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本文以《十一蕾注孙子》所注“擒”(禽)字为基础,并举证他例,进一步考索《孙子兵法》之3“禽”的确切意义;进而考索十一家注举证战例所合之19“擒”和4“生擒”的确切意义,从而对所举证战例的结局和主要人物的命运,进行正确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民族秘史”的展示——《白鹿原》解读刘绍信《白鹿原》问世之际,曾引起当代文坛一时轰动,批评家操刀执笔,见解纷纭,莫衷一是。但无论怎样,小说所展示的文化生活及思想艺术情趣,已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清晰的印迹。“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作者陈忠实以巴尔...  相似文献   

3.
《蒙古秘史》这部著作自问世以来,特别是近代以后,经过各国学者坚持不懈地努力,已经使《蒙古秘史》的研究,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科——“秘史学”。百余年来,这门学科经久不衰,方兴未艾,至今还在引起许多学者们的兴趣。笔者《〈蒙古秘史〉军事思想初探》发表以后,受到了国内蒙古史学界的关注。在上文的基础之上,本文对《秘史》的军事思想,再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年逾七旬的额尔登泰和乌云达赉合校的《“蒙古秘史”校勘本》,及额尔登泰、乌云达赉和阿萨拉图三人译著的《“蒙古秘史”词汇选释》两书,即将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问世。这是继道润梯步同志的《新译简注“蒙古秘史”》出版后,又取得的两项新成果。这套书的出版,不仅标志着我国多年来对《秘史》学研究的新成就,也是我国少数民族学者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作出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5.
年逾七旬的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史研究所的额尔登泰和乌云达赉合校的《“蒙古秘史”校勘本》,及共和阿萨拉图三人译著的《“蒙古秘史”词汇选释》两书,将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问世。这是继道润梯步同志的《新译简注“蒙古秘史”》出版后,又取得的两项新成果。这套书的出版,不仅标志着我国多年来对《秘史》学研究的新成就,也是我国少数民族学者,为提高我国各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作出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6.
关于《蒙古秘史》军事思想的研究,笔者曾在几篇文章中作了探讨,本文再专门就《蒙古秘史》(以下简称《秘史》)的时间、空间问题作一讨论。 1 首先,我们看看《秘史》是怎样表述时间、空间问题的。 《秘史》这部充满草原气息的战争史著作,向人们展示了古代蒙古民族对时间和空间的把握,表现了游牧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蒙克腾格里”(长生天、永恒的天)除了具有天人关系的认识论意义外,还具有时间观念的意义。《秘史》中的“蒙克腾格里”,已具有时间是无限的思想内容。所谓长生天、永恒的天,是说苍天不老,永远存在。在天苍苍、野茫茫的蒙古草原上,蒙古民族一代又一代生息、繁衍着,“蒙克腾格里”永远伴随着他们的生生世世。因此,他们把天看作是永恒的,其拜天之俗礼,除了对宗教(萨满教)的信仰外,也来自于内心对这一永恒时间的感叹、依赖乃至赞美,表现了古代蒙古族对时间无限的朴素认识。  相似文献   

7.
论题的提出 人们知道,“蒙古学”是被公认的国际性研究学科。我认为《蒙古秘史》(《元朝秘史》,下作《秘史》)一书,作为蒙古民族古典史籍、文学巨著,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且具有经久不衰的特殊魅力,可谓是一切蒙古史与所有“蒙古学”的总渊源。过去数百年间,特别是本世纪以来,东、西方学术界,从不同学科、不同课题角度,使用诸多语言、文字,运用种种研究方法对本书进行了研究。从事于本书的探讨与研究者,几乎遍布中外。《蒙古秘史》一书,在古今中外所有古典史籍中,号称难治,问题成堆。其中,大部悬案,假如拿出洋洋万字的专题论著,亦未必能够排解龃龉诸说之疑难,并说清问题。 这一切的因由何在?除却由该书固有的特殊性质所决定外,还由于本书的论者或研究人  相似文献   

8.
《蒙古秘史》(以下简称《秘史》)是蒙古文化史上的一部伟大的作品。这部巨著产生在何时?作者是谁?中外学术界尚无定论。我认为,《秘史》产生年代的研究应当从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入手.到现在为止,对《秘史》产生背景的研究不够透彻,所以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9.
明清以来,众多的国内外学者对研究《蒙古秘史》(以下简称为《秘史》)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出版了一大批有关《秘史》研究的专门著作,使之成为蒙古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秘史》研究的新成果不断涌现,在各个学术领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尽管如此,最近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阿尔达扎布先生所著《新译集注〈蒙古秘史〉》仍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该书由正文汉译、注释、原文校勘和拉丁转写等几部分组成,包括了至今研究《秘史》的所有形式,这种著述结构,在《秘史》研究…  相似文献   

10.
谢思炜同志的《李白初入长安的若干作品考索》(载《西北大学学报》1983年第三期,简为《考索》),对“李白在开元十八年三十岁时曾到长安游历”,“补充一些证据”:提出李白的一些作品,是写于此次赴长安时、在长安时或离长安后。 经过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并参阅李白其它有关诗文,觉得《考素》的证据不够确凿、不够充分,从而对其结论产生疑问。我不揣冒味、浅陋,在此提出讨论。  相似文献   

11.
达斡尔族学者成德公,在1917年根据叶德辉的版本,逐词逐句,用蒙文还原的《元朝秘史》(即《蒙古秘史》)手抄稿本,现在收藏在苏联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图书馆,手抄本库G79号书。他用蒙文翻译的《元朝秘史》手抄稿本,现在收藏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国立图书馆。 叶德辉版本是文廷式在光绪年间(1875—1908),从盛氏所藏顾广圻校本抄出,后归叶德辉所有并刻印的《秘史》。成德公用蒙文还原并翻译的叶德辉的《秘史》的前言包括:1、钱大昕跋;2、提要;3、跋;4、元朝秘史序;5、张穆跋等等,外加成德公自己的序言,构成“前面的序”(ypaax op)。成德公所还原的是《蒙古秘史》的正文部分,他所翻译的是《秘史》正文的每节后附有的总译部分。他用蒙文还原并翻译的特点是,逐词逐句,没有做任何文学修饰加工,保持原文的原样,体载也照样还原。  相似文献   

12.
《蒙古秘史》作为13世纪40年代使用畏吾儿蒙古文的“第一代”贵族文人的作品,一方面它同蒙古族古代传统文化及其思维方式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又有它不同于以往传统古代文化与思维方式的、自己时代的、独特的新内容及其思维特征。对这一问题,[前苏]B·H·符拉基米尔佐夫深刻地指出:“不能忘记,《秘史》是浸润‘史诗’情绪,善于运用叙事诗文体,并常常进行叙事诗写作的蒙古草原贵族阶级的作品。任何一个代表人物,处在13世纪那样的气氛之下,如果要从事于‘当时’历史的著述,势必要受这种叙事诗体裁的影响;而《秘史》正是在1240年写成的。因此,《秘史》的特征并不在于它是一部‘英雄史诗作品’,而在于它是一部浸透着叙事风格,充满‘草原气息’的编年史。”(《蒙古社会制度史》,刘荣(火厶八夂)译,第16页)这位蒙古学家的这段言语,是针对著名蒙古学家巴托尔德一直把《秘史》当作英雄史诗作品的不同见解的。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蒙古秘史》成书 760周年纪念会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予我国世界文化名著《蒙古秘史》很高的评价 ,认为该书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中留下痕迹 ,并在世界文化史中享有崇高的文化地位。“独特的艺术、美术和文学传统及天才的语言 ,使它不仅成为蒙古文学中独一无二的著作 ,而且也使它理所当然地进入世界经典文学的宝库。”《蒙古秘史》也称《元朝秘史》。该书成书于明洪武年间。全书近 30万字。现存版本有 15、12卷两种。本书是古代蒙古文化史上的一次辉煌日出 ,是古代蒙古族民族精神的伟大结晶。该书保存有大量从远古时代…  相似文献   

14.
《公莫巾舞歌行》是自《宋书·乐志》载录以来长期没人能圆满解读的一篇奇文,几成“千古疑案”。从 新的角度考索发现,《公莫巾舞歌行》实际上是既跳《公莫舞》,又演唱乐府诗《公莫歌行》,同时还包括“歌行”原文的 演出流程记录。原诗确实是感情真挚、音韵和谐的“乐府”佳作。这篇“奇文”可称为“杂录体”。  相似文献   

15.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蒙古秘史》作帖木真).对“铁木真”一词的词义,中外学者多有探讨.《多桑蒙古史》中称:“铁木真一名,……在蒙古语中犹言精铁.此名曾为突厥语之铁木儿赤相混.铁木儿赤,铁工也.”扎奇斯钦《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中驳多桑之说,认为“此说就蒙古人观点言之,乃纯属无稽之谈.”指出“铁木真的命名,应依从布劳色与拉底米儿索夫两家的说法:可视为古代蒙古的一种习俗,旨在纪念武功,并无其他意义.” 日本学者村上正二指出“帖木真即  相似文献   

16.
《蒙古秘史》(下简称《秘史》)是一部充满草原气息的编年体的史书,而不是用理论思维的形式论述哲学问题的专著。但它比较丰富的哲学及社会政治思想却是寓于在它对历史事物的记载之中。我们不仅应当把《秘史》作为宝贵的史学、文学和军事学遗产来研究,而且还应作为珍贵的哲学遗产给予认真的发掘。在此,本文仅就其中的哲学思想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刘子》的作者是谁?唐宋以来就众说纷纭,清近以还,进行了较为探入考索的,当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它认为:“近本仍刻刘勰,殊为失考”;“刘孝标之说,《南史》、《梁书》俱无明文,未足为据”;“刘歆之说……可不攻而破矣”;“刘昼一名,则介在疑似之间,难以确断”。杨明照先生于1937年写了《刘子理惑》一文,旁征博引,否定了刘  相似文献   

18.
“文”是中国文学观的核心概念。此文以《文心雕龙》海外汉学的言述场域为背景,探查《文心雕龙》中最重要的元范畴“文”的各类英译诠解,诠释其变异的汉学形态,在中西文论的双向阐释中,揭橥“文”范畴在海外汉学中变异的三大特征:浅化所指、扩大语域、形式重构。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古代文论外译策略进行学理反思和考索,提出多层次化及文内、文后结合释义的外译策略,以兼顾译本的经典性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作者及“原始作者”问题的考索是近年来红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简单地将这部作品视为曹雪芹一个人草创完成,《红楼梦》文本内部的很多矛盾现象则难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但探索“原始作者”如果诠释过度则有可能走向误区,并有剥夺曹雪芹“著作权”之嫌.本文从《红楼梦》文本内部分析入手,结合脂批等清代文献提供的丰富信息尤其是这部作品成书过程长期性的实际提出《红楼梦》作者“家族累积说”的新命题,试图对作者问题上的种种偏颇加以节制,从而更恰切地把握《红楼梦》诞生过程中的文化语境并对作品文本的复杂构成状况加以阐释.“家族累积说”的提法还可以与红学界已取得的“曹学”成果挂钩,启示人们去探索曹氏家族的遗传基因特别是曹寅的文化素养对曹雪芹直接或间接的可能影响.这个新命题是在综合“世代累积”与“文人独创”两种写作类型的基础上提出的,与所谓否定曹雪芹“著作权”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龙城”新考王野苹罗布淖尔的“龙城”,最早见于后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篇》。此后,学术界作过许多猜谜式的考索,但研究结果,与《水经注》所述消去甚远,很难令人认同。这里,就笔者近年探索所得,试作新考。“龙城”是否是城?如果是城,它又是什么样的城?地望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