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哭嫁从文化意义上来讲,不仅仅使女性情感得到宣泄,经验、价值观得到交流,同时,也是对社会的适应。随着社会的变迁,哭嫁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最初的离情表露、夫权反抗到经验的交流以至于到今天的剧场化。哭嫁这一婚俗的演变则承载着当下的过去,更能体现出女性在社会结构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壮族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岭南土著民族的壮族 ,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形成了具有民族个性的文化———女性文化 ,从女神创世到女英雄救世 ,女性在壮族社会中的文化地位一直是那么显赫 ,以至于在日常生活中女性也多挑起家庭大梁 ,支撑着家庭的经济和文化生活。本文从壮族传统文化切入 ,通过文化传统、习俗、传统教育、民间宗教和法律等方面的考察 ,阐述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壮族社会性别的独特个案。  相似文献   

3.
土家族哭嫁习俗孕育了内容丰富的哭嫁歌,独特的教育时间、鲜明的教育特征,公开的教育场域、亲密的教育关系和实用的教育内容构成了土家族哭嫁歌的教育内涵,是土家族传统教育的特殊形式,实现了生存智慧和道德伦理的世代传递,维系了土家族的传统社会,具有突出的研究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观念与制度共谋"是造成女性低下的社会地位与其重要社会作用不相符合的根本性原因。而观念与制度几乎在女性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无孔不入,从家庭领域到生产领域,从具体事务到抽象的文化结构,制度与观念形成制约女性的庞然大网,二者共同把女性人为地安置在一个低下的社会位置上,与女性对于社会的巨大贡献严重失衡。  相似文献   

5.
王万宏 《民族学刊》2015,6(1):80-84,121-123
藏族女性形象大量出现于网络,使得其从现实到网络中发生了巨大的社会角色与地位变迁。她们的角色地位确立过程得益于网络社会的崛起和网络文化的发展,得益于藏族文化的独特性,得益于藏区旅游热和"美女热"。她们通过中青年女性形象所代表的地方文化、明星形象获得了关于对"藏族人"及其文化的认同。这也使得她们从传统社会的家庭角色演变为更为广阔空间的网络社会角色,"藏族人"的形象代表、文化传承的角色、旅游大使的形象都使得她们超越了藏族男性在互联网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6.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在5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及其先民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交融互动,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国数千年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给当今中国和人类世界留下丰厚的遗产和启示。认真总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经验,对于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浅谈土族独特的婚姻习俗及其社会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生活在青海的土族人民保留着一些古老的婚姻习俗 ,这些婚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土族社会状况。本文通过抢婚、招赘、哭嫁等几个方面 ,探讨这些婚俗对土族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哭嫁歌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女性出嫁时渲泄心中真情实感的一种形式,在湘西,土家族姑娘出嫁前一般就唱这种“歌”来迎接这一人生喜典。土家族诗人彭秋潭(清)在竹枝词中写道:“十姊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宁山地近巫山峡,犹似巴娘哭竹枝。”他把古代巴渝民歌竹枝与哭嫁歌作了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当年土家族姑娘出嫁时唱十姊妹歌(土家族哭嫁歌的一种)的情景。土家族姑娘出嫁时哭有这样几种缘由:一、新娘出嫁时离别亲人、朋友,与亲人难分难舍,哭嫁歌中的“哭爹娘”、“哭哥嫂”、“别姊妹”、“哭众亲友”等就是如此。二、按土家习俗,姑娘…  相似文献   

9.
正土家族自称毕兹卡,主要聚居在湘鄂渝黔边相毗邻的武陵山区。土家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由于老司城是土司治所,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所以,土家族民族文化在这片区域得以较好地保存下来。在今天的老司城,我们既可以看到王城遗址、溪州铜柱、土司印信等厚重的物质文化遗产,又能体会到如打溜子、摆手舞、哭嫁歌等鲜活生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司城的土家儿女们用他们质朴的服饰、醇厚  相似文献   

10.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土家族先民巴人曾创造过灿烂辉煌的巴文化,哭嫁歌就是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哭嫁歌以其哭而不悲,唱又如哭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广为流传,绵延至今。  相似文献   

11.
云南白盐井"有盐在先"、"皆以盐故",因盐形成"以卤代耕"的盐业社会。在白盐井盐业社会中,盐经历从自然之物到意义建构,到地方文化符号生成的过程。盐的传说、信仰与仪式,是盐作为地方文化符号深深嵌入到白盐井民众观念意识的表现形态。当地盐业社会传说、仪式与信仰对盐这一地方文化符号生成与演变的过程,也正是盐作为地方文化符号深深嵌入到地方社会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提倡多元文化发展,涉及跨语言交流,需要翻译;涉及跨学科交流,需要文化翻译;涉及跨文化交流,需要跨文化研究。上世纪的很多翻译工作侧重跨语言翻译,但翻译中国故事类型是一项跨学科的工作,而中西学者在各自社会文化环境和学术传统中编制中国故事类型,及其产生的理论与方法的对话和争论,则是一种跨文化研究。艾伯华编撰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与围绕它展开的多国学术讨论,正是这种个案。此个案告诉我们,从翻译到跨文化研究并不是一条直路,而是要信息互通、伦理互守、文化互见、学术互动和方法互补。时下大力提倡跨文化研究,解读这个个案,总结前人的经验,有助于缩短从翻译到跨文化研究的距离,促进多元文化的相互了解与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3.
提倡多元文化发展涉及跨语言交流,需要翻译;涉及跨学科交流,需要文化翻译;涉及跨文化交流,需要跨文化研究。上世纪的很多翻译工作侧重跨语言翻译,但翻译中国故事类型却是一项跨学科的工作,而中西学者在各自社会文化环境和学术传统中编制中国故事类型,及其产生的理论与方法的对话和争论,则是一种跨文化研究,艾伯华编撰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与围绕它展开的多国学术讨论,正是这种个案。此个案告诉我们,从翻译到跨文化研究并不是一条直路,而是要信息互通、伦理互守、文化互见、学术互动和方法互补。时下大力提倡跨文化研究,解读这个个案,总结前人的经验,有助于缩短从翻译到跨文化研究的距离,促进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4.
法国民族行动主义又在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由合作而和解的保皇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运动,到1945年就已经消失。从解放到1960年,本地民族的政治骚动很少出现。但是,1968年5月近期革命以后,六十多个民族行动主义集团又相继成立。1974年春季,法国历史上最初以实现民族集团联邦的欧洲为目标的总统候选人,虽然总共只得到五万八千张选票,也是有意义的。“民族”(Ethnic)是指在大规模的社会文化联系中具有社会意义的文化特征的集团。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众多少数族裔中,非洲裔是人口众多、影响力巨大而最具典型意义的少数族裔之一;简要回溯了美国非洲裔"从奴隶到总统"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概括阐述了非洲裔文化的一些精粹内容,重点介绍与分析了近年来美国对于非洲裔历史文化所采取的多种保护举措,尝试思考美国经验对于我国保护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具有哪些积极的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同志们: 经省政府批准,由省民委召开的这次全省鄂伦春族生产、生活、教育经验交流会,经过参观活动、经验交流和汇报发言,各地全面总结交流了近几年来鄂伦春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很受启发。从大家谈的情况来看,我省鄂伦春族工作得到了各级组织和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重视。我相信,通过这次会议,鄂伦春族在两个文明建设上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展。大家可以回想,召开全省规模的、单一民族的工作会议,在全省民族工作史上也是很少见的。这是省委、省政府对民族工作的重视,也是党风好转的体现,必将进一步密切党  相似文献   

17.
每个国家都存在很多谚语,这些谚语在人们日常语言习惯中常被用到,具有很强的代表意义,其中不乏对于女性的相关谚语,本文选择中韩两国的有关女性的谚语进行研究,采取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女性美、女性地位两个大方面阐述了两者的差异,分析了它们的异同。由此引申出中韩女性文化之间的异同,希望对中韩两国的语言交流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哭嫁”习俗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洋 《民族论坛》2004,(8):43-43
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中,每当新娘出嫁时,都时兴“哭嫁”,其场面浩大隆重,气氛热烈、凄楚。这种哭嫁活动,一般要进行几个小时,有的甚至长达十天半月。并且认为,新娘出嫁“不哭不发,越哭越发”,哭得越热闹越好。  追溯少数民族哭嫁之习俗,早在远古时代就流行了。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中就有关于西南少数民族嫁女时哭嫁的记载:“新人盛席庙坐,女伴亦盛锦夹辅之,迭相歌和,含情凄惋……”。这种独特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演变,直到婚姻自由的今天,仍然鲜活地存在于少数民族生活中,不同的是时代的发展赋予了这种婚嫁习俗以更加丰富的文化…  相似文献   

19.
文通过对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达斡尔族文化发展特点的总结与归纳,详细论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认同与达斡尔族女性自我意识的关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入探索了达斡尔族女性自我意识觉醒所应具备的文化条件.本文从全新的视角思考达斡尔族文化创新的途径,对促进达斡尔族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每个国家都存在很多谚语,这些谚语在人们日常语言习惯中常被用到,具有很强的代表意义,其中不乏对于女性的相关谚语,本文选择中韩两国的有关女性的谚语进行研究,采取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女性美、女性地位两个大方面阐述了两者的差异,分析了它们的异同。由此引申出中韩女性文化之间的异同,希望对中韩两国的语言交流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