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唐太宗“贞观之治”,所以取得成功,有多方面的原因:而有一个切合当时历史实际的、正确的施政方针,则是成功的关键所在。这个施政方针是:“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入自服。”这一方针是怎样提出并被确定下来的?又是如  相似文献   

2.
吴晗同志在《海瑞罢官》中,极力美化海瑞,说海瑞这个明朝的大官僚,是历史上的“清官”,他“爱护人民”,“事事处处为百姓设想”。这真是胡说八道。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清官”?我认为“清官”实际上是根本不存在的。我们知道,封建社会是地主阶级的天堂,农民的地狱,在那个社会里,没有哪一个封建官吏不是欺压人民  相似文献   

3.
论清官     
刘绪贻 《学术界》2003,(6):147-149
近些年来 ,我常常在报纸杂志上读到歌颂清官的文章 ,在戏剧、电影、电视中看到赞美清官的演出。每读到这些文章和看到这些演出时 ,虽然感情上会觉得一时痛快 ,但事后仔细思量 ,总感到心中隐隐作痛 ,认为目前炒作清官实在对中国的发展没有好处 ,甚至有负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呢 ?清官是专制政体时代或社会的产物。夏、商、周以来 ,中国的统治者都是受命于天 ,所谓“天佑下民。作之君”。 (《尚书·周书·泰誓上》)君的统治权既然是天授的 ,照孟子的说法 ,他们是“劳心者治人” ,而下民则是“劳力者治于人”。照韩愈的说法是 :“君者 ,出令者也 …  相似文献   

4.
李扬眉 《东岳论丛》2001,22(4):91-94
对传统伦理范畴的重新诠释 ,构成吴晗一生思想和学术建树的重要内容。著名的“道德三论”固然是吴晗对儒家道德资源的开掘 ,而他笔下的海瑞等众多“清官” ,也是作为传统道德的载体和人格化身而出现的。吴晗对“清官”的褒扬 ,是对传统道德间接而有力的肯定。在海瑞等“清官”身上 ,还凝聚着吴晗自己的人格理想。作为一个深深认同于历史传统的学者 ,吴晗不同意早年鲁迅的一个著名判断 :一部历史满本都写着“吃人”二字。联系到《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在这时的重新发表 ,可以看出 ,在 2 0世纪 6 0年代初期 ,中国社会包括中国共产党 ,出现了一种向儒教伦理大踏步靠拢的趋向  相似文献   

5.
鲍振东 《理论界》2003,(5):17-1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否得以真正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在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但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花力气。一、清清白白地为官“官”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带有明显的阶级性。关于如何为官从政,不同性质的社会有不同的标准,不同阶级有不同的要求。我们共产党人,应该如何为官从政,我的看法是:一要做清官,不要做昏官。老百姓从来都是拥护清官,爱戴清官的,历代仁人志士,也都以做清官为荣,做昏官…  相似文献   

6.
评《老残游记》“揭清官之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揭清官之恶”是《老残游记》突出的思想内容,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称它“言人所未尝言,虽作者亦甚自喜”。胡适亚东图书馆本《老残游记》序称道“《游记》写官吏的罪恶,始终认定一个中心的主张,就是要指出所谓‘清官’之可怕”。历来的中国文学史、小说史大都祖述此说,啧啧称赞。当然,否定的意见也是有的,五十年代张毕来同志著文斥《老残游记》“揭清官之恶”是“彻头彻尾的反动”,招致许多驳难,后来就不见有人坚持了。但类似的评论仍时或出现,例如1981年著名文学史家任访秋先生著文说:“刘鹗对清官  相似文献   

7.
明朝对官员的监察及其启示高春平治民必先治官,这是许多政治家的共识。明朝建立后,为使朱家天下长治久安,朱元璋吸取了历代整顿吏治的经验教训,确立了开国之初必须“以猛治国,严惩贪污”的施政方针,并为子孙搭起官僚体制的框架。其后二百余年,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清官昭雪》一文,刊《社会科学战线》一九七八年第三期,作者潘仁山同志。此文作者断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骂清官的是晚清的刘鹗”刘鹗骂清官之言,见《老残游记》第十六回,文云:“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无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吾人亲自所见,不知凡几矣。”  相似文献   

9.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的大众文化中仍存在着一种强烈的“清官”意识.老百姓希望多出现一些公正廉洁、为民谋利益的“父母官”;而一些干部竟也以“父母官” 自居,津津乐道“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无形中把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人民公仆混同于封建时代的“官老爷”.这种“清官”意识,究其实质是一种民本主义的政治文化,是封建思想的残渣余孽在作祟.  相似文献   

10.
赵泉民 《天府新论》2003,1(4):16-19
中国革命和现代化进程的特殊性 ,历史地确立了农民在中国社会中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和发挥农民的主体性 ,既是人类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 ,也是中国乡村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而且 ,它也从质上决定了一切有关乡村社会变革的规划或措置 ,都只有在影响或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前提下才有彻底实现的可能。为此 ,国家应纠正过去施政理念上的偏差 (包括当前的税费改革 ) ,树立农民的主体性理念 ,给农民以自由和权力 ,且使“农民怎样才能自己发展自己、自己保护自己”的意识成为中央制定各项农村政策、制度和施政路径的一个首要出发点、着眼点。  相似文献   

11.
西方民主与中国民本之说由来已久,二者各自代表了民族政治哲学的最高理想。鉴于近代以来多有学者将二者混同相比较,本文从权力性质的角度讨论了政治与行政、民主与本民的异同,由此提出民主政治与民本行政共同构成完整的“权力回路”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民本行政思想探讨了行政伦理对加强民主政治和民本行政的作用及方法。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执政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执政观是发展至上的执政内涵发展观、人本为纲的执政本质充实观、从严治党的执政原则提升观、民主执政的执政方位设计观的高度统一。重温并深入探讨邓小平的执政观思想,对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完善党的执政理论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公共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效率的关键,是加快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客观要求.加快老工业基地服务型政府建设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目标实现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相对健康型的乡村关系而言,行政化和放任型的乡村关系属于非典型性的乡村关系,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行政化和放任型的乡村关系制约了村民的政治民主权利、经济自主权利和其它权利.要充分实现村民的各项权利必须转行政化和放任型的乡村关系为健康协调的乡村关系,其主要对策是完善法制、深化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方式、提高农村干群的思想观念及素质.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文化心理作为形成并长期存在于我国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意识形态,对人们的思维习惯、思维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其中崇尚权威作为我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之一,是影响培育理想行政人格的重要因素,强化了官本位意识,与培育行政人员的服务精神塑造合理的行政人格形成了冲突,官本位、敬官畏官心理皆由此产生,民众缺乏民主监督意识,从而对行政人员服务精神的确立缺乏有效的监督,进而形成求同的思维方式,要消除崇尚权威的思维方式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就必须从理念上、制度上和思想上人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加强伦理制度化建设,加大对行政人员的监督和约束,开放思想,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6.
建立民主、高效、法治、国际化的有限政府,是目前各国行政改革追求的目标。抛开政府机构改革本身,从行政文化的层面分析,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官本位意识在行政文化中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如何克服官本位意识的负面作用,加强行政文化建设是建立有限政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陈孝忠 《河北学刊》2012,32(2):189-192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传统儒家便面临着一个现代转化的问题,新儒家在重建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过程中选择了民主作为由"内圣"开出"新外王"的核心工作。民主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在制度层面上,古代中国的君主世袭制度无法摆脱一治一乱的循环局面,要打破这一局面,唯有系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在文化层面上,中国传统文化包含民主思想的因子,而只有发展民主制度才能使人们真正树立起其道德主体的地位,儒家所倡导的天下为公、人格平等的理想才能真正实现。新儒家剥离掉传统制度而强调心性之学的重要性,认定中国文化为一活的"客观的精神生命",这正是由"内圣"开出"新外王"思想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8.
关于行政道德责任制度化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无论是从现代民主政治的责任行政理念来看,还是从行政道德化的必要性的视角来观察,在公共行政中,政府及其行政人员都必须承担道德责任;而世界当代行政发展的明显趋势是重视道德建设的制度化,并进而追究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道德责任。因此,我国应构建道德责任追究机制,以保证行政道德责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对中国政治文化提出了严峻挑战。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文化。其中,民主理念的培育、政治参与意识的强化、汲取一切优秀政治理念,则是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民主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20.
试论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民主主义宪政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伟大创举。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是经过长期艰难探索才逐步形成的。民主联合战线的“革命的民众政权”的构想和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的实践 ,是中共早期对政权模式的探索 ;“人民共和国”及“民主共和国”方案的提出是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的萌芽 ;基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政权模式构成了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的雏形 ;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政权的提出和建立是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形成的标志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和人民政协《共同纲领》的制定是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更臻完善的体现。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的形成与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建立和发展相因相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