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大超 《阴山学刊》2009,22(3):85-88
大国成长是在国际社会中的成长,它包括物质性成长和社会性成长,我国要成为真正的大国。就必须关注社会性成长,尤其要关注国家形象的塑造。文化背景的差异,使中西方在语言使用、政治理念、国家行为模式等方面造成了矛盾和冲突,并影响了西方媒体舆论中的中国形象。我们应当树立在语言上与国际接轨的思想,增强“信息吸引力”,加强与西方国家在各个层面上的文化交流,破除中西方之间的理解鸿沟,以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2.
刘朝  姜桂义 《南方论刊》2010,(4):58-59,57
媒介社会里,由传播媒介所建构的军队形象深刻直接地影响着社会公众对军队的印象。当前,互联网络高度发达,西方国家凭借强大的信息资源优势对我国军队实施“妖魔化”宣传。我国军队形象建设必须适应互联网络迅猛发展和信息传播日益快速、广泛、多元的现实,充分发挥网络在媒介形象塑造中的作用,进而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  相似文献   

3.
国家形象的塑造,是对人们认识和评价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正面预设的塑造.作为国家政治代表的政府理念、行为以及各种机构团体、社会民众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国家的历史、文化、自然和社会环境等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视以文化传播的方式对外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特别是以英文版《中国文学》为媒介对外翻译介绍中国文学精品,传播中国文化,以展示崭新的国家形象.文章着重分析建国十七年《中国文学》(英文版)对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的选取,以及所展示之形象与时代精神,从而展示建国十七年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相似文献   

4.
一、绘画性比较:中国传统绘画如果与西方写实绘画比较起来,就几乎从来没充分地进行过模仿式的写实。中国传统绘画从整体布局到对个性形象的塑造,与西方绘画的与实效果和肉眼所见的物体形象比较,都有很大程度的差别。中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是认识和观念中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极其重要的无形资产,其定位和塑造直接影响对外政策的执行和国家利益的得失。国家形象及其塑造一方面与国家自身综合国力密切相关,又离不开国际传媒和舆论的塑造。我国应该充分利用国际传媒的作用,提高对外宣传水平,在国际社会上树立改革开放、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国内形象,又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大旗,树立我国爱和平、要发展、求合作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6.
国家形象塑造与我国传媒的未来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化传播背景下,作为"他者"角色存在的部分西方强势媒体,肆意行使话语霸权,单向度地塑造着我国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形象,以此形成了国际传播格局中国家形象塑造的"钟摆现象".这种"钟摆现象"使得我国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形象丧失了被理解被尊重的权利,使"我者"形象没有任何安全保障.基于此,我国传媒应将国家形象塑造上升到维护国家形象主权的战略高度来加以重视.要彻底摆脱"钟摆"的控制,掌握属于自己信息版图内的形象主权,我国必须大力推进传媒发展战略的"软环境"建设,提升其国际传播力而努力开创国际传播的新局面,为我国国家形象塑造创造良好的对外传播新格局.  相似文献   

7.
西方商业银行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十分注重银行形象的培育和塑造。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是专业银行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受体制影响,银行形象的塑造受重视程度不够,且很不完善。现在按市场经济和金融改革的要求,国有银行要办成商业银行,就必须打破传统格局,提高认识,尽快塑造一种能促进自身发展、体现商业银行特色的新型企业形象。这既是当前创办规范化商业银行的重要内容,又是提高商业银行生命力和社会信誉的有效手段。一、商业银行企业形象的含义和重要性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一支新生力量,与专业银行相比,在…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5,(6):229-235
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崛起的中国亟待塑造和传播大国国家形象。音乐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有着重要的承载意义。音乐承载着国家的思维与创新的最高水平,承载着国家的开放与融合的特性品质,承载着国家的实力与活力的强弱消长。我们理应破除在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中对音乐承载力的认识误区和实践误区,从国家层面进行宏观的战略设计,着力构筑和重塑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中的音乐承载力。  相似文献   

9.
当代印度在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立足于历史、文化与宗教的根基,发挥多元文化的优势,以强势文化产品与科技创新作为驱动。近年来,印度的国家形象塑造重在改变国际主流社会既定的刻板印象,实时地应对国内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得到世界,尤其是西方大国的普遍认同,这固然有历史和现实的状况造成的西方国家的偏见,然而,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看,中国可以用自己的行为主动塑造国家形象,尤其在危机发生时.中国政府在此次"512"地震危机管理中,表现出的以人为本理念和快速反应,整个社会表现出的同心协力和爱国主义情怀,这些都有利于提升国家的对外形象.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不但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加速了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与接轨的步伐。源于西方并被西方广为推崇的企业形象塑造,作为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很快就传入我国,正日益受到我国企业界和社会科学界的高度重视。企业形象塑造问题,通俗地讲就是企业如何来认识自己,设计自己,从而包装自已,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问题。它的目的有两个方面:对内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对外提高企业的知名度。通过凝聚力和知名度的提高进而促使企业快速健康地发展。我们安徽古井集团公司,近年来,在这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获益匪浅:企业由名酒厂…  相似文献   

12.
国家形象的生成是一种主体性活动,根据不同的主体或同一主体的不同认识角度,国家形象可表现为国内与国际、整体与局部、理想与现实等不同维度。国家形象的跨文化生成过程是主体对客体国家信息的文化选择过程,这个过程要经过文化透镜的折射,因而国家形象表现出一定的"偏离性"。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主体可通过转变思维方式、寻找沟通桥梁、采取适当传播技巧、建立强大对外传播体系等来提高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国家形象的话语塑造:基于社会心理语用学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心理语用学视角,以其三大理论即礼貌原则、面子理论和言语适应理论为基础,探讨语言使用与社会心理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运用及其重要作用。首先介绍国家形象塑造和社会心理语用学的相关概念,然后从上述三种理论入手,具体分析如何使用委婉语和语码转换等语言手段,选择言语内容来塑造和提升国家形象。最后,构拟了一个示意图,以解释语言使用与国家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形象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努力塑造自己良好的社会形象。企业的形象塑造要从设计、完善、改进和更新上作系统的努力 ,把它作为一个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5.
文学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较之新闻媒体、政治经济以及国际关系领域所展现的中国形象,当代文学塑造的中国形象具有较高的价值信任度和可接受度。莫言的作品关注当下题材,在对外传播中建构了批判和反思的中国形象。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及获诺奖后西方媒体的评价,折射出中国文学对外传播中的西方想象中国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们正处在一个注重形象和追求形象的时代。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企业形象、机关形象、基层形象、干部形象、城市形象、商品形象,等等,都是社会关注的话题,说明“‘形象”正从文学大雅之堂走向社会和市场,大有被全民喜闻乐用,造成形象热潮之势。一方面,许多人、许多企业和单位非常注意自己、自己的商品、自己单位的形象,甚至有意识地下大功夫从形象方面进行自我塑造,以便利用良好形象来展示自己的实力、凝聚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社会公众也非常注重从形象方面来判断和感知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每一种商品,乃至每一种…  相似文献   

17.
文化产业是新的文化经济这一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一种公益性的产品和资源,它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具有社会公益性。文化产业的崛起和走向全球性的繁荣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总体认识。在当今,文化产业应当是由国家、各级政府指导、主持、监管和干预下的,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混合经济"的体系和模式,它应切实担负起提高全民的精神文化素质,塑造国家、民族优秀的文化形象,保护、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遗产和传统,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等重大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8.
身份作为一种社会事实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受社会性意义与价值的调整和塑造。本文关注文学作品对农民形象的建构。文学作品的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同时它们又塑造一幅幅建构秩序的图景,这种图景往往是社会分类的图景。农民形象的“抽象化”与“他者化”即为社会分类的结果并反衬着都市社区和精英群体的“先进性”以及国家的现代性诉求。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有很大提升。但近年来也同时出现了一些“中国威胁论”等歪曲中国国家形象的言论。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我们应该迎接挑战,寻找对策,积极塑造国家形象。本文分析了影响我国国家形象的因素,提出了制定出台我国国家形象的国家战略、科学确定我国国家形象的基本定位、建立改善我国国家形象的调处机制、实施推进我国国家形象重点工程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符号象征,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被赋予了高贵与吉祥的美好含义。然而,西方国家对龙的主流翻译是dragon,西方文化中的中国龙形象也因此打下了邪恶的dragon的印记,中国龙被西方人错误地理解成了邪恶的妖物。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下,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传承性,承认世界文化的交融性与多元性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因此,在西方的文化意涵中重新塑造中国龙形象、提升中国国家形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