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说的画意     
艺术之间的互相融合、渗透是当今新时期文学艺术创新热潮的一大特点,小说不断向绘画渗透、移植、融合、吸取,正是这种创新的表现之一。它是文学艺术家艺术观念的革新与艺术视野的拓展之后出现的新现象。  相似文献   

2.
诗中的绘画     
诗和画分属不同的艺术领域,各受独特艺术规律的支配。但是,它们之间又互相渗透互相沟通,体现了许多共同的美学法则。谢赫绘画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和顾恺之论画时说的“迁想妙得”,不但适用于绘画,也基本上适用于诗的创作。人们称赞一首诗,说“诗中有画”;称赞一幅画,又说“画中有诗”,诗情和画意,常常是密不可分的。在我国的艺术史上,诗与画的亲密关系,不仅表现在出现了许多象王维那样集诗家和画家于一身的艺术巧  相似文献   

3.
诗歌与绘画,属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在我国,它们的成熟发展阶段出现了表现形式、情感内容、风格意境等方面的互相融会吸收、交叉与综合表现的特异艺术现象;这一现象大致萌生于隋唐之际,成熟于唐,大发展于宋元明清。在这个过程中,王维的诗与画创作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妙艺术境界,使艺术史上出现了风貌独特的艺术品,对后来中国诗、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直至今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  相似文献   

4.
诗歌与绘画是关系十分密切的姊妹艺术。我国宋代著名词人苏东坡在评论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与画时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后来他又在一首诗中写道“诗画本一体,天工与清新”。诗诉诸听觉,画诉诸视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了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互相勾通。在人类文化艺术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诗与画互相渗透,互相吸收,促进了诗画艺术的共同繁荣,使得他们各自的艺术表现手法不断得到丰富,审美范畴不断得到拓展。  相似文献   

5.
<正>艺术之间的互相融合、渗透是新时期文学艺术创新的一大特点,小说不断向绘画渗透、移植、融合、吸取,正是这种创新的表现之一,它是文学艺术家艺术观念的革新与艺术视野的拓展之后出现的新现象。 在传统的观念中,小说创作的叙事模式的优越性在于创造引人入胜的情节与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来满足读者的审美要求与实现其社会功能的发挥。然而,新时期的作家巳不满足于此,他们力图超越这种传统观念不能给人带来更多的思考与更大再创造的余  相似文献   

6.
创造意境是中国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小说当然也有意境.正如叶朗先生在论小说美学时所指出的:“凡是艺术,都要创造艺术形象.在诗歌、绘画等艺术中,主要是创造艺术意境.而在小说、戏剧等艺术中,主要是创造艺术典型.但是诗、画和小说、戏剧可以互相渗透.就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宋以降,在苏轼等精英知识分子的自觉引领下,形成了心画(文人画)传统。这也正是川端康成热爱中国宋元美术的重要原因。在“达吾心”“适吾意”以及诗画结合的精神品格等方面,川端康成的文学理念与中国文人画家的艺术追求十分契合。首先,心画理论强调人情味和抒情性,这是宋代文人画家们在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作为士大夫群体的艺术担当之后,着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而川端康成也认为绘画不仅可以写形状物,更可以表达人的潜在的精神世界,这一艺术观念在其《梦》《阵雨》等小说中均有明显体现。川端康成在大量作品中所描写的绘画都是一种“心画”,它们并不是静止的物体,而是精神的流动。其次,中国宋元时代文人向绘画领域的主动渗透和理论引领,带来了绘画“适吾意”的思潮,使得绘画得以抒“胸中盘郁”。在这一点上,川端的文学创作理念与中国文人画家的主张完全相通,因此也使得其小说中的绘画作品具有了内涵的无限性和解读的丰富性。第三,宋代带有精英阶层之精神自觉的文人对绘画提出指导性的艺术理论,在诗画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品格。这种绘画理论也伴随中国绘画传入日本的第二次浪潮而东传,这恰值川端康成人生的前三十年,对他的文学道路产生了潜在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心画理论不仅对日本文人画的形成,而且对日本近现代文学都产生了跨文化、跨学科的影响。从川端康成文学的个案可以看到,渗透于域外的中国画论,作为艺术理论的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样态。这一越境的文化传播现象,还有很多极具学术价值的课题值得挖掘和探究。  相似文献   

8.
“散文画”是叶圣陶在论孙福熙作品时提出的一个美学概念,他说:“孙福熙君的《赴法途中漫画》可称为‘散文画’,是一种综合的艺术作品.孙君那篇文章随意取所见,用画家的手段表现出来,而又不单是写实,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情思.”在这里,叶圣陶阐明了“散文画”的基本特征是“以文作画”,即在文学创作中,取一种综合的美学观念,借用绘画艺术的技法来抒情写意叙事,而不是刻板地摹写生活.叶圣陶的这一理论概括,为现代文学追求画意画境开了理论先河.尔后,丰子恺专门写了《文学与绘画》一书大力提倡“绘画与文学握手“,“绘画美与文学美的综合”.不仅如此,他还从中国诗、画发展史中究本探源,寻求文学与绘画相互交流的具体途径.郭沫若则从艺术的共同本质明确地引申出:“小说我说它是用文字表现的绘画.”由此可见,“散文画”与“综合美”的美学倡导,为小说艺术与绘画艺术的结合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小说家自  相似文献   

9.
唐帝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随着它政治、经济的繁荣,文学艺术的各方面也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而且,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又促使它们各自向更高阶段发展。题画诗,这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就是在这时经由伟大诗人杜甫的创造而成长、壮大起来。本文拟就杜甫题画诗产生的历史因缘、艺术成就及其影响作一粗略的评述。一题画诗,有题写在画上的,也有没题在画上的。把诗题写在画上,那是宋元以后的事,  相似文献   

10.
线条不仅是中国画中最简练的艺术元素,最基本的语言艺术,也是中国画的灵魂。线条作为画家表达物象、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法,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征,同时也引发了对中国画线条表现的艺术研究。如①近现代画家对中国画线条的探索,使书法的生命力融于绘画中。②骨法之美:即以书入画,以线造形。③线条表现性。注重用线条的个性特征表现传递情感。④线条表现需要注意的问题:现代绘画者骨法的缺失;“以线造形”的西化;忽视线条抒情的作用;固守传统缺乏创新。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画的意境来自笔墨情趣 ;中国画的神韵来自离形得似 ;中国画的风格来自以形写神 ;西方绘画由“极似”走到“极不似” ,中国画都坚守“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观念。历代中国画的实践证实了绘画的抽象性与具象性互相渗透 ,互相溶合 ,既对立又统一 ,构成了中国画的独特艺术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12.
"画学"与文人画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画学”与文人画是一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文人画现象影响了设立“画学”的目的及“画学”机构设置的一些功能,而作为国家教育机构的“画学”,由于它的权威地位,其选拔宗旨和教育导向对于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它使一大批画家和文人意识到具有文人意气的绘画才是时代的要求,这使文人画的兴盛成为可能,并为其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康有为作为中国近代维新运动的先驱,通过在意大利游历中对西洋绘画艺术历史发展的思考,以及对中国画的整理分析,他认识到西洋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中西美术融合的必要,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合中西为大家”的主张,极力呼吁中国画的变革,期望在新的时代出现新的绘画形式、新的创造者。他的国画变革观形成于民族危亡的动荡时期,着眼于变革创新的精神,与其变法思想紧密相联,反映出当时有代表性的西洋观,表现出一种较开放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4.
宗教与艺术有不解之缘。作为艺术构成部分的绘画被佛教、基督教纳入自己的膜拜体系,使之成为传播“福音”的工具,同样,道教成立之后,也让绘画在自己的神学体系中执行宗教的职能。中国古代绘画史籍中,关于佛教画、道教画的记载史不绝书,甚至专辟“释道画”或“道释画”之目。对于佛教画,研究者多,成绩斐然,然而,对道教画的研究,问津者鲜。笔者不揣浅陋,拟就道教人物画作一番探讨。道教人物画本质上是一种宗教画,它的出现只能在道教产生之后。笔者将道教人物画分为神仙故实类,神祗偶像类以及仙真偶像类。探讨其演进过程与道教发展的关系和这种“宗教招贴画”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从画家们的创作劳动揭示人创造“神”。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绘画崇尚人品的思想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崇绘画中的人品是文人画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是在儒、道思想影响下 ,在绘画艺术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人画家所强调的“人品”糅合了儒家的理想人格和道家的自由精神 ,融汇了历史上文人雅士的精神品格 ,渗透于绘画艺术的品评鉴赏中。它和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形成的文化传统有关 ,也和文人士大夫这一特定社会阶层的审美趣味、个人遭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水彩画有着鲜明的个性 ,经常被人们比作是绘画中的“轻音乐” ,虽然它在规模 ,厚重感上都无法与其它画种相比 ,但其以“水”为媒介 ,以色彩为表达工具所表现出来的水色淋漓 ,空灵清新的艺术趣味 ,以及对多变易逝的景象的捕捉能力 ,与中国传统绘画所追求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一幅水彩风景写生画 ,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要素 ,即色调 ,形象 ,意境 ,情调。它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有机体。      色  调一幅色彩画要有色调 ,这个调无疑是色彩的整体效果 ,能给人总的感受和印象。色调是色彩气氛的高度概括 ,即从复杂的色彩变化中找出主要的色彩…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方绘画在艺术表现手法、风格和思想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西方绘画传统是在透视和光影素描法基础上的具象绘画,融入了较多的科学成分。中国绘画传统则蕴含了深厚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凝聚成“神似”、“写意”的艺术观。中国绘画传统更讲究的是意象绘画,它采用了笔墨、比兴、程式等表现手法,充分表达了中国画家的思想、感情、意趣和志向。而且,在中国绘画传统中也渗透着深刻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积极高尚的人文精神,至今仍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担当上人画语录中涉及“有”“无”之辩证关系,“有”与“无”是研究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问题,于“有”“无”之间证得非“有” 非“无”的“中道”,更是精神境界修正的一个基本路向。作为求道者的担当,其最后在绘画中所表现的“若有一笔是画也非画, 若无一笔是画亦非画”以及“画中无禅,惟画通禅,将谓将谓,不然不然”等,实源于其人生的存在体验与境界修证。担当的艺术 围绕着他的理想追求,将诗书画融合在一起,追求简淡、荒疏的境界,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相似文献   

19.
2004年以来我一直立足于戏画的探索与研究,在对历史上的名家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创作了一批关于戏曲戏剧演出的艺术作品,探索出一些表现方法和表现技巧,创立了自己的语言方式。 中国戏画是绘画艺术与戏曲艺术共同繁衍出的艺术之花,是绘画艺术与舞台艺术的集合,它既有戏剧舞台的动态美,又有绘画的形式美。  相似文献   

20.
凡是用旧媒材和颜料画在中国纸或绢上表现流行已久的题材的绘画 ,都叫“中国画” ,或者叫做“中国的绘画”、“传统的绘画”以及“水墨画”。在文中 ,我们都用“水墨画”来统称。我们知道 ,“神”是中国艺术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几千年来 ,人们对此作了大量的陈述。在陈述中 ,屡屡说起感受“神”的困难 ,感觉到“神”的短暂时刻和为此而付出的长时间的努力。直至最后才能达到如“形神兼备”、“以形写神”等等的境界。但是 ,随着时代的进步 ,艺术的不断发展 ,“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古老社会的产物 ,随着这一产物的发展与古老社会的衰落 ,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