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散杂居民族研究已成为民族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兴热点,在实地调研与理论建构上均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为政府解决散杂居民族问题,进一步完善民族政策,维护和发展散杂居地区和谐的民族关系作出了较大贡献。但不可否认,既有的民族学研究关注的重点都是少数民族,散杂居区的汉族及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往往受到不应有的忽视。汉民族是散杂居地区的重要民族单元,加强对汉族及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的调查研究,是民族学研究亟待深入的课题,也是开创散杂居民族研究新局面的应有举措。  相似文献   

2.
尊重民族差异就是把握各民族所处的客观实际,体现各民族群众的意愿,这是发展民族和谐关系的基础。维护民族公平就是妥善协调各民族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民族内部矛盾和民族间的矛盾,这是发展民族和谐关系的保障。尊重民族差异,维护民族公平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民族发展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民族和谐因素,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少数民族识别遗留问题的研究、汉民族研究、民族与宗教问题研究、跨境民族研究、新生代少数民族农民工研究、省际结合部地方性小传统的研究等论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反思。并认为拓宽散杂居民族研究的领域,深化区域性研究内容,注重从整体和宏观角度把握散杂居民族问题,并剖析其发展态势及特点,是民族理论和教学研究长期关注的命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少数民族识别遗留问题的研究、汉民族研究、民族与宗教问题研究、跨境民族研究、新生代少数民族农民工研究、省际结合部地方性小传统的研究等论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反思。并认为拓宽散杂居民族研究的领域,深化区域性研究内容,注重从整体和宏观角度把握散杂居民族问题,并剖析其发展态势及特点,是民族理论和教学研究长期关注的命题。  相似文献   

5.
民族共生理论:散杂居民族关系及目标范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生物学中的共生理论为参照,基于生物共生理论的理念范畴和分析方法,结合生物共生理论在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重点考察了我国散杂居民族的共生关系,并提供了民族共生目标范式以及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6.
王树理 《回族研究》2001,(4):102-104
本文从运河流域回族散杂居的客观现实出发 ,研究了大运河在我国回族散杂居格局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提出运河文化作为一种理性文化 ,是形成散杂居的思想基础 ;作为漕运大动脉 ,适应了回族商本农末的从业需求 ,是散杂居的经济基础 ;作为中原地区向外扩散的基地 ,对回族成长起了滋润、培育、催化作用。有一定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散杂居民族工作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政策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散杂居民族的特殊性,建立了宪法、国家政策法规和地方部门规章制度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制度实践中,开展了促进民族平等、检查民族政策执行情况,变革生产关系、发展生产、促进就业,尊重文化习惯、提高教育水平,消除歧视性称呼、发展卫生事业等工作。政策设计和制度实践的有机统一提高了新中国民族事务治理的能力,推动了国家整合和中华民族整合。从理论上看,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统一法,在充分尊重散杂居民族特点的基础上,以实现民族平等、帮助散杂居民族发展为政策目标和手段,从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层面促进共同性的发展,使得各民族共同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改革开放后的散杂居民族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坚持和完善散杂居民族政策指明了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有30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杂散居在全国各地,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人口的双向流动使我国"大分散、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民族分布格局更加明显,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散杂居民族关系对中国民族关系全局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本文在共生互补的视角下.从民族构成、居住地域、民族意识、社会交往、风俗习惯、民族竞争和民族发展等方面分析了中国散杂居民族关系独具的特点,为正确处理散杂居民族问题,做好散杂居民族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建党90周年以来,散杂居民族理论政策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制定散杂居民族政策法规,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扬弃"民族自决"与"联邦制",正确选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将民族乡(镇、区)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分离出来,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的新突破;确立与发展散杂居民族理论政策,丰富与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重视散杂居民族问题,推进散杂居民族工作,对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白族散杂居地区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植白族的源流 白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是人口上百万的一个大民族。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白族总人口为1858063人。其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此外,白族在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属白族散杂居地区。  相似文献   

11.
回族通常被认为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而笔者实地调查的结果显示,在台儿庄区93·3%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群众中,真正了解教义、实践宗教功修的人却比较少。这说明散杂居回族已逐渐改变着认同方式,并正在向血缘、公民身份、宗教等多元化的认同准则转变。  相似文献   

12.
武陵地区蒙古族主要集中在贵州省铜仁地区思南县和石阡县,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以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等地.同时,铜仁市、德江县、恩施市等县市也有少量分布.在历史文献、口传资料以及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认为武陵地区蒙古族均为自元代以来逐步南迁之蒙古族后裔.由于资料不足,武陵地区蒙古族的源流及其相互关系,尚待进一步调查与研究,期待更多考古佐证材料的出土和发掘.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以河南省南阳市为例,探讨了政府主导型散杂居城市和谐民族关系机制。认为经济发展机制是民族关系和谐的基础,保障机制是民族关系和谐的前提,宣传教育机制是民族关系和谐的推动力,工作机制是民族关系和谐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散杂居农村回族依托自身构建的精神社区来实现哲玛提1内部的整合并树立异于汉族的他者形象。多维空间结构下的能动性组合为这种形象的维持提供了动力:通过行政与市场空间,保持了散杂居农村回族与周围汉人村落的和谐共生;通过信仰空间,保持了散杂居于一定地域的各寺坊之间的沟通互补以及面对强大的儒家文化和汉族习俗所产生的抗拒性涵化场域下对乌玛精神共同体的认同。在这种多维空间结构中,散杂居农村回族发挥个体能动性并与周边汉族社区实践着民族互嵌式社区2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三家台蒙古族村的田野调查,文章指出改革开放三十余来年,受社会转型、政治环境变迁以及经济转轨等因素的影响,民间宗教信仰文化得以复兴。同时,因农村整体文化水平提升、生活节凑加快、现代文化因素冲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民间宗教信仰文化发生嬗变,并致使村民对民间宗教的信仰呈两极化状态。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三家台蒙古族村的田野调查,文章指出改革开放三十余来年,受社会转型、政治环境变迁以及经济转轨等因素的影响,民间宗教信仰文化得以复兴。同时,因农村整体文化水平提升、生活节凑加快、现代文化因素冲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民间宗教信仰文化发生嬗变,并致使村民对民间宗教的信仰呈两极化状态。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族》2008,(1):20-2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各民族散居化日趋明显,散杂居民族关系也面临着新形势和新问题。针对当前散杂居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的现状、特点、发展规律、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怎样解剖多民族散杂居地区民族关系的多层内涵和多维侧面?如何通过对历史经验和现实的反思,正确面对和处理好散杂居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  相似文献   

19.
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产业发展韧性是指民族乡村产业在面临内外环境变动时,借助于当地某些特定的关键性要素,维系自身持续发展或创新发展的一种主动解决问题和自我调适的能力。调查发现,M村在产业类型、用工、合作、经营等方面形成独特的韧性。关系网络、社会组织、民族文化、治理体系等关键性要素,分别呈现出产业发展韧性的生成逻辑。当前,正确引导民族乡村产业发展韧性,由此激发其内生动力,对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经济快速发展及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回族是典型的散杂居民族,也是湖北省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在我国着力构建和谐社会之际,湖北回族现状如何?湖北散杂居地区的民族关系如何?回族伊斯兰文化对湖北和谐社会构建起了哪些作用?怎样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这些问题都是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思考的重点问题。为此,湖北省民宗委2007年确定并立项了湖北省构建多民族和谐社会研究—湖北回族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重点民族调研课题,成立了由省民宗委副主任胡祥华、沙玉山为顾问,中南民大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许宪隆主持的课题组。自2008年6月开题以来,课题组采取入户访谈、抽样问卷、召开小型座谈会、典型个案深层访谈等方式,围绕湖北回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了细致深入的调查。日前,该课题的调查工作圆满完成,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