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诗·大雅·既醉》篇"孝子不匮,永锡尔类"等诗句中若干重要语词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其中的几个关键语词作出了新的解释,认为这几句诗是说神将赐给祭祀者以无穷无尽的孝子孝孙,赐其后代以大福,并且还赏赐给他们广大人民。 相似文献
2.
刘一奇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25-27
周文王是周王朝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在周人心中具有崇高地位。文王之德是周人崇尚的思想和伦理典范,并被尊奉为政治规范。文王的明德得到孔子的推崇,并经后世儒家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治世贤君和道统的重要一环。正因为文王及先祖的明德才使得文王传承大命,使子孙得以庇佑,但文王在民上还是在天上,受命于天还是受命于商,在位时有没有称王,历... 相似文献
3.
施向东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41-45
汉语训诂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 ,近年来传统方法正在复兴 ,而新方法也层出不穷。将汉藏比较用于训诂学 ,对早期汉语文献的解读是一条新路。文章用汉藏比较的方法对《诗经·大雅·生民》中若干词语进行训释 ,其结论有的支持了传统的说法 ,有的则向传统说法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4.
隐喻与比兴——以《诗经》为中心的探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刁生虎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2):96-99,144
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隐喻文化,这一点在比兴传统中表现十分明显。无论是“比”还是“兴”,都与隐喻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大量《诗经》作品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5.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2):95-99
《诗经·甘棠》历来都被认为是一首赞美召公之德的诗作。关于甘棠故事的解读,从西汉初期的巡行乡邑在甘棠树下决狱政事,到西汉中期的不妨农事、为民爱力,再到东汉时期的听男女之讼,历代经学家的注疏存在着历史的层累叠加。总的来看,召公之德包括三方面:首先是他为二伯能居上下位,与民众直接交流并深得民心;其次是他施善政,巡行乡邑使民得以乐业、使官得以行法、使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最后是他为民爱力、不妨农事、爱民如子。这些都是召公行文王之德,教化南国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张剑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2):102-105
《诗经》在编订传习过程中出现过一些简次错乱的问题 ,历代所传《大雅·大明》诗的两种不同体式就是这种错简的表现之一。考察《诗经》风、雅、颂的分类特征、《大雅》诗的乐章类型以及《大明》诗的章句构成和诗义解读 ,考辩《大明》诗两种不同体式之正误 ,可以得出《毛诗》所传体式为误 ,《诗集传》所遵体式为正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诗经·秦风》文化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玲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0(5):76-79,85
符号作为文化的物化载体,承载凝聚着民族国家的精神内核。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文学,将文化的质素统摄于语言符号之中,在所指与能指中包蕴文化的内核。作为秦地文学的早期代表《诗经·秦风》,在语言符号中既反映出了秦民族在形成过程中所积淀而成的好勇尚武的秦文化,又体现出了秦对异质文化尤其是周代礼乐文化的吸纳,从而使《诗经·秦风》彰显出多元文化的色彩。 相似文献
8.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54-62
《大雅·既醉》以致福为核心的祝嘏文体特征,彰显其特出之仪式性。诗体结撰中之问答结构揭示了祝角色的复数性,祝在周代祭祀仪式中居沟通人神之职,其于本诗中以隐身姿态直面在场之尔。尸扮演神而未直接向祭祀者致福,通过祝为尸代言,其致福内容以问答对唱之形式展开,揭示周代礼制下人神沟通之仪式搬演性。 相似文献
9.
吕树明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49-55
空间作为一种有效介入文本叙事进程的手段,已在《诗经》农祭乐歌中运用实践.依托农祭仪式在实际场合的搬演流动,乐歌通过钩稽农祭仪式的意义关联事项,记录构拟出一系列可辨识感知的地理空间、精神空间等文学性空间,叙事空间遂之生成.由此,《诗经》农祭乐歌的叙事空间形态可分为豳地风俗直叙下的原始粗犷空间,祭祀仪式统摄的封闭肃穆空间,... 相似文献
10.
郭苑钤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51-53
关于《诗经·小雅·大田》的主旨,众说纷纭,主要有“刺幽王”、“颂美”、“省敛”、“祭祀”等几种说法。其中“祭祀”说细分为“报祭”和“因农事而及祭祀”两类。经过分析文本的字词、内在逻辑以及联系古老的蜡词,《大田》乃贵族为祈年而祭祀田祖之诗。 相似文献
11.
赵争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通过对阜阳汉简《诗经》的整治及抄写情形的研究,可以推断阜阳汉简《诗经》当为抄写本,其篇次也很可能与今传本有异;结合阜阳汉简《诗经》及其他涉《诗》材料,可以断定汉初有完整的《诗》本存世,其时应当并不存在一种在字形上具有定本意义的《诗经》文本;从字形上看,汉代《诗经》流传呈现出一种民间与官方、分化与统一并行的双轨制状态. 相似文献
12.
郑樵《通志·乐略》中所体现的会通思想和编次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孔子音乐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在《乐略》中郑樵对《诗经》之乐重新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13.
刘坤生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几十年来是全国高校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古代文学教材,但囿于时代等方面的原因,从作品的题解到文字的注释,今天看来,存在着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就入选的《尚书·无逸》和《诗经》中的若干篇章的旨意和文字训诂的问题,作了一些探讨和纠正性的工作,以期对即将进行的全国古代文学教材的修正和统编工作,提供一点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龙文玲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3):12-18
《诗经·陈风·宛丘》的主旨迄今主要有四类观点。综合考察此诗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诗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可得出三点结论:一、陈国的巫风习俗是包括《宛丘》在内的《陈风》赖以产生的历史文化基础;二、诗中的“子”指游荡于宛丘的善歌舞者,“荡”、“望”蕴含着诗人对“子”的道德评价。三、此诗通过描写一位痴迷歌舞者终日游荡于宛丘的情景,反映了陈国歌舞繁盛的巫凤习俗,隐含着诗人对陈国歌舞无度现象的批判。 相似文献
15.
16.
《周颂·丰年》是《诗经》农事诗中比较重要的一篇。关于此诗的主旨,迄今为止,主要有"报祭宗庙"、"秋祭四方、冬祭八蜡"、"祀田祖、先农、方社之属"、"祭上帝"、"藏耤收"五大类观点。经考察诗歌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重点字词的含义以及诗歌的功用,可知,《丰年》是籍田收获后告祭先祖的诗。 相似文献
17.
王红娟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2)
《诗经》文学地理观内涵丰富且影响深远,受其影响,《汉书·地理志》在风俗区划上借鉴《诗》国地理,具有空间、时间、逻辑上的合理性;在风俗描述上汲取《诗》国风俗,对后世风俗研究、《诗经》研究产生影响;在风俗论议上征引先秦《诗》论,对其所含先秦人文地理观予以深刻的解读和充分的发挥运用.由此可见,《诗经》文学地理观对汉代时贤之影响,亦可窥见其在汉代发展所至新的历史高度. 相似文献
18.
郝桂敏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诗经·秦风》突出地表现出了秦地人的尚武精神,这在《无衣》、《小戎》等诗篇中明显反映出来。秦人的尚武精神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秦人的祖先就是凭武力崛起,并一步步强大起来的,秦人的重利思想又促成了秦人尚武精神的发扬,周王朝的倡导也是秦人尚武精神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张亚玲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3):84-86
<诗经>中鸟类比兴的大量存在,使得飞鸟成为其重要意象,并穿越了先秦至明清的整个古代诗歌发展史.陕北民歌作为比兴艺术的载体,其鸟类比兴的使用,与<诗经·国风>中的古老篇章形成了遥远的呼应. 相似文献
20.
顾晔峰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30(4)
巫文化是<诗经·陈风>最为鲜明的主题.这一风俗应当来源于上古先民求雨活动的变异.求雨的实用功能在这个时期已经衰退,而给男女自由结合提供了极好的平台.有人认为<陈风>的巫文化的特点在于周陈时期大姬的影响和南方楚文化的熏陶.这一观点值得商榷,我们认为原因有二:一是陈地本就有着丰富的巫文化传统,二是商文明的浸染,使陈诗体现出强烈的巫的色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