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政府在扶贫以及贫困减缓方面的成就令世人瞩目,然而,经济持续的高增长并没有使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发生明显好转。本文以桑植县为例,实证考察表明,加大政府扶贫资金的总投人无论是对于增加桑植县农业总产值和提高农民人均纯收人,还是对于减少桑植县农村贫困人口和降低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例都具有非常明显的绩效;政府扶贫资金的不同投入形式在桑植县所产生的扶贫绩效大小不同。最后,本文提出了应进一步加大政府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实施小额信贷等扶贫资金投入方式创新、优化现行政府扶贫资金投人结构以及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干部扶贫能力培训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新一轮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通过对个案的分析发现,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比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贫困人口收入低,易地移民搬迁任务重,贫困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等问题依然突出.同时还面临着贫困人口指标层层分解与贫困对象识别不精准、脱贫攻坚项目实施资金投入刚性需求与扶贫资金投入供给能力不足、产业扶贫项目脱贫效应的时滞性与年度脱贫目标要求短期性、贫困农村“空心化”与脱贫任务艰巨性等突出矛盾.为此,要抓紧完善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机制,建立以目标需求为导向的项目建设资金投入机制,改革精准脱贫成效的考核办法,切实加强贫困村扶贫治理能力建设,确保少数民族地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相似文献   

3.
扶贫瞄准是精准扶贫的前提.文章基于34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数据,通过构建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对象瞄准缺口指标、扶贫项目贫困人口瞄准精度指标和扶贫资金瞄准时序指标,对西部A省农村扶贫瞄准精准度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A省民族和非民族地区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识别存在一定程度的漏出和渗入;扶贫项目贫困农户瞄准精度逐年降低,贫困人口瞄准精度较低且漏出比例高;扶贫资金投放时序存在错位,但民族地区扶贫资金投放时序优于非民族地区.缺乏有效的扶贫瞄准机制是县级扶贫瞄准效率低下的关键.基于此,文章构建了扶贫主体与贫困对象有效互动的参与式县级扶贫瞄准机制,以期能够厘清扶贫瞄准规律,提高扶贫瞄准精准度.  相似文献   

4.
民族地区的反贫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证了民族地区反贫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指出大力开展扶贫工作,特别是加大对贫困问题极为突出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治贫工作,清除贫困,是我国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少数民族地区在反贫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面临农业基础脆弱,生态环境失衡;人口数量增长快,人力资本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发育程度低;投入不足,资金供求矛盾突出;非正式制度约束严重等制约因素。在反贫困、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上,一方面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进程,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整体经济实力的增长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要瞄准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使贫困人口成为反贫困的直接受益者。因此,必须在实现民族地区整体经济增长的战略目标时,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努力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  相似文献   

5.
广西民族旅游开发与贫困缓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的发展已成为广西民族地区缓解贫困的有效途径,但旅游扶贫功效的发挥必须保障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社区旅游扶贫开发模式、选择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方式、协调旅游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以及提高贫困人口人文素质,方能有利于广西民族地区贫困缓解的旅游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贫困问题出现了一个突出特点,那就是贫困人口越来越集中于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2004年,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是1245.6万人,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47.7%,部分少数民族处于整体贫困状态。因此,消除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任务依然非常艰巨,反贫困应成为当前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长期以来,解决贫困问题基本上是以物为主的外源性扶贫,往往忽视人这一贫困主体。而贫困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归根到底是人或人的社会群体的贫困。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原因——主体视界下的再审视导致少数民族地区贫困…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 ,就业不足是广西山区壮族贫困的基本原因。造成就业不足的因素有自然资源相对贫乏 ,资本投入少 ,经济规模小 ,人口素质低 ,政府反贫困能力有限等。当前应把扩大就业机会作为山区壮族反贫困的重要措施 ,如改革反贫困方式 ,实现政府机制、社会机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 ,发掘当地资源 ,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提高资金利用率 ,实行人口转移战略 ,实施科教扶贫等  相似文献   

8.
我们从内蒙古实际出发,把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作为突破口,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步伐。在大力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的同时,我们通过积极开展对口扶贫、社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和生态扶贫,多渠道增加扶贫资金投入,逐村逐户解决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9.
由于多种原因,湖南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依然非常滞后,贫困人口分布众多,而且贫困程度较深,治理难度较大。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解决该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的贫困问题则需要制订正确的扶贫政策,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强化人力资本投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合理利用资源优势,注重可持续性发展;加强思想文化建设,转换传统落后观念。  相似文献   

10.
民族文摘     
●新时期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在哪里根据目前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分布和特点,国家扶贫的重点将放在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一些特困地区。根据集中连片的原则.在中西部的上述四类地区中.确定一批扶贫任务大的县,作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央予以支持。中央扶贫开发资金主要用于扶贫开发工作的  相似文献   

11.
城步苗族自治县是一个边远贫困山区县,近些年来,不少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技能人自发与贫困户联起手来,结成扶贫对子,带领贫困农民共同脱贫致富。县委。政府及时发现并引导“扶贫对子”向“扶贫联合体”发展,县里制定了一系列山地开发、扶贫攻坚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组成“扶贫联合体”,并会同农业、林业、畜牧。工商等涉农部门对“扶贫联合体”予以大力扶持,使“扶贫联合体”这一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得到迅速发展和逐步完善。现在,该县“农村扶贫联合体”呈现三种类型:以资金投人为主要合作方式的股份制型;以林场、鱼塘、园艺…  相似文献   

12.
贫困是伴随着人类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普遍发生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地区或民族中。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通过扶贫开发,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贫困问题,但没有彻底解决,反贫困面临严峻的挑战。新时期做好西藏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必须继续坚持正确的开发式扶贫方针,建立反贫困的长效机制,加强贫困人口的能力建设,扶持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3.
西藏农村贫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是伴随着人类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普遍发生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地区或民族中.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通过扶贫开发,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贫困问题,但没有彻底解决,反贫困面临严峻的挑战.新时期做好西藏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必须继续坚持正确的开发式扶贫方针,建立反贫困的长效机制,加强贫困人口的能力建设,扶持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成燕  赵云 《民族学刊》2022,13(2):50-59, 138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要决策部署,也是指导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的理论基础。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以产业兴旺为前提,综合考虑产业与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关系,摸清民族地区产业精准扶贫的基本情况。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思想,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定量评价道孚县产业精准扶贫绩效。实证分析发现,道孚县产业精准扶贫绩效综合评价良好,在精准识别、脱贫成效上成果显著,但是在定点帮扶和资金扶贫上仍然有待提高。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角度出发,制定基于扶贫共同体的产业精准扶贫思路,建立由“政府—企业—贫困户”“政府—农村经济组织—贫困户”“企业—农村经济组织—贫困户”组成的三大扶贫共同体,为民族地区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献计施策。  相似文献   

15.
让现有标准下4335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决胜全面小康的艰巨任务。长期以来,我国扶贫工作存在扶贫目标偏离、运动式扶贫、贫困人口有"等、靠、要"依赖性思想等方面的问题,为此,提高扶贫的精准性尤为重要。通过对阿马蒂亚·森可行能力理论的研究可知,可行能力理论与精准扶贫在精准性、主动性和长效性上有高度的相关性,可为我国扶贫事业提供理论向导。本文提出政府应从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医疗卫生和基本公共教育三个维度提升贫困人口的可行能力,进而推动我国精准扶贫事业的发展,确保所有贫困人口如期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  相似文献   

16.
8月23日,常德市委书记卿渐伟深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试点县石门县白云乡调研扶贫开发工作,并听取了石门县委关于扶贫工作汇报。近年来,石门县积极向上争取扶贫项目资金,加大配套投入,整合惠农资金,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扶贫攻坚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由于石门县扶贫工作起步晚、基础差,一些群众仍然处于贫困状态。卿渐伟要求石门的扶贫工作还要继续抓紧抓好抓实。就如何做好下阶段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试点工作,贯彻落实《常德市农村扶贫开发实施纲要(2011-2020年)》,他强调,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干部要联点联村联户,特别是村级组织要富有战斗力,及时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二是要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以农民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加快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步伐;三是要加强宣传,加大工作力度,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进一步改善山区发展环境,让贫困群体看到希望和盼头。  相似文献   

17.
民族地区精准脱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笔者以甘南藏区贫困农村为例,通过访谈和查阅相关文件收集资料,描述了甘南藏区精准扶贫的状况、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讨论了民族地区贫困与发展的关系。指出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一定要结合实际,在政府政策的指引下,注重民族地区的文化特性,坚持尊重贫困群众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民族地区社会内在潜力,动员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参与扶贫,这样才可能真正实现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8.
郑洲 《西藏研究》2007,(4):100-107
文章以西藏自治区扎囊县德吉新村扶贫综合开发为例,以公共产品理论为指导,考察了政府提供的农村公共产品在德吉新村扶贫综合开发建设中的绩效问题。首先,基于政府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角度,分析了政府在德吉新村所提供的一系列农村公共产品对扶贫搬迁群众走出贫困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其次,重点基于德吉新村搬迁群众实际需求的视角,分析了政府所提供的农村公共产品在德吉新村扶贫综合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最后,文章就提高西藏农村扶贫综合开发成效,即提高西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徐锦旺  陈金 《民族论坛》2012,(24):23-26
扶贫工作一直是我国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政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力度。本文通过西北某回族聚居村落的调查,通过乡村对扶贫资金的分配过程,来试图分析现代化背景下,日新月异的今天,乡村这个相对独立的生存空间之中,内部秩序的生成和得以延续的条件,以及乡村权威、村民自治组织、以及利益分配交织下的乡村秩序图景。  相似文献   

20.
刘成高  张文娟  张昭怡 《民族学刊》2019,10(3):77-80, 126-128
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是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四川是一个多民族大省,同时四川省民族地区也是全国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多年来,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导致的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在四川省民族地区越来越突出。本文立足于民族地区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通过研究经济相对落后的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在资金、人才、政策等方面获得的教育资源现状和问题,探索实现民族地区教育均衡性发展的路径和方法,进而对实现教育公平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扶贫攻坚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