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源流》2012,(3):33
尊敬的《源流》杂志社:我们是住在民营养老机构阳江市东华颐养院的一群老人。本来,我们是想找一个能安享晚年的地方,原来东华颐养院都是两个老人住一个房间,房间里有风扇(部分有空调),卫生间等设备一应俱全。这样的"标准间"在东华颐养院共有100间。在老人  相似文献   

2.
盛海辉 《源流》2012,(2):33-33
尊敬的《源流》杂志社:我们是住在民营养老机构阳江市东华颐养院的一群老人。本来,我们是想找一个能安享晚年的地方,原来东华颐养院都是两个老人住一个房间,房间里有风扇(部分有空调),卫生间等设备一应俱全。这样的"标准间"在东华颐养院共有100间。在老人  相似文献   

3.
人们都说,男人理发三天傻。是指刚刚理完发的我辈同胞,在头发长出新茬之前总有一个黑白分明的阶段。在这"三天傻"中,甭管你是多大年龄,什么身份,也甭管你理的是什么造型:分头、板寸还是背头,都会给人一种愣头愣脑的  相似文献   

4.
<正>20世纪80年代末,我刚刚走进历史学大门,有机会到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当时对什么是中世纪史几乎还很懵懂,对西欧封建主义的慨念也很模糊。某日无意间在图书馆看到了一本德文的"小册子"《什么是采邑制度》(Was ist Lehnswesen),立刻被目录中"起源""委身制""恩地""封臣制度"等学术术语吸引,读后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可以说,是这本"小册子"引领我走进学习和研究西欧  相似文献   

5.
享受宁静     
每一个黄昏,在静静的沙滩上,总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站在夕阳里,闭目养神。他那飘逸的银髯,有着一种别样的风采。有好几次,我都想问问他到底在干什么,但又怕惊扰了老人。某一天,我还是忍不住寻了个机会,道出了心中的疑问。老人一听笑了,他说:“我只是在享受一种宁静,这是一种很难得的享受呀!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享受到的。”听罢老人的话我感慨万千:老人的确是一个高人呀!想想生活在这个纷繁复杂社会里的现代人,每天被各种各样的欲望所左右,被各种各样看不见的绳索所缠绕,心被物役,疲惫不堪,哪里还能达到这样一种境界,享…  相似文献   

6.
阅读韩青的作品,我想到了巴尔扎克所使用的"风俗史"这个词.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他的《人间喜剧》的前言中说,他的小说所描写的是"历史家忘记了的那部历史,就是说风俗史","只要严格摹写现实,一个作家可以成为或多或少忠实的、或多或少成功的、耐心的或勇敢的描绘人类典型的画家、讲述私生活戏剧的人、社会设备的考古学家、职业名册的编纂者、善恶的登记员."在他看来,文学的使命是广泛揭示现实的真实.我尤其喜欢"风俗史"这种说法.小说不只是记录事件、故事的,而是要记录和揭示一个地区、一个时代所具有的风俗、文化和人心.这些文化元素是长期形成的,是和人心结合在一起的,具有延续性和生命力.它们也给文学作品带来了不同于政治、历史的特殊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傻钱"正在提供着我们一种难得的盈利机会;同时,另外一方面,在今后的投资中,一定要防止自己的钱变成"傻钱"。乔伊·安那夫有本书叫《傻钱》,主要讲的是他投资经历以及自己对投机市场的理解。我今天说的"傻钱"应该就是他书中说谈到的这个类型,可以定义为"反映迟钝的资金、贪婪的资金,"最大的特点是"人傻和钱多"。  相似文献   

8.
恶人将死     
蒋子龙 《社区》2002,(18):51-51
表现之一:傻和赖 大贪官、前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在被押赴刑场的途中,动用全部心思在脸上挤出媚笑……一个要死的人,还要强迫自己笑,也真难为他了。说是媚笑,一点也不冤枉他。上刑场前,他跟警察说:“我能写毛笔字,你们就别毙我了,留着我给你们写字,天天写,写多少都行……”一个曾做过高官的人,难道不清楚此时毙不毙他,并不由押送他的警察说了算?求生的欲望,使他变傻变贱,能赖就赖,伸出手乱抓救命草。  相似文献   

9.
刘纲纪同志关于“美是人在改造世界的实践创造中所取得的自由的感性具体表现”这一新界说,就目前我国美学界对美的本质问题的研究来看,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新观点。它贯串在刘纲纪的一系列著作——《美学与哲学》、《艺术哲学》、《美学对话》以及和李泽厚同志合著的《中国美学史》中,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可以称之为“实践自由说”的美学新学说。这个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美学所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0.
2006年8月6日,季羡林老人95岁华诞,温家宝总理到医院去探望老人并祝寿,谈话中提勤"和谐社会",老人指出,除了讲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应该讲人的自我和谐,总理说:"先生,您讲得对,"季老对"自我和谐"的含义作了精要的诠释,季老所提出的"自我和谐"在今天真是一个"唯比唯大"的文化命题,它被写进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文件,将成为经典话语融入历史.  相似文献   

11.
曾经有位学者,当他声名显赫的时候,有记者问他,他最感激的人是谁。这位学者深情地说,他最感激他的第一位老师,是那位老师引导他从一个无所事事的少年变成一个热爱文学的人。这些话被一些人传到了那位老师那里,但是那位已白发苍苍的老人并没有表露出一丝兴奋与激动,仍然平静地生活。有人问他,你曾经引导过的学生如今显赫了,最感激的人也是你,你为什么无动于衷呢?老人缓缓地说:“我忘记了我所帮助过的人,所以我并不会因谁显赫而记起他。”一个记得,一个忘记,一个牢牢记着别人对自己的帮助,一个忘记自己对别人的帮助,两者实在都是心怀大智之人…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二版)和《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都以春秋时代为中国奴隶社会的下限,以战国时代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上限。《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武汉大学图书分类法》,《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一版都没有明确的划定某时代为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界,但都以世界古代史为奴隶制度时期,中世纪史为封建制度时期。《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武汉大学图书分类法》以西周为中国中世纪史的开始,无异于说西周是封建社会。《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以  相似文献   

13.
老不离伴     
大儿子、儿媳从国外来信,一定要我和老伴去探亲,而且怕一起去不放心这个家,建议我们轮流去。这可使我们老俩发了愁。不去吧,儿子、儿媳盼着,两人一块去吧,还真放心不下这个家。轮流去,每人半年,那就意味着两人要分开一年多,这对花甲老人来说简直太长了。 老伴说:“我出去,留你一人在家怎么办?”我说:“我把你的大照片放在写字台前,就像你还在我身边一个样。”老伴回敬说:“我是怕你得了‘空巢综合症’,等我半年回来,你又呆又傻的连我也认不出来  相似文献   

14.
朱熹在《诗集传》中的标诗一直为人所困惑,但他确实是有严格的标准的。他在判标赋比兴时所依据的标准是:上下文是否都是“说事实”以及怎样“说实事”。他在《诗集传》中所作的赋比兴的兼标正体现了他标诗的严谨与精细而并非缠夹不清。  相似文献   

15.
彭书会 《社区》2012,(7):39
人常说:"家有老,是一宝",作为一名社区民政专职工作者,面对占社区人口1/3的老人们,我感觉自己好像走进了社会资源的宝藏库。社区是个大家庭,我戏称我们社区的老人为"社区宝"。在与老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常常被社区老人们发挥余热的事迹和精神感动,其中有几件小事,总是让我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16.
《恍惚的人》是日本当代著名女作家有吉佐和子所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72年6月一经发表,就立即轰动整个日本社会,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反响.各报刊、杂志纷纷发表文章竞相评论;据报导,该小说仅头半年就发行150万册,1972年底又被评选为该年度的"十大畅销书"之首;不久,由著名电影演员主演的同名影片在全国放映.于是,小说中的语言"恍惚的人"、"老糊涂"成为流行词汇,在生活中广泛流传.小说以老人为题材,描述了日本一部分老人晚年的不幸生活,展示了小辈们对待老人所抱的各种不同态度,抨击了青年人中厌弃老人的不义行为,追究了日本政府对老人福利  相似文献   

17.
文娱生活     
《老友》2004,(3)
辞海中的"老人"黄伟老骥:老年人自喻。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夫:老人自称。《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仕……自称曰老夫。"老苍:称谓头发苍白的老人。杜甫《壮游》诗云:"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老身:老人自称。《北史·穆崇传》:"老身二十年  相似文献   

18.
<正> (一) 在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中,禅宗史的研究占有重要位置,并曾作出过一定贡献。胡适在谈到早年禅宗史研究时说:“写到了慧能,我已很怀疑了;写到了神会,我不能不搁笔了。”(《神会和尚遗集》)为什么?据他自己说,“那个时候我觉得我在中国所能够找到的材料,尤其是十一世纪以后的,都是经过宋人篡改过的。”(《治学方法》)又说,“有许多材料,可以说是不可靠;寻找可靠的材料很困难。”(《禅宗史的一个新看法》)这一原因促使他去寻找新资料。  相似文献   

19.
法海本《坛经》的美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海本《坛经》的基本佛学思想之一,是佛性说而非般若义。以"空"为执、追摄佛性圆成或倡言"空空"、无所执着,是佛性说与般若义在"终极"问题上的一大基本分野。"无念",作为《坛经》美学意蕴的中心"话题",在世间即出世间的人生领悟中,即指佛性,它是被颠倒、夸大的完美人性。将佛降格为人,等于将人与人性提高到佛与佛性的高度,这是《坛经》审美理想的曲折体现。"见性成佛"、"即心是佛"、自救"自度"、"自心"顿悟、"本性"回归,实际是以佛禅方式所表述的人的一种精神性解放。而"自度"("真度")说,不啻宣告"他佛"的"死亡",这在中国佛教史、思想史与美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坛经》所主张的无生无死、无染无净、无悲无喜的禅悟(顿悟)境界,有如王维禅诗的禅悟与诗悟同一,是一种"元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20.
龚延明撰写的《诗说先秦史》和《诗说两宋史》最近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两书是八卷本《诗说中国史》中的两卷,在2012年8月18日于北京大学举行的"《诗说中国史》专家座谈会"上得到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专家认为,《诗说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