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有效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科学发展,建设宜居型城市。政府环境行政的不足决定了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吸纳最广泛的公众参与其中,生态环境的公共性使得城市公众有可能协调一致行动,以绿色生活方式促进家庭、社区、社会层面的生态环境改善。政府应当更加完善有关公众参与的法律和政策,为公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现实渠道和切实保障;城市公民应自觉培养生态可持续性行为习惯,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自律、监管、建言献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杨杰 《学术探索》2005,(6):30-35
以城市经济、社会、环境之间协调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目标和趋势,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大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绿色生态城市建设,要坚持“政府组织、群众参与、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发展绿色经济,强化以城市园林绿化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努力把昭阳区建成山水特色突出的园林型绿色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3.
生态产品价值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要求,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经之路。二者的协调共进,需要在碳约束下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理创新、探索其路径优化方式,从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内涵、破解地区碳减排与经济发展困境。在理论分析生态产品及其价值的传统内涵和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途径及存在问题,系统辨析了“双碳”目标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之间的双向促进关系,强调生态产品中碳汇产品价值实现和参与碳市场交易的重要碳减排作用,并总结归纳了国际典型案例经验。最后提出开展基于碳汇的生态产品供给再划分、完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等基础体系、加强政府导向作用、完善生态权交易市场和创新金融模式等建议和思考,为“双碳”目标下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创新机制和路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袁宇 《中州学刊》2014,(4):37-41
城市创新网络融合创新型城市各个子系统的核心要素,是创新城市实现的重要载体和物质基础;创新型城市是广义生态和谐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形态,是城市创新网络化发展的趋势和目标。城市创新网络化的具体实现路径为培育创新主体自主创新及协同的能力;提高创新资源的水平,增强对创新资源的支持和服务;从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和法规政府方面构建创新制度;通过制度安排和网络化组织推进技术创新等。  相似文献   

5.
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的目标模式、现状问题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的目标模式是实现参与式社区治理.在社区行政化背景下,居民参与呈现出参与率总体偏低、参与明显不均衡、参与效能不高等问题.为达到居民参与的目标模式,在社区治理视域中,有必要从参与渠道、组织化程度、法律制度、社会资本、福利体系、政府和社区的回应度及效率等方面探讨破解居民参与难题的一般路径.  相似文献   

6.
农村社区自上而下的国家性建构是有限的,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和动力应该是农民,可行路径应是政府“自上而下”与社区“自下而上”参与的结合;“双轨制”意义下的参与式治理农村社区建设路径是试图整合政府“自上而下”与社区“自下而上”两种路径的一种尝试.研究认为,此路径的实践利于促进农村社区内部民主建设,利于增强社区民众的归属感和认同,利于塑造良性的政府与社区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优化调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政策的整体布局,对于加速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政策工具—政策目标—政策执行主体的三维分析框架,可以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2010—2023年国家层面出台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政策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政策偏好于采用环境型政策工具,把生态保护与环境修复作为最重要的政策目标,而需求型政策工具使用少,对构建优质生态产品营商环境和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重视不够,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参与较少。因此,必须注重各种政策工具的均衡匹配,强化政策目标的优化设计,充分发挥各参与主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非政府组织参与生态城市治理,受到参与契机、参与模式的影响。现行的参与契机可以分为排他契机和非排他契机,与之相对应的是"管制型"参与方式和"协调型"参与方式,这两种参与方式相辅相成。因为"管制型"参与方式和"协调型"参与方式在生态城市治理中的被动,使得参与价值不能有效实现。该文通过对非政府组织参与生态城市治理的价值结构和价值量化的分析,提出了"善治型"参与模式,并进行了该模型内涵、优势和构建前提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公共参与视角下的生态治理现代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顺应生态环境问题日趋恶化、公民环保意识不断觉醒的大背景下,政府加快职能转变、提升公共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大趋势.与传统的生态管理体制不同,“生态治理”强调更多的是生态建设目标从单一注重数量向数量、质量、结构和功能“四位一体”方向转变;生态建设模式从行政主导向合作共治转变;生态建设手段从刚性命令式向柔性协商式转变.公众参与的理念、方式和路径对于中国在处理可持续发展和进行大国治理等难题方面开辟了一种新的视野,是实现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当前以环保公共参与为突破口推进生态治理转型,需努力构建实现治理结构、制度体系、运行机制和功能水平等方面的科学布局合理配置,从而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福祉、推动生态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态城市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统一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人类聚居形式。生态城市的提出是基于人类生态文明理念的建立和对传统工业城市的反思。在此着重从哲学角度论述城市生态化战略的内涵及建立中国特色生态城市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1.
社区冲突:公民性建构的路径依赖——以五大城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区冲突场景下观察、分析公民性建构,应和了中国城市社区多中心治理的新格局.本研究以北京、深圳、南京、沈阳和西宁五大城市1021份社区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经路径分析显示,社区冲突发生的频度、参与社区冲突目标和深度对公民性建构均有不程度的影响.由于个体差异、城市差异未显著影响公民性差异,因此社区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目前城市公民性建构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已不适应我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要求,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和人口压力迫切要求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道路,生态经济作为实现绿色经济宏伟蓝图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和框架的构建有着巨大的启示。同时,绿色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并无太多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因此,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建立和发展,必须从我国不同区域的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出发,充分构建生态省、生态城市、生态社区的三级绿色经济发展路径,创建多元化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和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面向生态城市建设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传统经济理论,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城市经济增长具有实质性贡献,但是在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普遍存在生态方面的弊端.生态城市理念的提出要求建立一种全新的生态化城市发展模式,实现从传统城市向生态城市的转变,同时对于城市产业结构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向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必须遵循产业共生、产业链条延长及产业结构多样性原则,以产业循环体系的最终构建为优化目标.  相似文献   

14.
西部生态经济开发的利益补偿机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大自然也是依赖平衡的 ,面对我国比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必须通过生态经济的利益补偿机制 ,建设一个生态资源能够自我补偿和修复的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经济增长模式 ,在这个机制中 ,参与生态活动的各关系人成为生态补偿的主体 (补偿基金的支付主体和接受主体 ) ,而人—自然—经济的协调则成为其补偿的客体 ;要实现生态补偿就必须遵循权利与义务对等等三个原则 ;作为一个运行机制 ,其实现路径是以利润分成制等五种方式筹集补偿资金 ,其实现方式是对生态资源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其实现手段是探索和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5.
刘小年 《兰州学刊》2014,(7):111-116
以公共服务均等化看待农民工市民化,掩盖了农民工落户城镇面临的参与城市社区分红矛盾,不利于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从公共事务治理之道来看,农民工市民化参与城市社区分红问题的处理,应遵循确定农民工参与社区分红权利、形成具体参与社区分红办法及化解社区分红矛盾的理论路径。在实践中可以采取先来后到原则、积极探索农民工落户时农地换分红政策,并建立农民工落户后城市社区治理中少数人权益保护机制,以实现农民工落户后参与城市社区分红权利。  相似文献   

16.
生态城市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目标模式,低碳建筑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建筑和生态城市存在密切的联系.低碳建筑指导思想与生态城市理念的契合;低碳建筑总体目标与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一致性;低碳建筑与生态城市系统的相关性;低碳建筑指标与生态城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等.在实践中,生态城市的规划和低碳建筑的建设应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为居民提供舒适、优美、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程序正义是衡量城市生态治理水平的重要尺度。城市生态治理的程序正义,是指按照一定的顺序、方法与步骤实现公众的生态权利。由于认知水平、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专业化程度等原因,城市生态治理中仍存在程序正义不足等问题。实现城市生态治理的程序正义,需要承认多元正义观、深化公众参与、规范生态治理、推进生态制度建设。推进程序正义,需充分考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7,(3):63-72
生态文明建设以维护公共的生态利益为基本依归,而公众参与是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的持久动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已初具制度框架,公众参与的领域不断拓展,参与方式和途径不断丰富,但仍然面临公众的生态环境质量获得感不高、公众参与领域不平衡、公众参与的层次和水平有待提高等诸多挑战,需要以科学理性、依法有序、积极有效作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的基本目标,以利益相关性作为参与公众选择的基本原则,根据公共政策质量要求和公众接受性的需求程度确定公众参与的具体路径,进一步畅通生态治理的公众参与制度渠道,构建协调的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9.
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爱华 《东岳论丛》2003,24(6):131-133
生态城市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生态城市建设要从生态环境规划入手,多功能、全方位、立体化构建生态工程系统网络。并引入城市经营理念,创新生态经营思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环保投资力度、强化公众环保意识等途径,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目标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20.
本文借鉴了西方公民参与的理论,分析了公民参与的成本代价与正负功能,指出政策制定者与政府人员必须认识到公民参与的成本代价是存在的,但我们不能因为关注公民参与的成本代价而忽略了公民参与的社会价值与社会效益.公民参与仍然是城市政府治理实现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必然路径.城市政府治理中的公民参与是建构民主化、科学化的城市政府治理范式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