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导源于近代以来人性当中追求财富"欲望"的激活、充盈和非理性冲动。探究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必须把人类追求财富的欲望作为其形成的逻辑预设。在以追求财富欲望为基始的批判反思坐标系中,"经济理性"、"科技理性"和"消费暴力"构成了三个不同的批判向度。自然变为"他者",生态"被宰制"直至引发难以拯救的灾难性恶果,必然关涉到人类追求财富欲望的这三个向度。  相似文献   

2.
历史主义方法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人类历史的基本方法。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创造性地运用人类历史发生学方法对"物质生产""新的需要""生命生产""生产方式"和"意识"这五种因素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以强大逻辑力量和现实依据阐明了人类历史原始发生和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和本质规律,彻底批判了唯心主义观念论和旧唯物主义,彻底批判了唯心史观的错误观点和方法。基于此,一种新历史观得到科学阐发,一种坚持历史主义研究理路、彻底贯彻实践原则和辩证法精神的新哲学得以面世。  相似文献   

3.
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学从人出发,而且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人出发来解决环境危机,较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学是一大进步。但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学是不完善的,它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人坚持到底,从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危机。所以要从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人出发,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伦理学、价值论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环境危机  相似文献   

4.
以"微时代"为核心的人类学文化批评,重塑了新的叙事类型和理论话语,既再现了由于"微时代"媒介动力所产生的亚文化群体、阶层关系的再生产以及特定权利结构的封闭循环,也回应了图像转型背景下民族志文化表述之"语图互文"机制的发生逻辑。"微时代"媒介技术的播散和渗透,同时也预设了一种"后人类"的转型过渡;在此过程中,人类学作为探究"人"的规定性本质与关怀人类生存境况的学科,其文化批评的功能性不应仅囿于为时代秩序、社会群体的成形提供知识性的参照,更在于去实现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反思性导引。  相似文献   

5.
西方近现代哲学向现代哲学的发展是由一系列先贤开辟出来的。其中重要的一支是由形而上学转向一般人类学方向,马克思是这一哲学转向的主将。他通过"人类精神的真正视野",开始了哲学的人本论开拓、实践论开拓、唯物史观的开拓,并最终实现了这一转向,使马克思哲学告别了传统的关于"整个世界"的形而上学哲学,转向了针对人类世界的人类学——哲学,也使马克思哲学超越了形而上学,走向人类世界,成为现代哲学。  相似文献   

6.
当代哲学自恰性困境的实质在于其在本体论预设上的论域收缩,在理论建构上的绝对标榜和在理性建构上的片面关注。由哲学理性的分化与"塌缩"演化而来的西方当代主流哲学理性呈现出了不容回避的局限性和不良后果。要想恢复哲学在人类全部文化上("真"、"善"、"美"价值内涵兼备)的整体智慧建构,就只能将哲学的思想理论取向归结到"结构"与"历史"这两个基本路向相联接或者相整合的路线上。这种整合是一个关于人类文化理性整体重构的路向,既是一种大文化视域路向,又是一种文化辩证法路向。这就需要建立一种"人"的文化存在论域之"智慧"形态上的学理机制。因为哲学的自恰性就在于它是否能够有效地消解人类诸文化形态之间的观念冲突,是否能够促进诸文化之间的融通和人类文化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当代话语分析从认知和语言哲学的角度对话语的构建进行研究。认知语言学以经验为理据认为话语的产生来源于人类的经验,在这一过程中记忆起着关键作用。话语的语义与信息内容是心理层次表征的体现,运用命题对心理层次划分可以反映话语的结构,话语的理解与运用要凭借常规关系。20世纪以来,哲学出现了"哥白尼式的革命",使哲学研究发生了"语言的转向"。语言哲学试图通过分析自然语言的逻辑结构,达到揭示思想结构,进而理解认知结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标志着马克思"实践"理论框架的形成."实践"的存在论意蕴的开显为马克思的"社会"概念提供了崭新的思想地平和坚实的理论基础,立足于现实生活之上的实践哲学本身为我们认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只有领悟到"社会"意味着"实践","实践"是"社会"之根,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所说的"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这一重要论断.  相似文献   

9.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始端的构建者,其主旨是以概念的界分来构筑人之为人主体结构的形而上学基础。从外观或者延续的历史角度加以观察会发现,学界对于康德哲学本身的理解是在对其哲学不同板块的特有规定以及在板块之间的相互界限的转换问题上进行推进和梳理的。而本文试图从新的理解视域出发,进而将对康德哲学外显结构的研究沉淀为实现其哲学最终目的的意识一体性把握,以此阐释在康德哲学的内在建构存留着一个如海德格尔所说的人类学设定,在这一设定中,以对作为主体的人理性意识建构为起点,以实现其自由为最终目的,其完成过程因理性意识自由的实现而首尾衔接,而内在隐含着对于"人"本性或者本质理论的环形构筑。此理解与传统分解式或板块式地理解康德哲学对于"人性"的建构不同,作者试图从康德哲学内部的结构分析入手,对其面对的理论困难及其意义进行新的梳理,以期达到对康德哲学某种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人类是智慧的存在物 ,认识与评价都是人类的智慧生存方式。在哲学发展的不同时期人们对人类的智慧有着不同理解和把握 ,但或存在着认识论主义倾向 ,或带有非理性主义的片面性。现当代哲学的多样性和人本性为探讨这一问题提供了条件 ,应全面认识并反思人类智慧生存方式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深化对人类精神能力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李成旺在《河北学刊》2014年第3期撰文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一个理性启蒙、理论创新与现实创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历史过程,在此过程中,人们总是以种种不同的方式来对世界加以理解和把握,进而参与历史的创造并推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来源于理论创新与现实创造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而人们又总是通过常识、科学、宗教、哲学等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参与并改变上述历史进程,因而考察这些方式作用机制之异同,进而沉淀出能够引领社会良性前行的方式自觉,无疑是一项重要课题。常识以“共同经验”作为“中介”,容易导致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宗教以“启示”的方式预设一个超验的神的存在来理解和把握世界,也仅仅停留在“鸦片”的功用层面来化解和消弭现实中的各种矛盾;科学提供了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感官幸福的前提,也彰显了人类理性,但其研究对象局限于经验-现象世界及其中的必然规律,并不能直接解决信仰、道德等人类价值世界中的问题;哲学通过理性考量来化解宗教、常识遭遇到的困境以及科学不能达及的领域,试图为人类的道德领域寻找根据,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健康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2.
西方哲学由古代的以客观存在为本位的本体论哲学,发展到近代的以主客关系为本位的认识论哲学,到十九世纪中叶,发展到"形而上学要由‘人类学’来取代"(海德格尔)的现代哲学的人类学转向。马克思处在这一转向的滥觞时代,并开辟了这一哲学的新方向:广义人类学哲学。其特征,其一在于立足于"社会化了的人类",即以人类为本位构建新哲学;其二在于通过"人类的感性活动"来理解世界("事物、现实、感性");其三在于通过"革命的实践"来"改变世界",使人类能够合理生存与健全发展;其四在于以"人的社会存在"来理解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自由解放问题;其五,在于从人的现实关系来揭示人和人类世界。这一哲学的基本价值精神在于:在对不合理世界的批判中争取"每个人和一切人"的合理生存、健全发展与走向自由解放。这是当代政治理性可以引以为据的重估一切价值、重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重构各民族健全发展的人类学关系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由之路,它对当今的全球化发展和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形象是和人类的文明相伴生的。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形象是现实世界的存在方式。而人们对形象的反思必然要形成形象科学。历史之初的形象科学也就是后来人所说的哲学。随着学科的不断分化,哲学逐渐独立化而成为智慧学,但围绕逻辑的自适性也形成了一定的封闭性。这些哲学都多少带有"经院"的痕迹。为了克服概念的演绎所带来的惰性,人类必然要追随形象的发展使哲学"回归"到形象科学。当然这不是简单的返复,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复兴。形象科学将在世界观、历史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等基本问题上给与全新的回答。她以形象生态体系的内在建设性为主导线索,以把握"完备的客观性"为依据,在形象内在矛盾的展开中引导人们正确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可操作性"蕴涵到她的基础理论中,从而真正实现"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4.
赫斯在马克思之前从行动哲学、伦理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视角建构起一种抽象的伦理共同体。马克思借助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扬弃人本主义,勾勒出"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美好蓝图,实现共同体思想基础的实践转向;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人"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自由人的联合体"扬弃抽象的伦理共同体,推动共同体思想的价值转向。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饱含着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期许和构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深厚的理论关照;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则是这一智慧和价值的当代实践,成为共同体思想的现实确证。  相似文献   

15.
在环境伦理学的研究中一个重大的、令人困惑的问题就是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从"人类中心主义"问题研究论文的检索和综述中可以看出,该问题讨论的系统背景是环境危机,争论的焦点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概念及其相关问题的不同理解,因而对于走入还是走出抑或扬弃"人类中心主义",学术界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在此基础上,对"人类中心主义"问题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多次提及"自信"问题:一是德国人对德国现存专制制度的自信,二是黑格尔对自己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的自信,三是资产阶级对自己所从事的政治解放道路的自信。马克思正是通过对这三个"自信"的批判,以"高卢雄鸡的高鸣"这一借喻向世界昭示了对无产阶级所从事的人类解放道路、理论以及制度的自信。而在对无产阶级人类解放道路、理论以及制度自信中,又蕴含着人类解放的共同体伦理精神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7.
后人类主义赋予物质以能动性,使我们在人类与物质共舞的舞台——实验室研究——中去探究科学及其哲学问题。实验室研究所带来的不仅是我们与世界之间双向建构的事实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思考"应该如何建构"的价值问题。这样才能使科学研究沿着正常的途径发展,使自然与社会之间处于和谐的共生、共存与共演的耦合关系中。这就是在高科技与全球化的背景下,后人类主义所展现的科学的深刻的政治、经济与伦理的内蕴。  相似文献   

18.
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格是“同自己时代的现实接触并相互作用”,在立足于哲学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相适应的人的生活样式的基础上,对时代的现实性予以关照。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哲学的目光应该关注“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时代的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具体到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就是要自觉地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中国人民的现实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西周的婚姻礼法问题,史家多有研究,但西周婚姻礼法所以产生的哲学背景问题,论者殊少。本文以西周的血缘宗法制为切入点,考察、论述了:一、西周以来“昏”和婚姻之礼的文化观念以至于哲学机缘;二、西周以来,男婚女嫁的年龄与礼法的关系以及确定婚姻年龄的哲理思考;三、西周以来,婚嫁时令的哲学基础和文化心理;四、早周和西周“腰婚”形态以及这一形态的,。理结构等等——通过对以上诸问题的考察,我们认为,西周婚姻礼法人类学意义上的祈向是人类自然本体的优化塑造与人类生存秩序的营造,其哲学背景则是二元对立生成观念的高度理性抽象。  相似文献   

20.
欲望从古到今都是哲学、伦理学等关注的重点情感。从符号叙述学的角度看,欲望是情感的一种,其叙述模态是"肯定主体做"。欲望本无善恶,却成为情感善恶争执的焦点。欲望按对象可以分为身体性欲望、物质性欲望、情感性欲望和符号性欲望四大类。欲望的反向情感是恐惧。古代社会和思想的建构以恐惧为核心,所以刹车过多而发展缓慢;现代社会和思想的建构以欲望及其组合情感为核心,所以动力十足而发展迅速。现代社会和思想在赋予欲望合法性和正当性的同时,仍然应该保持适当的恐惧感和敬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