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位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的上岩坪寨,水资源的现实利用方式与传统利用方式存在不同。侗寨水资源利用的影响因素有人口因素、管理因素、技术因素,这些因素既是桎梏,又是动力。针对当下侗寨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回归侗族人与水共生共存的生态系统,应该是解决当下人与水资源矛盾必须坚持的观念本位。  相似文献   

2.
位于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的上岩坪寨是典型的侗寨。该侗寨的河流、井、鱼塘、消防渠、稻田等,共同构成水资源的活性系统。从当地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和传统利用模式来看,侗寨呈现的是人与生态和谐共居的图景。侗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源自村民对水资源的集体维护。  相似文献   

3.
正芋头侗寨建筑不是画,但有着如画般直感的风景形象;不是诗,但有着如诗般的节奏和旋律。它是侗族现代建筑的精髓,从大自然中收集最赏心悦目的东西,巧加安排,组成一个最赏心悦目、最动人的整体。芋头侗寨现有2个自然村,因地势而形成两个不同的侗寨类型:有70余户居民的高雨自然寨,依山傍水而建,称为山麓型侗寨;有60余户居民的务衙自然寨,在狭谷两边和山梁上鳞次栉比地布满着吊脚楼,形成山脊型的侗寨。  相似文献   

4.
向思睿  李丹 《民族论坛》2013,(8X):110-112
7月中旬到8月上旬,周大鸣教授和余成普副教授带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田野调查组,在湘桂黔交界三省坡下的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上岩坪寨做村落志田野考察。20余位师生分别从人口、医疗卫生、经济、社会结构及权力组织、法律、生态、旅游、民俗、建筑、教育(留守儿童)、公共空间、饮食、文化遗产、文化变迁、外出务工、休闲方式、水资源等视角,全方位观察上岩坪寨,每个人都形成两三万字的田野笔记。中大将根据此次调研成果,编写《上岩坪寨村落志》,在2014年通道侗族自治县成立60周年之际出版。为完成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课题,本刊主编龙晔生邀请湖南省社科院杨盛海研究员、贵州师范大学江明生教授等一行5人,历时一个月,行程3600里,完成了湘桂两省(区)3县4乡14村对比调查之后,与中山大学师生一起重点考察上岩坪寨,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进行观察、访谈和考证,全面了解三省坡侗族地区的社会、文化、经济活动与生活状况。期间,先后参加了"第二届两岸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研讨会"和"武陵山片区协同创新研讨会"。  相似文献   

5.
7月中旬到8月上旬,周大鸣教授和余成普副教授带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田野调查组,在湘桂黔交界三省坡下的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上岩坪寨做村落志田野考察。20余位师生分别从人口、医疗卫生、经济、社会结构及权力组织、法律、生态、旅游、民俗、建筑、教育(留守儿童)、公共空间、饮食、文化遗产、文化变迁、外出务工、休闲方式、水资源等视角,全方位观察上岩坪寨,每个人都形成两三万字的田野笔记。中大将根据此次调研成果,编写《上岩坪寨村落志》,在2014年通道侗族自治县成立60周年之际出版。为完成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课题,本刊主编龙晔生邀请湖南省社科院杨盛海研究员、贵州师范大学江明生教授等一行5人,历时一个月,行程3600里,完成了湘桂两省(区)3县4乡14村对比调查之后,与中山大学师生一起重点考察上岩坪寨,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进行观察、访谈和考证,全面了解三省坡侗族地区的社会、文化、经济活动与生活状况。期间,先后参加了"第二届两岸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研讨会"和"武陵山片区协同创新研讨会"。  相似文献   

6.
<正>龙晔生社长(以下简称龙):周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民族论坛的专访。这次您带队到湖南通道县上岩坪寨做田野调查已经一个多月了。这期间您和同学们自备凉席吃住在村里,与村民进行广泛交流,全方位观察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您能给我们谈谈当时为什么选取上岩坪寨作为田野调查点吗?  相似文献   

7.
<正>龙晔生社长(以下简称龙):周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民族论坛的专访。这次您带队到湖南通道县上岩坪寨做田野调查已经一个多月了。这期间您和同学们自备凉席吃住在村里,与村民进行广泛交流,全方位观察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您能给我们谈谈当时为什么选取上岩坪寨作为田野调查点吗?  相似文献   

8.
"乡村建设"浪潮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在中国迅速蔓延,旨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逆转农村向城市资源流动格局,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建设居民自给自足型特色村寨。这一重大历史进程以庞大的网络系统式样与众多人民群体及社会要素直接相关,在这其中文化认同的渗透力对乡村建设的影响不可小觑。本文以湘黔桂边区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上岩坪寨为例,围绕"民族文化认同感"这一核心内容,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剖析上岩坪寨的民族文化认同现状,分析其构建背景与过程;从"客位"的角度审视上岩坪寨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文化认同构建阻碍,总结性探讨湘黔桂边区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构建民族文化认同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正侗族,栖身于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崇山峻岭之间,优美的自然环境,淳朴的民风民俗,造就了绮丽多姿的侗族文化。侗族传统体育活动,是侗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走进通道侗寨,鼓楼前、芦笙坪里、风雨桥上,甚至寨门边,随处可见形式多样的侗族传统体育活动。孩童踩高脚、拣子嬉戏打闹,青年人抽陀  相似文献   

10.
正一个小小的村子,五百年前是160户,五百年后仍然是160户,人口零增长。这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个奇迹。创造这个奇迹的,是贵州省从江县占里侗寨。曾有人问我,在你走访过的侗寨中,你认为最原生态同时最富有侗族文化特点的是哪个?我毫不迟疑地回答:占里。20多年前,曾有一位名叫罗西的澳大利亚女人类学家,在我国侗族地区进行多次田野考察之后,写了一部书,书名叫《隐藏在山地里的文明》。该书介绍了侗族的文明。侗族自称为"Geml",本义就是覆盖、遮蔽的意思。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很多侗族村寨,正是"躲藏"在  相似文献   

11.
正从通道县城往南,沿坪坦河逆流而上,走10公里后,前面的一座大山让清清的河水转了一个大弯。当汽车慢慢爬到山顶时,眼前霍然开朗——山的那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皇都侗寨就完整地呈现在眼前。皇都是通道县的一个纯侗族村寨,由头寨、尾寨、盘寨、新寨4寨组成,总人口2373人,其根据4条龙脉的走向形成独特的居住环境。皇都侗文化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民俗独具特色,语言、建筑、服饰、节  相似文献   

12.
人口增长“零记录”在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的从江县,有一个侗族的自然村落叫占里。它隐身于海拔380米的都柳江沿岸四寨河口北上的山谷间,距从江县城仅20公里,土地面积大约为16平方公里。然而就是如此区区弹丸之地却创造了建国以来两项令世人惊叹的零记录:一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几乎为零,二是刑事案件发生率为零,可堪称是一大奇迹。翻开贵州从江县档案局所藏的关于占里户口的资料,我们看见自从建国以来有人口记载文献的1952年开始截至200O年,整整48年里,占里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几近为零。资料显示,1952年,侗寨占里有168户人家,人口总数为729人。20…  相似文献   

13.
<正>侗寨防火一直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思考的问题,而这次骆团侗寨的火灾则将这个问题凸显了出来。在过去,侗族村寨历来就有相当严密的防火、救火习俗,侗寨的防火工作是做得很好的,这是侗族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千百年来,侗族同胞把防火作为头等大事来管理。每一个村寨都经常用通俗易懂的侗歌宣传国家相关法律,建立村  相似文献   

14.
正那天陪北京及省城来的专家考察通道侗族自治县的申遗侗寨,从坪坦河上游沿河而下,中步寨就是第一站。寨外的风雨桥上飘来侗族大歌的歌声,这天籁般的歌声使得大家加快了进寨的脚步。田里绿油油的禾苗在生长,农事忙过了,村民们难得几天清闲,村里的侗族大歌队歌手们正在风雨桥上练歌。这歌声是侗寨给专家们的第一个感动。歌队的领队杨大姐充满喜悦地说:"中步村能进入了国家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单,这可是我们侗家的骄傲,全村人都很高兴,村里的文娱活动开展得更多了,姐妹们练歌也更来劲了。"  相似文献   

15.
侗寨防火一直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思考的问题,而这次骆团侗寨的火灾则将这个问题凸显了出来。在过去,侗族村寨历来就有相当严密的防火、救火习俗,侗寨的防火工作是做得很好的,这是侗族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千百年来,侗族同胞把防火作为头等大事来管理。每一个村寨都经常用通俗易懂的侗歌宣传国家相关法律,建立村规民约,家家户户门前都建有防火的水塘,一方面用来防火,另一方面可以养鱼供作食用,  相似文献   

16.
《民族论坛》2013,(4):68-68
3月23日,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高步侗寨举行隆重的“春社节”及高步侗寨支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万人签名活动。来自湘、桂、黔三省交界的侗族同胞,聚集一堂,哆弛,吹芦笙,赶社,吃社,热热闹闹。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元月19日,中山大学周大鸣教授(左6)和民族论坛杂志龙晔生主编(左7)等专程前往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上岩坪寨村,参加三省坡中山亭落成典礼。事由2013年7月,周大鸣教授、余成普教授带领中山大学人类学26位学生到上岩、坪寨两村进行田野调查,龙晔生主编带领两名实习编辑同时在三省坡地区做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课题调研。30余位"他者"敬重民俗遵守民风虚心好学,与村民们结下了深厚情谊。期间在  相似文献   

18.
芦笙客     
“呜-呜-呜!”侗家坎寨芦笙队吹响了《邀伴曲》。人齐之后,抬起大芦笙,扛着次芦笙,背上小芦笙,迎着晚霞,奔向邀请他们的坪寨——去作芦笙客。从坎寨到坪寨有五里,中间隔着个冲寨,全是崎岖山路。按规矩过寨是不能悄声的,于是吹了两遍《过路曲》,告诉冲寨:我们只是经过,不劳接待。当天边最后一道霞光落进白云山怀抱时,坎寨的芦笙队来到坪寨门前,大小芦笙一起“呜呜嘤嘤”地吹起了《应邀曲》,意思是:我们应邀来了!坪寨的芦笙队赶  相似文献   

19.
张强  文彤  代敏 《民族论坛》2008,(8):38-39
本文从侗族地区特定的地理环境出发,就侗寨、吊脚楼、鼓楼、风雨桥和凉亭的选址、营造及其作用,探讨侗族传统建筑蕴涵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20.
《民族论坛》2014,(9):46-46
米贝苗族乡位于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东南部,原属芷江,1956年12月划归新晃,建立米贝乡。1958年9月,撤乡建立米贝人民公社;同年12月,并入中寨人民公社。1961年3月,恢复米贝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公社为乡。同年6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米贝乡,建立米贝苗族乡。现辖16个行政村,143个村民小组,2499户,1.01万人,其中,苗族人口占7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