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名山文化是诗歌意象的重要来源。庐山是山水结合得最默契的中国名山,又是最早作为独立审美对象的江南名山之一,它的美在不断被发现的同时也培育了诗人的审美情怀。庐山独特的自然风物以及由此生发的人文物事是构成庐山诗歌意象的基本元素。从诗人直觉式思维方式看,它们是心物交感的起点,是诗人感物兴情的触媒;而从反省式的运思途径看,它们又是诗人观物取象的直接对应物,是假象见意的最终依托。这些自然物象或人文形象有的逐渐凝固为一种集体记忆,有的则呈现出历史的层积性,但都被诗人即时的情思激活,充当鲜活的性情载体,由此而成为诗歌意象。对世俗功利的超越,对生命本真的重视,对独立人格的坚守,对审美自由的追寻,是庐山诗歌意象的独特意味,也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特征。在诗人笔下,庐山常作为城市缺陷的理想参照,作为解救都市人精神困境的世外桃源。这些,都是江南地域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
长白山是一座“与五岳同祭”的名山 ,其神话传说 ,虽为原创文学 ,但是社会一种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体现 ,也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文学 ,在一定意义上是历史上先进文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5,(10):146-152
民间信仰是中国传统社会底层百姓重要的精神饮品,是中国传统社会俗雅文化的综合体,是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力量。明清时期,鄱阳湖区民间信仰神灵众多,湖区民间信仰神灵与佛、道二教互融共存,特别是湖区民间信仰的佛教化,这与佛教名山庐山的宗主地位的辐射作用密不可分,与民间佛事活动、观音菩萨的普世价值的影响也不可分割。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民间信仰与佛教交相互融,尤其是民间信仰神灵的佛教化,呈现出佛教化色彩。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小说五十年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与文化的多重关系和复杂表现。中国当代小说生成的文化空间包括大陆和台港澳的不同社会文化、不同地域文化和多民族文化 ;文化时代大体以 2 0世纪 70年代末 80年代初为界 ,分前 30年和后 2 0年两个时代 ;文化观念主要有文化保守派、文化改良派和文化批判派 ,它们显示了文化空间和文化时代的影响 ,又体现出小说本身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5.
西方文化与庐山社会及其旅游资源开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及西方文化植入庐山社会及其历史背景、西方文化对庐山社会的影响、西方文化与庐山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6.
南宋初期文化格局的重组与变化,对南渡词人群的地域分布产生重要影响。南渡词人群的分布呈现出地域多元化格局和新的不平衡性。这种分布不仅促进新的词学格局之形成,并使南渡词学染上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8,(2):243-248
城市公共空间集中反映了城市历史、文化和自身的魅力,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公共空间的地域文化特征正在逐渐减弱或消失。地域文化的阐扬与建构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以江西为例,城市公共空间地域文化的阐扬与建构有两条主线:一是对江西地域文化资源深入分析与遴选,将具有江西鲜明特点、丰富文化内涵、较高艺术价值的部分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提炼江西地域文化符号;二是树立正确的地域文化观念,保护、阐扬、建构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城市公共空间类型下,研究江西地域文化符号的运用策略。  相似文献   

8.
徽商的兴盛与衰落,与徽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地域乡土文化三个方面,分别考察了徽文化对徽商兴衰的巨大影响。文章以史为鉴,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沿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构建新时代的新徽商。  相似文献   

9.
庐山作为一座人文圣山,不仅是“诗山”,也是“词山”。无论词之数量,还是艺术成就,庐山词都堪为中国山水词之翘楚,其发展正好印证了中国古代山水词演进的轨迹。本文以庐山词为切入点,从山水词与山水诗、书、画及游记文学的关系等方面观照中国古代山水词的演进规律:意象人文化趋势,山水词与绘画、书法逐步结合,游记文学要素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
“艳词”与“小词”、“本色”与“诗化”是北宋词学观的两对最主要的理论范畴 ,前一对范畴体现了北宋文人对词之体性与价值的误读 ,后一对范畴则是北宋中后期对词的本体误读的结果。北宋词学及其观念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许多问题归根结底导源于他们那种建构在误读的基础上的词学观 ,而此种词学观念的深层根源则是当时以复归的儒家文化为价值指向的士人人格与主体精神的冲突。对这种深层文化根源的追寻与观照对于准确把握北宋词和词学的发展进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史道祥  郭敏 《殷都学刊》2007,26(3):142-147
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互动过程中,"中原"一词上历经方位概念、地域概念到观念概念的演变,文化传承关系超越地域从未间断。中原文化因具备了承载中华文化的主体内涵,其摇篮地位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深人人心。在新时期,中原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文化被赋予新的内涵,对中原文化的探索趋于理性和内化,研究范围上从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定位于当今行政区划内的"河南"本身,研究内容上从抽象的理论探索转向中原崛起背景下的文化软实力的支撑,研究重点从对传统文化的回顾转向对现实的解读和未来的展望……这既是对中原文化地位的重新估价,也是文化研究深化和细化取得的可喜成果。  相似文献   

12.
当代媒介文化视野下的地域文化传播与话语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域文化所包含的以社会礼俗、方言俚语、生活形态等为特征的文化独立意识,在数字化传播面前逐渐丧失以往的本真面貌,不能不说是数字革命的所谓进化对地域文化的一种比较直接的伤害和破坏.地域文化话语的建构是对地域文化精神的一种修复与再现,是在遵从每个历史时期不同的主流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在消除地域文化偏见与文化歧视的前提下,为凸显地域文化的核心精神内涵而进行的现实塑造与自我塑造.  相似文献   

13.
《花间集》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间集》作为唐五代词的代表,不仅展现了我国早期词史上文人词创作的体貌风格,而且带有深刻而复杂的时代文化印记。它是以俗艳为特征的世俗性文化和以享乐为目的的内倾性文化交汇下的产物。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它具有音乐、地域、宫廷、女性等诸多世俗文化特性,在外在体貌与内在精神上均表现出与儒家传统文化的对立统一,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突破和叛逆,又受到传统文化的渗透和投射。  相似文献   

14.
词家对地域与词派关系的认识 ,经历过相互松散、重词派、尤重乡邦地域性的过程。乾嘉之后 ,那种以编辑乡邦文献传统为目的的地方性词徵体词集 ,方真正渐趋成熟。其中 ,地域词学传统已成为词家评词的有力标准。词学区域观念的日渐强化有着乡土情结的积淀、词学振兴的需要、文献存录意识的增强等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一定地域的文化环境对一定区域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地域文化常常通过人的观念、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等文化特质表现出来,它塑造经济主体的行为,进而影响经济行为的各个环节。改革开放以来,吉林和浙江两省之所以会形成不同的经济绩效,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文化因素的作用和影响无疑不容忽视。本文试图对浙江人和吉林人的文化特质作以比较分析,从文化的角度来探讨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吉林省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邓乔彬 《文史哲》2004,(4):110-116
词真正起于中唐,刘禹锡和白居易是主要作者,所作以抒情为主,与中唐以来诗因功利化而成为"羔雁之具"显为不同。晚唐温庭筠和韦庄的词主要有代言和自抒的区别,《花间集》为歌唱而编选,基本是"伶工之词",到南唐词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文化转换来说,中唐词是进士文化中的"中隐"思想和享乐意识的体现。西蜀和南唐词是两种不同的宫廷文化的体现。而宋初词主要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以晏、欧为代表,继续并发扬冯延巳一派,表现出士大夫文化"忧生"的一面,一是柳永所代表的俚俗一派,与市井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大定、明昌时代,金代社会进入承平时期,其词坛创作主体是吮吸着金朝本土文化乳汁而成长起来的"国朝文派"词家,其词风特征是:审美风格上豪放与婉媚并重;词家主体精神上追求隐逸与自适;词体特征上典雅与浅俗共存。这主要源于此时期多民族文化的进一步融合。首先,世、章二帝偃武修文,推行汉文化与保持女真旧俗两相并行的文化政策;其次,受世、章二帝的创作风尚与喜好的影响;再次,北方地域文化环境以及女真民族质实、勇武等民族心性对词文学雄健亢爽、率直俚俗风格的影响;第四,在词体发展上,"苏学行于北"以及北宋绮丽艳冶之词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首先从人类学意义上讨论了"地域文化"的基本概念,认为所谓"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总和.不同地域内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不同,便导致了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其中,体现群体人格的深层次文化是判断地域文化差异性的主要依据之一.其次,从研究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出发,讨论了地域文化的学科分类和研究方法,认为地域文化研究应当属于人文地理学范畴,它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文化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边缘学科.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既要涉及文化学的方法,又要借助地理学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婚姻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姻文化中尤其以婚姻观念和婚礼习俗为重,中西方各自的婚姻观念和婚礼习俗构筑了不同的婚姻文化。在现实语境下,涉外婚姻必然面临不同婚姻文化的碰撞与交流问题。在此通过对中西方婚姻文化差异产生之源流的追溯,分析中西方婚姻文化差异的表现以及由此引起的碰撞与交流,阐述了婚姻观念比婚礼习俗对涉外婚姻的影响更为重要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张婧磊 《理论界》2005,(12):158-159
在新文学史上,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女性形象经历了从政治文化到社会文化表意符号的转变过程,女性形象的主题和意义趋于多样化。透视由母女关系折射出来的女性形象,可以看到文化观念的差异对于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女性形象的塑造在文化观念的流变上体现了一种崭新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