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从<十八春>与<长恨歌>中女主人公的生活际遇及其悲剧性的命运出发,审视张爱玲与王安忆在文本中表现出的悲剧意识,由此引发对二人生命审美意识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世界文学史、戏剧史上的著名悲剧之一,作品表现了人文主义的爱情理想与封建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人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是社会悲剧,有人认为该剧是命运悲剧,这成为历来批评和争论的焦点.但只要将<罗密欧与朱丽叶>结合当时历史进行认真深入地分析,便可认识到,<罗密欧与朱丽叶>既是社会悲剧,又是命运悲剧.  相似文献   

3.
社会上对贬损鲁迅的反击余音未了,又有人搬出了周作人当年的理论来解读<伤逝>,认为"<伤逝>是鲁迅意在通过一对青年男女爱情悲剧写兄弟恩情断绝后内心难言的隐痛".这是否定<伤逝>社会意义的说法.<伤逝>并非写"兄弟情",而是对"五四"时期沉湎爱情、躲避社会斗争的青年群体的典型刻画,是对知识分子"国民性"的反思、喟叹与批判,<伤逝>有其非凡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灰姑娘>中的辛德瑞拉丢下水晶鞋逃遁而去最终等来了王子和爱情幸福,<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捡到了子爵的缎烟盒后渴望着与某一个子爵一类的男人共同改写婚姻的庸俗无聊,最终走进爱情幻灭自杀的悲剧结局.在男权主宰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中,"水晶鞋"和"缎烟盒"这两个语言符号的实际所指是相同的,即女性共同的集体无意识--"灰姑娘情结",以及这一情结所导向的女性在历史的、现实的存在过程中丧失主体性的悲剧陷阱.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小说人物形象的悲剧美学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悲剧的理解,张爱玲认为人性的偏执、情欲的盲目是导致悲剧的主要原因,她关注的焦点始终是人性.尽管她的小说可以说是"对时代颓废与家庭败落的怅惘与悲叹",可以说是对男欢女爱的冷眼旁观,甚至可以说是"开向四十年代沪、港洋场社会的窗口",但这些都不是张爱玲小说的最高命意.相反,它们都构成了张爱玲借此表现人生、探索人性的一个背景,一个五彩缤纷的悲剧舞台,舞台上演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性.从此可以看出,张爱玲的悲剧观是对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美学思想的极好体现.  相似文献   

6.
从宿命的角度审视张爱玲的代表作<金锁记>,将会凸现曹七巧这一形象的人性价值与悲剧命运.她的被"食"、"食"人、自"食"的悲情三部曲,同时也是一种宿命的、抗争的、最终走向绝域的历程.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小说悲观苍凉的基调源自其渗透着个人身世之感的悲剧意识,这种悲观苍凉的基调表现于其小说中无爱的婚姻这一表现内容上,也表现于张爱玲式的语言这一表现形式上,以<半生缘>为例论述苍凉在张爱玲小说中的彻底贯彻.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小城之春>(中国)与<湖畔奏鸣曲>(前苏联)和<廊桥遗梦>(美国)等电影作品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三部影片在情节框架、人物关系、主题和艺术风格方面基本相似.<湖畔奏鸣曲>和<廊桥遗梦>的创作受到<小城之春>创作的影响,但两片又是具有鲜明艺术个性的生动活泼的电影创作.<小城之春>开启了家庭与婚姻方面感情与责任之关系探索的先河,是爱情题材影片创作的一种深化.它是一部诗电影,是世界诗电影创作进入成熟期的代表性作品.  相似文献   

9.
由中外两位作家茨威格和梁晓声的作品<一个陌人女人的来信>和<苦恋>分析了一个共同的爱情模式,即安徒生在经典童话<海的女儿>中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小人鱼"爱情模式,探究了这类爱情中,女主人公们将"爱"当作自己生命理想的内在深层根源及其悲剧命运的缘由尽管她们对爱的炽热追求被男权统治的社会所忽视,但那种诚挚无私的爱谱写出一曲生命的赞歌.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形态在轴心期发生了第一次大转型由神学文化形态转变为世俗文化形态.这次转型确立了作为人文主义精华的心学传统,这是今天现代化的宝贵精神资源;但同时也逐渐失落了作为"第一实体"的个体精神,这是与现代性相悖逆的.这次转型经过三个阶段(西周、春秋、战国),而<周易>文本正是其经典表征<易经>观念是其发端,<左传>筮例是其发展,<易传>思想是其完成.唯其如此,<周易>后来成为中国群经之首、百行之源.  相似文献   

11.
《封锁》是张爱玲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刻画了两个无聊、寂寞的都市男女在一辆封锁期的电车上的一段"艳遇"。俗话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封锁》这部小说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解读方式。论文拟对《封锁》以精神分析和解构主义的方法进行解读,以探索张爱玲不凡的叙述张力。  相似文献   

12.
“五四”爱情神话的浪漫激情与理想欢悦的美好书写,在张爱玲笔下变成了势利卑微的俗世追求,男人“为谋欢而谋爱”的经济操控,女人“为谋生而谋爱”的经济依附,彼此为各自利益而较量盘算的情场游戏。爱情不再纯洁、崇高,它充满了欲望杂陈的世俗气息和无爱的“爱情逐求”。张爱玲拆解了神性的爱情,将它还原成千疮百孔的俗世人生的本来面目之一。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的小说叙述了一个个牵牵绊绊的情爱故事,却无法从纯粹的精神意义上找到一个“健康的、正常的”爱;情与爱的结局指向虚无:婚姻无真爱,相恋无圆满,两代无亲情,自然情感被戴上诸多的枷锁。其笔下的男女主人公或是玩世不恭,或是享乐主义,或经受痛苦煎熬,“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小说中的世界是苍凉、黑暗的,在那里,现实利益完全把握了两性关系和亲情,人与人之间没有爱,人们笼罩在生存的寂寞和惶惑之中。这是对现实人生的一种深刻的悲剧体验,浸润着作家对整个文明和人生的彻悟之感。尽管远离时代主潮,也欠缺理想的光彩和斩钉截铁的力度,但却是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下来的记忆,也是张爱玲作品的现代性和独特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5.
泪光中的追忆——张爱玲的小说《小团圆》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团圆》是张爱玲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她最钟爱的一部作品。小说以张爱玲特有的冷静精致的文笔叙述了一个百转千回的爱情故事,流露出作家对人生和情感的悲观情绪,带有浓厚的自叙传色彩。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的散文表现出独特的女性书写,特别是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描写和所处境况的认识尤为细腻深刻。张爱玲认为自然健康的女性具有神的特性,但是长期生活在男权社会的压制下,心灵极为扭曲和变态,使她们甘心被奴役,对待爱情、婚姻和生活有着太多的无奈。现代的女性不再是女神,也不要做女奴,她们是活生生的人,是真实的世俗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的很多小说中都隐藏着一个反传统、反现实、反当下、反理想的传奇构架,通过对普通市民的恋爱梦想、金钱梦想、神圣价值等一切具有现代市民白日梦特质的传奇式幻想的解构,从更为深刻也更具超越性的层面上揭示了现代市民价值观。这些想象的幻灭,缘于张爱玲对现代市民价值观的清醒认识,她对现代市民白日梦的解构,预示着现代市民小说进入了更清醒、更现实的成熟阶段。她将现代市民“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赋予了更深沉的道德涵义,张扬了日常现代性的可能性,为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提供了新的范本。  相似文献   

18.
导演李安在电影《色·戒》中,通过一段乱世情缘的铺陈,讲述了一个游弋在正义和情欲之间的人性博弈故事,在刺杀即将成功的时刻,人性中至善的爱的柔情使女主角将个人的情感置于民族大义之上。性欲蒙住了双眼,最终以她和她同伙的生命为代价演绎了一场旷世不了情。  相似文献   

19.
曹七巧和莫瑞尔夫人分别是张爱玲小说《金锁记》和劳伦斯小说《儿子与情人》中的女主人公,她们都因特定的社会、失衡的婚姻以及扭曲的欲望等原因,表现出对儿女的一种畸形的母爱。通过比较曹七巧和莫瑞尔夫人微妙而复杂的心理情结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剖析出这两部经典作品所描述的母爱异化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