加强德育塑造平台建设,推进"三进工程"开展,创设和谐校园环境,突出具体活动体验等方法和途径,将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与高校体验式德育教育方式相融合,不失为增强学生德育教育实效性的一种双赢举措。  相似文献   

2.
高校要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思想观念,积极探索高校德育创新的途径,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推进德育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校德育主体的厘清与功能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德育主体在高校德育诸要素相互关系中起着主导作用,厘清高校德育主体,优化高校德育主体结构,并进而定位德育主体的功能,明确德育主体的责任,是增强高校德育有效性,提升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首先应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正确观念,改进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积极拓展多种德育途径,必须完善德育管理、反馈、保障考评机制,开创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实践育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作出的重要部署,也是高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德育实践是加强德育实效性的关键所在。本文力图阐明高校德育实践的重要意义,分析当前高校德育实践的现状及其原因,并就构建高校德育实践的有效模式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关爱是人的精神需要,又具有广泛的德育意义,把关爱教育融入群众性实践中,是增强高校大学生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通过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学生关爱能力;强化以身示范,培养关怀型教师;完善实践平台,拓展关爱教育载体;坚持三位一体,构建关爱教育网络等途径,转变"居高临下式说教"的工作方法,实施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双向互动的群众性实践教育模式,可达到增强大学生幸福感与德育实效性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7.
"一感三性",即教育要增强时代感,加强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适应高校德育教学改革要求,提出了在德育教育教学中充实完善教学体系和内容,增强教育时代感;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加强教学主动性;时时更新教学观念,加强"育人"针对性;拓宽社会实践课堂,增强教学实效性的德育教学观点.  相似文献   

8.
关怀是人的精神需要,又具有广泛的德育意义,把关怀与教育相融合是提升大学生幸福感和增强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通过"生活关怀"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人际关怀"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幸福观教育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相结合等途径,可达到增强学生幸福感与德育实效性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9.
李上献  谢志远 《兰州学刊》2009,(10):143-145
高校德育实效性的低效,昭示我们反思传统的高校德育模式。创业教育理论为我国高校德育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借鉴其理论,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拓展德育内容,注重个体价值的追求等多种对策,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高校德育的发展需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增强实效性的关键在于提高德育工作的生命力.文章将"生命力"的观点引入高校德育,从创新力、吸引力、实践性、生态性、独特性等五个方面对高校德育工作生命力的内涵进行探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11.
在德育生态化视角下,探寻德育生态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文章结合高职学生德育工作实际,首先分析"德育生态"的基本含义及在高校构建德育生态化的必要性,通过构建高职学生德育生态的"环境构建"和"育人实践"两个路径,切实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当前高校德育实效性不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关注学生道德需要的培养和激发,长期以来一直被忽视甚 至无视。从对需要和道德需要的分析入手,探讨高校德育对学生道德需要忽视的表现及如何培养和激发 学生的道德需要,以期为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探索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探讨了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高校德育目标更新、德育机制创新、德育内容创新、以及德育队伍的素质创新 ,阐述了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必要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关怀型师生关系理论虽是由西方教育家系统提出,但在中国历史上也早有一些类似观点的萌芽和做法。这一理论在德育实践中的推广和运用对解决高校"基础"课的现实困境,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有积极意义。在"基础"课实践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实施项目小组式的差异化教学,因材施教;充分利用多种沟通途径,建立持续性的师生对话平台;融会师生主体间性的基础上积极投入,敢于付出等路径构建关怀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5.
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公民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探讨如何把以人为本的方针科学地贯彻落实到高校公民道德教育工作中,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公民道德教育的理念、途径与方法,为进一步揭示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的发展规律.增强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探讨如何把以人为本的方针科学地贯彻落实到高校公民道德教育工作中,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公民道德教育的理念、途径与方法,为进一步揭示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的发展规律,增强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主体性德育主张建立师生互动的双主体关系,调动和发挥师生双方的主体性作用,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高校德育改革方向.本文提出了以主体性德育思想和双主体理论为指导构建新的德育模式,明确分层递进的德育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主体性德育内容,实施以自我教育和注重道德实践的教育方式方法等几项措施,力求提高大众化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8.
谭向阳 《船山学刊》2006,(3):183-185
目前高校德育教育低效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德育具有很强的实效性,这种实效性就是德育的现实功能与期望功能的吻合.因此,寻求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充分发挥德育载体的作用,使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接受德育影响,是增强德育实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农业高校德育工作因其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具有典型的独特性,而这一独特性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学生的特殊性造就的,在笔者看来,农业高校学生主体德育的特点体现为:教育背景体现为素质性、思想认识的功利性、就业取向的多样性、家庭背景的差异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不但是研究农业高校德育的出发点,更是使得农业院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得以实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岳云强 《兰州学刊》2006,(12):203-204,149
本文拟在探讨如何把以人为本的方针科学地贯彻落实到高校德育教学中,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推行大学生主体性德育教学方法的可行性,为进一步揭示高校德育教学的发展规律,提高高校德育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提供可资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