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五四文学革命的启蒙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文学革命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发轫,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讨论、评价五四文学革命,大都着眼于文学革命对于现代新文学的意义,而相对忽略了它对于文化启蒙的意义.实际上,五四文学革命是适应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需要而发生和发展的,它的显著特点是密切配合了当时的启蒙运动,因此,它的意义首先表现在思想启蒙方面.本文拟就文学革命的起因和文学革命的两个方面内容(文字工具的革新和文学观念的革新),对文学革命的启蒙意义作些阐释.  相似文献   

2.
寻根文学与“五四”是两个表面相似而实质不同的文学启蒙运动。五四启蒙思想由于对传统性的全盘否定成了“无根状”思想。寻根文学表现出了更多的对传统的认同、欣赏甚至迷恋,而完全丧失了主体性和批判精神。这样,寻根文学追求的“国民性重建”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年中国的启蒙运动,因近代以来中国具体的历史困境而背离了个性解放之"核心大业",走向参与构建民族国家的政治想像.正是因由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想像,民主与科学完成了国家拯救的工具化转变,新知识分子批判旧传统、重建国民性,则是要为新的政治共同体确立一个新的立命根基.因此,启蒙背后可以感受到民族主义潜流的推进.  相似文献   

4.
文章针对第三代新儒家从儒学角度反思“五四”和“启蒙”的某些观点,通过梳理明中叶以来的一条具有启蒙意义的思想线索,可以发现启蒙思想并不只是西方国家的“地方经验”.“五四”新文化运动同这条思想线索有着内在联系,倡导启蒙、科学、民主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并不是西方“文化殖民的产物”.当今弘扬国学或本土文化应该着眼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全局与整体,不应局限于正统儒学,更不应排斥“异端”,因为启蒙思想往往存在于“异端”之中.  相似文献   

5.
茅盾“五四”文学理论与“五四”文学的关系,是一个颇有现实深长意味的话题.“五四”新文学运动能够健康运作,向前发展,就与茅盾的“五四”文学理论建树作成相关。1.茅盾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发展到关键时刻,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倡导建设新文学的理论体系.2,茅盾提出了当时最切实可行的“为人生”的”进化的文学”观。3.茅盾在如何创建新文学这一重要问题上.持有当时最先进的态度与方法。4.茅盾是“五四”新文学创作的最早扶植者和宣传者之一,是中国现代文艺批评拓荒者。  相似文献   

6.
建安文学和五四文学都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异数,两个时代文学发展的背景大体相同,作家的创新意识以及因此而出现的文体变革也有某些相似,但作家队伍构成不同、所处的时代不同,形成的自由主义倾向也有很大差异,建安文学倾向于个人主义,带有浪漫主义性质,五四文学则是爱国主义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7.
五四运动不仅是现代文学的开端,也同时为当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资源。五四运动从一开始就蕴含着“个性解放”和“大众”运动这两重含义,“个人”这一话语在五四初期得到彰显,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民族救亡思潮出现,其蕴含的大众化、人民性的这一面被揭示出来,而人民性也恰好是开启当代文学的标识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五四不仅是现代意义上的个人启蒙,也兼具当代文学意义的人民性,在当代的意义并未失落。  相似文献   

8.
五四后期,陈独秀逐渐疏离了他曾热烈信奉的启蒙主义,放弃了“个人本位’的人本主义和“以科学代宗教”的科学主义的主张,转而倡导整体主义的人生观和以耶补儒的文化观。陈氏的思想转变是文化冲突和时代矛盾的折射,它既体现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西方启蒙主义文化模式的限度,也表露了新文化运动之价值重建的困局。陈氏对启蒙主义的疏离和超越,成为其改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契机。  相似文献   

9.
“五四”的主题是政治挤压下的启蒙。“五四”整个发展过程中启蒙始终不能完全脱离政治。“五四”落潮,并不是“救亡压倒启蒙”,而是启蒙自身发展和实现现代民族国家必然的客观要求。“五四”启蒙运动是不彻底的,这有其发展的历史性和客观性。因此不能脱离政治孤立地看待启蒙。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化"进化论"的竞争观的影响下,五四新文学观念中始终潜存着"革命--救亡"的躁动心理,因而启蒙就呈现出了既犹疑又急切的态势.综观五四新文学,"救亡"是当然的主题和宗旨,也是文学先驱们难以释怀的情结;"启蒙"则是主旋律和表现手段,担承了更多的为救亡服务的民族责任.  相似文献   

11.
12.
鲁迅与五四文学传统的最重要之点,是以人文精神与启蒙主义所构成的价值取向和创作风范;“反传统”与之构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一新传统尽管经历了三四十年代及建国后十七年漫长时间的断裂,但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从“伤痕文学”到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几乎都是沿着五四传统演进的  相似文献   

13.
当我们回顾总结新时期文学的成就时,有一条是一致公认的,那就是文学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从单一化向多样化的进展。这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已经走向成熟,我们不必再耽心文学事业的发展会随政治形势的演变而曲折前进了,文学将按自身的发展规律走向繁荣。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文学可以远离社会。文学一旦脱离社会,将象大树被拔离土壤一样,会由于根须吸收不到水分和营养而枯萎死去。  相似文献   

14.
“五四”新文学初潮中的象征主义并不仅仅是西方象征主义舶进后的翻版,“宽泛的象征主义”的近代文学传统,外来各路象征主义的多向度逼入,“五四”时代突出的批判要求和表现要求,是象征主义在中国文坛初步兴起的历史的、世界的和时代的三重依据,也是决定中国现代象征主义文学特性的三方面基本因素。新诗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弊端,特别是直白化、散文化,又构成了象征主义诗学建设的现实要求。对穆木天、王独清的“纯诗”理论价值的忽略是现代文学研究界历史的失误,应将其放在与闻一多、徐志摩的新诗格律论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进行价值审定  相似文献   

15.
“五四”思想的民粹主义因子是温和而潜隐的,但从后来它的极端化引发的历史文化进程的灾难性后果来看,对民粹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早期所呈现出的面貌做一些本质性的梳理是非常必要的,它会帮助我们理解本世纪历史叙事中的主能指及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文学创作和相应的文学观念是“五四”民粹主义思想渗透的一个独特又重要的纬度,也是民粹主义在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体现,从“五四”文学这一视角入手,做这样的梳理将有助于许多观念的澄清和理解。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现代文坛,现实主义文学贯穿始终,并且日渐发展,终成为主体的文学流派,而“五四”期间曾与异峰并峙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所经历的时间虽相对短暂,但它却以粗豪奔放、恢奇诡异的风姿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彩。在辛亥革命失败后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先进中国人的注意中心从政治革命转向思想革命,从社会解放转向个性解放,这种汹涌的社会思潮对直抒胸臆,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起了催生作用。胡适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中说:“《新  相似文献   

18.
十六世纪后期,是我国封建社会趋于没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时期。由于明朝专制主义政权的腐败导致了阶级矛盾的逐渐激化。在意识形态领域中也产生了叛离封建正统观的进  相似文献   

19.
一、启蒙口号的历史意蕴在伟大的五四启蒙运动中,科学与民主曾作为时代的口号和旗帜,高扬响彻在那充满青春和解放气息的历史天空中。五四先驱们正是高喊着这样的口号,高扬着这样的旗帜,在本世纪初叶的中国大舞台上呐喊与战斗,演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壮观的一幕。那一瞬间是如此辉煌,以致此后的无数中国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的思想启蒙,是辛亥革命流产后先进知识分子提出的救亡课题。五四一代先进知识分子为探寻救亡道路而走向启蒙的思路历程,起始于对辛亥革命失败的省觉。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民主共和国,取得了巨大成果。但是,这次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人民脱离苦难的火海。因此,从根本上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