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紫钗记》的思想价值及其意义●李秋新《紫钗记》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之一,创作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几百年来,对于它的思想与艺术成就人们曾做过一些论述和探讨,但同对作者的代表作《牡丹亭》的研究相比较,则显得太不够、太肤浅了。这固然是由于《牡丹亭...  相似文献   

2.
《临川四梦》(即《牡丹亭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是我国明代戏曲大师汤显祖的主要作品。其中《牡丹亭还魂记》作为他的代表作,其进步的思想意义及高度的艺术价值,得到广泛的承认。但《四梦》中的另外三部剧作,尤其是对,《南柯记》、《邯郸记》二剧,多年来一直为评论界毁贬。长期以来,《南柯  相似文献   

3.
汤显祖《牡丹亭》诞生于有明一代以“宗唐”为主流的文学潮流中,其角色塑造、情感寄托、意趣神色的创造等都得益于作者复杂而又明显的“宗唐”旨趣。由此可见汤显祖手摩心追唐代“有情之天下”,并以此镜照明代“有法之天下”对人情人性压抑与戕害的现实。《牡丹亭》虽以明代小说《杜丽娘记》为胎,却一如《紫钗记》等以唐人小说为胎,重塑的是唐型人物角色,于情于理之中传达出对唐人的理解之同情。《牡丹亭》以“意趣神色”为宗旨的曲词撰写,也得益于唐诗的精神、情感与格调。借助于“宗唐”旨趣的戏曲书写,汤显祖寄托了关于生命价值、现实人生、社会理想的哲理思考。  相似文献   

4.
一、从《紫钗记题辞》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汤显祖《紫钗记》写定于何时,直接关系到如何认识该剧的主旨以及对该剧的评价。汤氏《紫钗记题辞》称:“南都多暇,更为删润讫,名《紫钗》。”徐朔方先生据此断定《紫钗记》写定于南京;又排比汤显祖从万历十二年八月任职南京至万历十九年六月以言事谪官去其间历年情况,断定《紫钗记》写定于万历十五年前后。可是就在《紫钗记题辞》中还有一节文字:“曲成,恨帅郎多病,九紫、粤祥各仕去……”帅郎即帅机,万历二十、二十一年曾病,二十二年秋复病,引疾自兔归,逝世于万历二十三年七月。九紫即谢廷谅,举万历二十三年进士,官南刑部。粤祥即曾如海,万历二十年举进士,二十二年官福建同安知  相似文献   

5.
论汤显祖的《紫钗记》朱捷旷世奇才汤显祖,一生著述甚丰,其《玉堂四梦》(又称《临川四梦》,即《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更奠定了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正如明末评论家王思任所说:“‘四梦’熟而脍炙四天之下。四天之下,遂竞与传其薪而乞其...  相似文献   

6.
汤显祖"玉茗堂四梦"之中,《紫钗记》居其首,是在唐传奇小说《霍小玉传》的基础上改编成传奇剧的。主旨是讴歌婚姻自由和纯真的爱情,揭露封建门阀制度的腐败,揭示人民百姓和封建特权阶级之间的矛盾。《紫钗记》不仅继承了唐传奇小说针砭现实的的批判精神,还根据新的主旨对作品的人物和情节加以改造,有所创新:霍小玉成为情之所至的代表,李益变成忠于爱情的翩翩佳公子,剧中加入了代表统治阶级的卢太尉,强调并提升了黄衫客在霍李完婚中的关键作用。这是汤显祖一部成熟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汤显祖的四大名剧,展示出“至情”的世界观,其理论源于泰州学派,也渗透着佛道的因缘。其业师罗汝芬、师友达观和尚、思想家李贽对他有深刻影响。《牡丹亭》艺术成就最高,是一部复合戏,有特殊的文化警示意义,与《紫钗记》同属儿女风情戏。《南柯记》和《邯郸记》属于官场现形戏.汤显祖剧作既有强烈的社会文化影响,又有深远的文学史意义,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人民宝贵的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8.
司聃 《兰州学刊》2011,(8):202-204
文章着眼点在《紫钗记》中的豪侠黄衫客,从他的出场描写、贯穿李益霍小玉爱情始终、始终是决定性的力量以及出现在梦的意象中等四方面粗略地进行分析,试图诠释黄衫客这一人物形象从《霍小玉传》到《紫钗记》的演变。汤显祖对黄衫客的人物设置明显与自身经历有关,可以说,黄衫客是他在现实社会中的一种理想期待。  相似文献   

9.
产生于明朝万历年间的《牡丹亭》,历来论曲者常把它与《西厢记》相提并论。王应奎在《柳南随笔》中说:“王实甫《西厢》,汤若士《还魂》词曲之最工者也。”孟称舜《柳枝集(倩女离魂·楔子)眉批》亦云:“《西厢记》和《牡丹亭》,皆为传情绝调。”沈德符《顾曲杂言》又云:“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个《西厢顺价。”其作者汤显祖亦因此而蜚声剧坛。而且,随着《牡丹亭》有多种语言的译本流行海外,汤显祖亦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名人。日本著名学者青木正儿在其《中闰近世戏曲史》这部颇具学术权威性的专著中,将汤显祖…  相似文献   

10.
《牡丹亭》主题与明中叶美学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显祖在他的代表作《牡丹亭》中塑造了杜丽娘的动人形象,但对于《牡丹亭》的主题,自其问世以来,直至今日,仍是众说纷纭。其中又以下面两种说法最具代表性:一、反对包办婚姻。二、以死来追求爱情。我们认为,如果只是这样,杜丽娘的形象也就体现不出时代的新特点。因...  相似文献   

11.
江苏、江西先后举行了明代优秀戏曲家汤显祖逝世365周年纪念活动,上海昆剧团整编演出了汤显祖的名著《牡丹亭》;有关方面还召开了一次纪念汤显祖,结合昆剧《牡丹亭》演出的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12.
在著名的传奇《牡丹亭》中,汤显祖精心塑造了一个颇为重要的人物——陈最良。学者大多说他是腐儒、老学究,是封建科举制的受害者。这一评论,看似有根有据,若仔细推敲,恐怕很难说是中肯的评价;最少,未免过于简单化、表面化。其实,只要我们分析陈最良在《牡丹亭》中的全部表现,就不难看出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一个相当特殊的人物。  相似文献   

13.
<正> 徐朔方先生校注的《牡丹亭》和《长生殿》作为“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传布甚广,影响很大;尤其受到高等学校文科师生的欢迎。我在工作中也从中得到许多教益。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两本书在戏曲格律的点校中也出现了一些错误,本文拟就若干曲牌的句格问题进行辨正。同时也要涉及王季思先生校注的《桃花扇》,胡士莹先生校注的《紫钗记》以及中华书局出版的《六十种曲》在曲律上的某些错误。古典戏曲格律甚严。每一支曲牌规定句数与字数,称为句格。正字列入句格,衬字不列  相似文献   

14.
形非似神更异──《牡丹亭》、《长生殿》爱情描写之比较徐人忠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一百年后,清初洪升创作了《长生殿》。因为该剧也有女主人公梦境的描写和鬼魂游踪的情节,故当时有人称《长生殿》是一部“闹热《牡丹亭》”,洪升颇为高兴,“世以为知言”①。由...  相似文献   

15.
汤显祖以他不朽的《临川四梦》成了与莎士比亚媲美的东方剧坛之星。但是,除《牡丹亭还魂记》之外,人们对其他三梦的探索还很肤泛。特别是对《南柯记》和《邯郸记》(以下简称《二梦》)的研究,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至今连一个大家公认的概略性的结论也没有。《二梦》从问世到现在,其地位每况愈下。而明代戏曲理论家是很看重《二梦》的。 至《南柯》,《邯郸》二记,则渐削芜纇,俯就矩度,布格既新,遣词复俊。 其掇拾本色,参错丽语,境往神来,巧凑妙合,又视元人别一蹊径,技出天纵, 匪由人造。  相似文献   

16.
<正> 在汤显祖《牡丹亭》中,女主人公杜丽娘的全部爱情及其与柳梦梅的全部生死悲欢,都是由阅读《诗经·关雎》引发出来的。对《关雎》的接受,无疑是《牡丹亭》整个情节结构的逻辑起点与契机。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杜丽娘对《关雎》的理解,是对传统理解视界的一种突破。这不仅反映了杜丽娘一类女子被压抑的人性的觉醒,也反映了《关雎》一类情诗被扭曲的艺术本性的复归,是当时社会文化精神变迁的一个投影。因此,笔者把这种理解作为考察《牡丹亭》时代意义的视点。  相似文献   

17.
对汤显祖的《牡丹亭》传统看法认为应划归悲喜剧,而实质上《牡丹亭》是一出悲剧。我们可以看剧中的主要情节:寻梦、化魂、皇帝判决,都有着喜剧性的表象和悲剧性的实质,是典型的悲剧情节。而这些悲剧情节正说明了作者汤显祖运用喜剧手法揭示悲剧内涵的原因。深刻地分析剧中某些情节,就可以看到“乐不胜悲”,从当时具体的社会情况来看,作者是以他自己与剧作主人公都难以回避的悲剧情绪,来表现那个社会“人”的悲剧。通过对杜丽娘的行动、遭遇的描写来反映生存悲剧,并将之扩展到当时整个社会的所有“人”。  相似文献   

18.
汤显祖的《牡丹亭》传奇是昆曲舞台上久演不衰的经典之作.《牡丹亭》在清代昆曲工尺谱中的收录折数与具体出目,动态地反映了该剧在不同时期的演出频度、热度与戏曲史地位.各曲谱对《牡丹亭》原作的文字删减与改动,既折射出昆曲的场上特点,又体现了大众的审美需求.工尺谱中板眼与口法标记的不断密集,则是昆曲唱腔在传承过程中逐渐细化、规范化的具体表现.清代昆曲工尺谱中《牡丹亭》的文字删改与符号发展,均以文人传奇的世俗化为方向,最终服务于舞台,适应于普通观众.  相似文献   

19.
汤显祖《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剧作均为爱情悲剧,剧中主人公形象,几百年来给观众、读者特别是青年男女以心灵的震撼。两剧的作者远隔万里,文化背景迥异,表现时代和创作手法不同,特别是在悲剧表现上各有千秋,两剧悲剧精神背后,体现的是两个民族在文化伦理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何姗  罗嗣亮 《兰州学刊》2006,1(8):74-76
“情”是《牡丹亭》的一个重要主题,是该剧的灵魂。汤显祖将“情”提升到了本体的意义,在该剧中,“情”首先是一种自然意义的情,即情欲,然后才是一种社会意义的情,即情爱,通过对情欲和情爱的肯定,《牡丹亭》实际上也充满着对封建社会的“理”的反抗和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正因为《牡丹亭》中的“情”有着丰富的意蕴,它才能超越以前的言情题材剧作,在戏曲史上划上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