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邓小平教育思想初探王新兰邓小平教育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在辩证地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同时,根据新时期我国教育面临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  相似文献   

2.
刘海鸥 《唐都学刊》2004,20(6):78-81
邓小平是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践行者。他的教育思想和行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教育事业的不当认识,在全社会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实现了教育事业的拨乱反正。他提出了社会主义教育"三个面向"的发展方向和"四有"新人的育人方针,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道路。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充满着伦理的意蕴,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乃至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赵中奇 《唐都学刊》1995,(6):7-10,41
论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赵中奇邓小平教育思想是整个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我国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邓小平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性,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通过学习笔者...  相似文献   

4.
牛玉峰 《浙江学刊》2005,(2):191-194
邓小平在全面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理论;江泽民关于三个"必须依靠"的科学概括和"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及"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新论断,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理论的重要发展.这一理论对于充分依靠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坚持了邓小平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理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论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时代特点高军,刘世臣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是一个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学说、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和把握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时代特点,对于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6.
1997年有两件大事:一是香港回归,结束上世纪留下的耻辱,迈开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一步;二是召开党的十五大,开拓下世纪中国的未来,跨世纪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当距离香港回归这个日子只有一百几十天的时候,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却不幸逝世,离开了我们。但他老人家的英名业绩、思想风范将永载史册,世世代代铭刻在我们的心中。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可宝贵的财富之一,就是他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我们决心深入学习全面掌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继续把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  相似文献   

7.
郑益民 《社科纵横》2005,20(6):28-29
“文化大革命”中,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遭受了严重的破坏。邓小平复出后,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出发,认真研究国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毛泽东教育思想,形成了具有鲜明理论主题和科学体系的邓小平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8.
略论邓小平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孙玉娟邓小平以革命家、战略家的远见卓识,从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高度,把优先发展教育看成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全党同志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重视知识,重视人才,重视教育。认真学习邓小平这一思想,对我们更好地认...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包括十八个理论观点,其中,邓小平着力阐述的是社会主义与发展生产力、与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三个关系,这些阐述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核心,这一概括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阐述中,邓小平突出强调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是对当代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最高概括。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是社会主义的一般与社会主义的特殊的有机结合,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教育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科学地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以来的实践经验,从而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和规律。这个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毛泽东教育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本文就该理论的教育基础、目标、质量以及教育制度和教师地位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所概括的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中,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理所当然地被列入首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要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规律性,并从理论上阐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一般特征。但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究竟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符合各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才能保证不断地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不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还是国际社会主义事业的严重教训,都充分说明,能否找到一条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一个根本问题。邓小平同志集全党集  相似文献   

12.
浅谈邓小平的社会协调发展理论及其实践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仁武 《探求》2000,(2):4-7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协调发展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都千方百计希望保持自己社会的协调发展。邓小平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从实践运作的层面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协调发展理论。当前认真研究这一理论,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在21世纪健康发展。 一、邓小平社会协调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协调问题的讨论首先是自然辩证法和系统论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3.
社会发展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这一理论的一大主题。在邓小平的著述中,“发展”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它首先指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但又不只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广泛的社会范畴的全面现代化。邓小平的社会发展思想包括经济发展论、政治发展论、科技发展论、教育发展论、精神文明建设论、发展动力论、发展战略论、协调发展论等八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其基本特点是社会主义方向性、民族性、整体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14.
建国以来,邓小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正确评价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为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邓小平对知识分子问题的论述更全面、更丰富,为我党制定知识分子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因此,研究邓小平的知识分子观,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理论,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一、邓小平关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论断是思想解放运动的先声如何评价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是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的风…  相似文献   

15.
强化人才工作服务经济建设──学习邓小平同志人才思想的若干体会项有绍《邓小平文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宝库,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半个多世纪以来,投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系统总结。在《邓选》3...  相似文献   

16.
论邓小平的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邓小平的发展观朱东辉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是党的十五大的主题。深入学习和掌握邓小平关于发展的理论,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实现我们跨世纪的宏伟蓝图,推进伟大事业的进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  相似文献   

17.
自觉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站在总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的高度论述教育问题,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认识教育的本质、发展规律和功能,凸显理论的实效性,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特点和优点。从实效性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张世珍本文仅通过对以下几个问题的比较分析,进一步说明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坚持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坚持毛泽...  相似文献   

19.
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新闻工作─—学习邓小平关于新闻工作的论述杨根山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统一全党的思想,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新出版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为我们学好这一理论提供...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社会主义同爱国主义相统一的科学理论。”(见1993年11月4日《人民日报》)这个概括深刻地揭示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一个本质特征。因为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于这个理论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内容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