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褚国飞 《民族论坛》2013,(5X):113-113
<正>2013年5月9—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美国维思里安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美学术高层论坛"在美国维思里安大学举行。中美两国学者围绕"比较视阈下的启蒙"这一主题展开了学术探讨与思想交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五年九月是西藏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在此前后,有不少国际西藏学学者来我区参观访问和进行学术研究活动。美国戈德斯坦教授1985年两次来西藏进行学术研究根据中美两国政府签署的互换留学生、学者谅解协议,经中国社会科学院介绍,美国凯斯西方储备大学人类学系系主任、藏学家戈德斯垣教授,于1985年6月初来西藏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学术研究工作。戈德斯垣教授是美国藏学界中的后起之秀。他可以用  相似文献   

3.
常晖 《民族论坛》2004,(7):57-58
<正> 随着中国的入世,中美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必将越来越频繁。认识并理解中美各自的民族性格,如中国的群体意识、美国的个体意识,中国人的中和意识与美国人的竞争意识,探寻形成各自性格特点的文化渊源,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推动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反思中国发展--文化与社会的视角"国际学术会议于2008年4月24至25日在美国哈佛大学所在地剑桥召开.来自美国的哈佛大学、波士顿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佛蒙特大学(青山大学)、戴维森学院,中国中山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三十多名人类学者与社会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围绕国际与国内移民、邻里社区、国家与社会,女性、宗教、网络游戏、村民选举、民族文化与旅游、生计与文化、社会转型与发展等议题展开了讨论与国际对话.  相似文献   

5.
李跃平 《民族学刊》2011,2(6):95-96,109-110
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西南民族大学联合主办的“关于‘国家’的若干重要理论问题的认识与思考”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9月15—18日在西南民族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北京、上海、重庆、云南、湖北、四川等省、市、  相似文献   

6.
我的大学和硕士研究生时期先后在厦大和中大接受中国南派人类学的教育和训练.1991年到了美国,在华盛顿大学接受美国人类学的教育和训练.美国的人类学研究生教育除重视、密集阅读和写作等"核心课程"的教学,"田野方法"的训练和"研究设计"外,还十分重视"研究规范"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中美之间的差别,最大的方面乃是农村。与美国相比,就城市而言,许多方面北京、上海比纽约、芝加哥还好些;但一看农村,中美差距至少30年。美国农业的成功不仅仅是因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更归功于美国政府发展农业的成功战略。为了发展农业,国家积极立法,政府负责执行,农业教学、科研、推广一体化,财政、金融大力支持,对农产品价格的保护使农民始终保持种田的积极性,政府对农产品的出口贸易的支持和保护,农场经营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等等。这就是美国农业成功的秘诀。  相似文献   

8.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和中国的关系备受世界关注。中美文化存在很多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是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对美国的二分思维与中国的中庸之道进行一定分析,比较两国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9.
中国以能源为纽带,建立了与波斯湾各国相互依存、平等共赢的国际关系。海湾各国出于平衡美国霸权和确保能源销售市场的目的,积极发展与中国全方位、多层次的关系。中国的外交模式在海湾越来越具有吸引力,中美在海湾形成竞争多于合作的格局。但中国不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更愿意当配角。  相似文献   

10.
在对中美两国大学实施本科生研究能力培养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改进中国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刘勇简介1962年11月出生于安徽颍州,现工作居住北京。198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师从王孟奇教授。2013年进入中国国家画院高研班王孟奇工作室研修。美国威廉帕特森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美国威廉帕特森大学"中国艺术中心"荣誉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当代美术精品报》主编。中国文联《文艺报》美术专刊推荐的"中国画坛百杰艺术家"。北京水墨空间文化艺术产业园总裁。水墨空间美术馆馆长。  相似文献   

12.
2020年以来,在“美国优先”理念的本土主义内核、大国竞争的外交逻辑和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跨境移民社会治理模式转变三重因素作用下,美国通过对中国的“全政府-全社会”的弹压将其对华移民政策进一步推入复杂深水区。从内因看,美国社会的移民承载力与包容度持续下行;从中美互动的情况看,双边关系尚未理顺,拜登政府的对华战略继续紧扣自由、规则与竞争。故而身处两国关键竞争领域的中国移民很难快速脱离“瓶颈期”。现有研究通常将美国移民政策及其调整的考察限定在美国社会层面,较少置于中美博弈的大框架下讨论,有鉴于此,本文聚焦美对华移民政策调整的国内-国际双重维度,首先以探讨美国将移民新政打造为撬动中美关系的杠杆的理论为起点,在此基础上概述当前美国对华移民政策的波动及转向,进而结合中美大局变迁和美国内移民承载力收缩的现实,阐释美对华移民政策波动的基本动因以及美国未来借移民政策改革扰动双边关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李德成 《中国藏学》2013,(S1):91-95
元代北京藏传佛教佛事活动诸如祈福禳灾之类,种类复杂,名目繁多。根据《元史·释老传》记载,元代北京一年之中藏传佛教佛事活动主要有30余种。但是有些提法不够准确,文章根据目前藏传佛教较为规范的提法加以考释,如"亦思满蓝"、"搠思串卜"、"鲁朝"、"牙蛮答哥"、"斟惹"、"歇白咱剌"、"且八迷屯"、"睹思哥儿"、"收札沙剌"、"阔儿鲁丳卜屯"、"撒思纳屯"、"南占屯"、"卜鲁八"等。除提法不够准确的以外,其余的名称或内容,亦根据目前藏传佛教较为规范的提法加以解释,如"庆赞"、"施食"、"回遮施食"、"酬神施食"、"静坐"、"自受主戒"等佛事活动的有关提法。  相似文献   

14.
中美民族教育比较殷路长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美国是由世界各地区的各民族人口组成的庞大聚合体,主要以人种、区域、语系、肤色等概念来划分民族。据统计,美国人口由140多个不同民族构成。美国的少数民族是指除欧洲后裔以外的其他民族,主要指非洲美国人、土著...  相似文献   

15.
正晚清官员请传教医师看病,在当时是公开的秘密。林则徐就曾请西医治疗过疝气。清人笔记记载,林则徐临终大呼"星斗南"三字而卒。今人考证,"星斗南"正是闽语"新豆栏",传教士在广州的医局所在地。西医的震撼力,由此可见一斑。一段重要的历史细节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对传教事宜只字未提。1844年7月3日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写进了与传教有关的内容。其中写道:"合众国民人在五港口贸易,或久居,或暂住,均准其租赁民房,或租地自行建楼,并设立医馆、礼拜堂及殡葬之处"。"礼拜堂"三字,意味着美国传  相似文献   

16.
正2017年12月2日,由龙谷大学世界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第三届中日藏学研讨会"在日本京都龙谷大学召开。来自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龙谷大学、大谷大学、广岛大学、神户外国语大学、种智院大学、驹泽大学、关西大学等多所院校和研究机构的5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本届会议围绕"西藏的宗教文化与梵文写本研究"的主题进行探讨,并邀请了日本著名藏学家广岛大学名誉教授桂绍隆先生和神户外国语大学武内绍人教授作为评论专家。  相似文献   

17.
<正>改革开放初期,大批中国学子远渡重洋赴美留学,其中不少人因为勤奋刻苦和学术涵养深厚而被美国的大学或科研机构相中,留在美国从事科研、教育工作。这批通古知今、学兼中西的"洋插队"在耳濡目染西学治学方法的同时,激荡出不少新思想和新观念,不仅使西方学术共同体的版图灿然一新,而且从实质上反哺中国相关学科领域的建设,使中国学界的核心问题和精神气质逐渐与西方同行接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学院社会学家张杰教授的研究是其中值得关注的个案。120世纪90年代初起,张杰教授开始涉足自杀学领域。自从古典社会学家涂尔干(Durkheim Emile)的《自  相似文献   

18.
<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联合负责建设和管理的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直属中国社会科学院,旨在占领社会科学评价的研究制高点,掌握学术评价的话语权,引领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走向。评价中心的主要职责是:构建中国社会科学权威评价体系,引领我国学术研究朝  相似文献   

19.
以美国阿肯色大学跨文化交流的经历为背景,以具体文化情景下的不同感受和体验为基础,揭示了在跨文化交流的情景下文化认同的两种表现:既表现为因语言相同或相近、宗教信仰相同、地域相近或相邻而产生的亲近感和归属感;也表现为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吸引或冲突。而在这种跨文化交流的情景下要实现和谐相处,就要做到"我"与"他者"之间文化上的"欣赏"与"分享",即"文化的互为主体性",而这种和谐的实现源于人类本性的相通,即"人类心灵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20.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代表作,被称为一部"犯罪的心理报告"。而小说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自身则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塑造下呈现出三组二元对立。他既是一个哲人似的疯子,又是一个颇具理性的常人;他既身负罪恶,又善良高尚;他既是一个被蛊惑之人,又是一个被救赎之人。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体现人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同时,也是借此来探寻人的心理、人性的奥秘、伦理道德的界限以及改良社会的精神层面的方法论,由此展现出小说《罪与罚》独具一格的艺术价值与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