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嘉道不拘骈散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岭南壮族文人郑献甫也提出了自己骈散融合的骈文理论。在骈散关系问题上,他提出骈散无优劣下的不拘骈散观;在探讨骈文的弊病时,他从文体自身出发,提出了骈文的"三弊"、"四弊";在骈文史观上,他在尊重当代骈文创作的基础上描述了骈文发展演变的大致轮廓。郑献甫骈文理论的出现,体现了中原文化对岭南文化的影响,也体现了岭南壮族文人对中原文化的主动接受。  相似文献   

2.
世俗神器的艺术灵光——壮族天琴文化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天琴是广西南部壮族民间独具特色的传统乐器之一.其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民间神坛走向现代艺术殿堂的演变过程,如今已发展成为壮族一项绚丽的文化艺术品牌,唱响神州大地.壮族天琴文化有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从物质性、行为性和观念性三个层面,系统阐释壮族天琴文化的定义及其哲学、宗教、民俗、审美等内涵,旨在丰富、拓展和深化天琴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广西那坡壮族民歌是在本民族文化土壤上盛开的艺术奇葩,它深深地扎根于当地的民俗文化环境之中,生产习俗、节日庆典、人生礼仪、民间信仰、交际娱乐等等民俗活动对那坡壮族民歌的生成、传承与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布洛陀经诗》不仅描述了壮族先人对人类产生、万物起源等诸多问题的看法,也描绘了壮族原始社会的风貌:壮族古代部落战争、壮族阶级社会的产生、壮族古代社会生产发展,是一部丰厚的集大成之作,为研究壮族古代历史、古代百越史、壮族古代文化提供了极宝贵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和学术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壮语是壮族的外在标记.壮语中蕴涵着丰富的壮族历史文化内容,与之相关的壮语地名、古壮字和壮族古籍是壮语派生的文化现象,也是壮族先民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透过壮语及相关的文化现象,可以探索壮族历史的悠久性.要发掘整理和研究这些文化遗产,弘扬其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语言学理论来指导.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文化,壮族的风俗歌谣呈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特征,除了主体样式——文学之外,还有与之相关的图腾祭典、宗教信仰、农耕文化、人生礼仪、音乐舞蹈等等与民族民俗文化有关的文化形式,这些文化形式,在壮族社会中有较强的文化功能,或多或少都影响着壮族人民的社会生活。 如果我们对壮族风俗歌瑶进行立体的文化考察时,就会发现,壮族风俗歌谣及其与之有关的文化活动,有着浓郁的宗教信仰色彩,在其文化圈内围绕文化主体(比如青蛙)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以歌谣文化为主线,音乐、舞蹈等为副线,相辅相成,使其文化呈现出极为明显的立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布洛陀经诗》包含着丰富的、独具性别特征的宇宙万物生成思想,即认为布洛陀和姆六甲作为“伯乜”在万物起源中有交感作用,在万物存在中有规范作用,在万物发展中有动力作用。“伯乜观”促使壮族哲学始终关注“对立而又同一”的问题,也增强壮族哲学和文化的性别意识,因此值得我们予以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8.
以时间为自变量,空间为他变量,辅之田野方法,方可促成对壮族习惯法演化机制的立体解构。就实践表征而言,壮族习惯法并非静止不变,它既与本民族在区域社会中的生存状态、经济活动、社会地位、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又体现出族群在面对不同政治经济环境时所做出的竞争、协商与妥协。"国家在场"对壮族习惯法的形塑,采取的是一种复线逻辑,并聚焦于载体重构、机制再造、属性蜕变三重维度。在壮族习惯法的未来发展面向上,应实现三个转变,即支配逻辑层面的"效力外溢"到"效力紧缩",传承策略层面的"单一型范"到"兼容并蓄",生存契机层面的"法律一元"到"多元司法"。  相似文献   

9.
论壮族文化的断裂现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壮族有没有自己的文化?提出这样的问题似乎是奇怪的,但事出有因。其实,稍为了解壮族历史或谙熟民情的人,是无法否认的。壮族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组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由各民族的文化构成的。在文化发展史上,越、濮以及北方、西北游牧民族的文化各占有自己的地位,而越人文化就其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覆盖面积之广大,仅次于华夏文化。遍及江南的越族文化,大部分都已经和华夏文化溶合,造成了江南的文化沃土,至今依然是我国的文化发  相似文献   

10.
壮族史诗《布洛陀》是壮族文化的瑰宝。把它译成英语,让更多的国外学者认识和了解壮族及其文化,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扩大壮族及其文化在国外的影响。本文拟从版本的选择、翻译的体制、翻译目的等方面对《布洛陀经诗》英译版本及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伯颜作为元代早期学习汉字进行创作的诗人,原系成吉思汗近亲家族人,一生于军旅中,其汉文诗歌主要描写自已的亲身经历。他以得天独厚的军旅统帅生活为基础,创造了《奉使收江南》,《鞭》等不少内容充实,气势雄浑的诗歌与散曲作品。他的诗歌与散曲风格雄健,情调高昂,阔大豪放,气势雄浑,粗犷豪爽,他是元代蒙汉诗歌交流的先河者。  相似文献   

12.
仓洋嘉措既是藏传佛教领袖 ,又是一位享有盛誉的诗人。一生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文章对仓洋嘉措创作的诗歌名称及社会根源作了探讨 ,并就其思想性和艺术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郑和精神是郑和舰队在七下西洋的壮举中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精神,本文从 8个方面阐述了郑和精神的内涵,并探讨了郑和精神在当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宋岘 《回族研究》2005,(3):5-10
15世纪,中国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是政府行为,影响广远。郑和与其从官马欢系穆斯林出身,遂使郑和航海得益于穆斯林文化。由于马欢通晓阿拉伯语、波斯语等穆斯林国家的语言,因此,郑和一行同中国南海与印度洋沿岸上的各国穆斯林进行了较为广泛的交流,对明代中国认识了解当地的民族及其迁徙、宗教生活与民俗、物产与经济提供了真实的情况。这对中国与不同文化底蕴的其他国家日后和平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拟借纪念郑和航海600周年之机,讲一下穆斯林文化与郑和航海的密切关系,兼及郑和航海史料的研究、整理。  相似文献   

15.
英国加文·孟席斯先生的"郑和首先环球航行发现新大陆"的惊世之说提出3年多来,引发了全球性的郑和旋风和大讨论.本文以广博资料,详细评述孟席斯"新说"的影响、主要论点及围绕孟氏"新说"的讨论和争鸣.  相似文献   

16.
走进郑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明代大航海家郑和,作为回族穆斯林,有着显赫的家世、卓著的勇气、超凡的智慧,因而义不容辞地担当了出使西洋的重任,并圆满地完成了使命,创造了名垂青史的业绩。本文从回回民族史的角度诠释了郑和航海的内在必然性,为我们重新认识郑和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试析清初对青海藏族社会的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初期,对青海藏族部落的治理,经历了由松到紧的一个过程,罗卜藏丹津事件的发生是此过程的分水岭。文章主要探讨了顺治到雍正年间对青海藏族部落治理的状况,认为通过雍正年间的悉心治理,清代加强了对青海藏族社会的管辖。  相似文献   

18.
在历代流传下来的诗篇中,歌咏青海的诗歌缕缕不绝,青海地区的历史轨迹,多被文人雅士以诗歌的形式记载下来.本文从清代咏青诗歌为介入,采用"以诗证史"的方法,勾勒出清代咏青诗歌中商贸活动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19.
闻一多诗歌浓郁的色彩具有西方诗歌的风格,而其色彩的主体又具有民族性。闻一多的色彩观源于西方绘画,也源于中国的宫廷和民间色彩。诗人闻一多批判地吸收中西古今诗画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画观,使其诗歌真正成为中西合璧的“宁馨儿”。  相似文献   

20.
文章考察了西域民俗文化对唐诗创作的影响情况,发现只有西域酒俗对唐诗尤其是唐饮酒诗影响最大。西域酒俗具有迷恋性、狂欢性、自由性三个特点,这在李白以及其他唐人大量的饮酒诗中都有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