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比分析陈独秀《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和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两篇文章,初步概括出两人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有着共同的历史和逻辑起点,以及在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农民和无产阶级等方面观点认识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和早期领导人,陈独秀早在大革命时期就开始对农民问题进行了探索与思考,从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农民思想。他的农民思想虽然包括一些错误的观点,对农民运动起了阻碍作用,对国民革命的失败产生了影响,但是也包含有许多先见性的思想,如分析了农民的阶级性、对革命的态度,提出了农民政策,为当时农民问题的解决作出了一定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3.
客观地评价中共"三大"前后陈独秀的政治思想,应该肯定其中所具有的合理内容.他较早地对中国资产阶级作出合理划分并揭示其两面性,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立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思想.对于他关于中国农民问题的分析和所谓"国民革命的公式"问题,应该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客观地评价中共“三大”前后陈独秀的政治思想,应该肯定其中所具有的合理内容。他较早地对中国资产阶级作出合理划分并揭示其两面性,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立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思想。对于他关于中国农民问题的分析和所谓“国民革命的公式”问题,应该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的陈独秀顺应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完成了从民主主义法律观向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转变。五四前期,他热衷于民主宪政建设,形成了以推崇法治、保障人权为主旨的民主主义法律观。五四后期,他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国国情相结合,重点研究了法与经济的关系、法的阶级属性和发展归宿、中国法制建设的基本目标、国民革命与法制变革的关系等问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陈独秀法律思想的发展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揭示了中国法制建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大革命时期,陈独秀政治思想呈现出曲折发展的特点.共产国际在国共两党政策上的矛盾和失误、对中国革命指导上的错误,严重地阻碍了陈独秀对于中国革命理论的探索和认识,是大革命时期陈独秀政治思想曲折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纵观陈独秀革命活动及办报历程,实可算近代中国诸如梁启超、章士钊等少数几位终身办报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杰出报人,因此,从新闻传播的视角探索陈独秀办报活动、新闻思想及其与政治运动之关系确有重大意义。文章对近年来(上世纪90年代以后)关于陈独秀办报活动、新闻思想等研究成果综合分析,反思前人研究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如何从政治思想史、报刊史、社会史交叉的维度以及报人、革命家、政治家多重身份认同的调和、矛盾的视野,理出一条陈独秀办报活动的核心线索,并在此基础上凝练成一部“陈独秀办报实践与传播思想史”,成为能否把陈独秀报刊活动研究推向深入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评陈独秀《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等两篇文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分别见:1923年4月25日《向导》第22期;1923年12月1日《前锋》第2期。以下引文不注者,均见此两文)是陈独秀一九二三年发表的两篇主要文章。长期以来,许多人将这两篇文章作为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理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史学界的研究者大多把研究陈独秀的重点放在他在大革命时期的右倾机会主义及其造成的危害和形成这一错误的思想根源、社会根源的揭示和剖析上。而在谈到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二次革命论”时,不仅着墨不多,研究不力,而且还存在着一种偏向:往往把他的“二次革命论”的思想看作是一个既定的理论依据,只要一提及与这一思想有关的问题就以陈独秀在1923年4月和12月简写的《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和《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两文中的有关论述对各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是我党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宣传者,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伟大探索者、践行者。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陈独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对今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姜金林 《南都学坛》2010,30(4):115-117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做的开创性探索,日益得到学术界的重视。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党幼年时期不成熟的领袖,无疑是党早期领导集体的代表者,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作的艰辛探索,由于政治的、历史的原因往往为传统的历史结论所遮蔽。但历史事实证明,陈独秀对中国社会性质、革命动力、发展阶段、目标任务的认识,与李大钊、瞿秋白等党的早期领导人一样,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即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提供了丰厚的正反两方面的理论资源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围绕着中共与北方地区国民革命运动的关系,对北方地区国民革命运动、中共的地位与作用给予了系统评述。文章认为,中共北方地区党组织对北方地区国共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发展、对北方地区国民革命运动的开辟与推广,以及北方地区国民革命运动对南方地区国民革命运动的促进和对北伐的支援上,均作出了重大贡献,应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谭平山是著名的民主革命家。从两广优级师范求学到广东共产党组织的成立,是谭平山早期思想从激进民主主义转变为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性时期。谭平山早期思想发生的关键性转变与他的个人经历、家庭环境、陈独秀的影响以及广东人最早接触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自身思想发展和实践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谭平山早期思想的转变对他后来传播马克思主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蒋、汪相继背叛国民革命,共产国际和共产党内部部分党员对他工作的不满时,谭平山在对待农民运动、南昌起义以及创建第三党问题上受到了早期思想转变不彻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教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 ,还是一位教育家。不论在他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还是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期间 ,陈独秀对教育的本质、强调“教育与社会”的密接、教育的发展方向等方面都作了积极的探索 ,对中国教育的理论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向导》周报在分析近代中国的国情的基础上,指出国际帝国主义的压制,封建军阀的控制以及各阶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议会制在中国行不通;国民革命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途径;国民革命之策略是建立联合战线。  相似文献   

16.
2009年入藏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的"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史料价值。这批陈独秀早期文稿真迹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填补了陈独秀文本研究的空白,进一步扩充了诸如《新青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陈独秀与胡适关系等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领域的具体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陈独秀从民主主义的文化救亡转向共产主义的政治救亡的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17.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作为中国现代汉语诗学的元典性文章,人们普遍认为二者是顺向的承续性关系。从胡适和陈独秀追求新文化革命的目的来看,他们是在政治和文艺的层面上运用两套完全不同的话语系统在谈论文学革命;从《改良》和《革命》的文本内部来看,二人对文学形式和内容的偏重决定了《革命》和《改良》的对立而非承传。从陈独秀对社会革命活动的热情以及胡适对自由知识分子学术立场的坚守来看,这是他们当年文学革命观念的现实延伸,也再次证明了《革命》是对《改良》的断裂性转向而非承续性推进。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反对工农运动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反对工农运动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个人思想的局限,也有国内外其他因素的影响。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导致其认识上产生了误区,认为只有靠压制工农运动来迎合大资产阶级,才能挽救国民革命。本文通过对各种原因的逐一剖析,揭示其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相似文献   

19.
陈独秀1922年发表的《造国论》尽管只是对当时革命目的提出的一家之说,但创建一个现代民主国家却是近代先进国人对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共同诉求。从数十年的论争看,近代先进国人的确都抓住了创建现代民主国的关键——法治。近代中国,从清末预备立宪起就开启了创建法治国家的运动,变法失败后,维新群体的立宪活动、辛亥革命、捍卫共和斗争、国民革命运动及南京国民政府的建政等,虽然具体内容差异极大,但均行进在创建民主法治国的轨道上,且无论理论论争或实际追寻都未找到可通之途。创造民主法治新国问题仍就留存在近代史上。  相似文献   

20.
2003年12月17日至19日,由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和安徽教育学院政法系联合主办的"陈独秀与中国现代文明学术研讨会"在安徽教育学院举行.参加会议的有安徽大学、安徽教育学院、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安庆市陈独秀研究会、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社联、安徽省政协等单位的专家、学者50余人;会议共收到论文40余篇,涉及陈独秀的民主政治、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思想.会议比较全面地探讨了陈独秀在中国现代文明方面的理论建树,及其对今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