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这样的一种动宾结构——“动词 +复杂宾语”。在这种动宾结构中 ,动词所带的宾语必须是一个名词性偏正词组 ,也就是说 ,宾语中的定语是必现的。这种“动词 +复杂宾语”现象主要是动词和宾语互相制约的结果 ,这种制约不但体现在语法上 ,而且还体现在语义、语音和语用上 ,其中 ,语义在大多数场合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动宾动词 宾语”结构,是汉语里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它由汉语动词的“原型结构”通过句法成分的“移位”所造成。句法成分的“移位”带来动宾动词语法上的巨大变化,从而使其可以再跟上一个受事宾语。这种结构本身的诸多特点以及深厚的语言文化底蕴和根基,是“动宾动词 宾语”得以普遍使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无宾动词及其构成的句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0.引言在现代汉语中,动词对宾语具有选择性,动词带不带宾语和带什么宾语都有严格的限制,我们可以根据带宾语的情况对动词进行下位分类。《现代汉语》教材说:“汉语的动词有的必须带宾语,如‘姓’、‘成为’、‘懒得’、‘属于’……,有的不能带宾语,如  相似文献   

4.
留学生在现代汉语运用上,常常出现语序安排不当的毛病。消除了“宾、补争动”的矛盾,实质上是化解了汉语结构上线性排列同语义上立体关系之间的矛盾,体现了“动词与宾语”、“动词与补语”、“动词与状语”的贴近原则。通过宾、补调换位置、重复使用动词、受事宾语话题化等方法就可以消除“宾、补争动”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非"宾语前置"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非“宾语前置”把字句。“把”后名性成分不能还原为句法宾语,其语义范畴要由动词来指认,且与不同类别的动词有一致关系。除施动句外,一些状态句也可以转化为非“宾语前置”把字句。是否选择把字句、选择何种把字句,要受句法、语义、语用的综合制约。  相似文献   

6.
所字结构在现代汉语中多有使用,但无论在句法结构还是语用功能上都体现出与古代汉语中的所字结构不一样的特征。“所”在现代汉语中具有指别性、总括性和主观评价的语用功能。“所”后的动词最常见的是心理动词、感官动词、获取义动词、经历义动词以及生成义动词。所字结构作主语和宾语时,句中谓语动词常常是系动词,其作介词宾语时,介词常常是比较义介词和处置义介词。这些特征都是与所字结构的语用功能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7.
双宾结构是古今汉语都有的一种句式。过去的语法著作都认为双宾结构是“动词+双宾语”,即谓语动词后必须带有两个宾语。现代学者专家的有关论著在这一点上有共同的认识,并都将其作为双宾结构的必要条件。目前存在的分岐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双宾动词(又称“交接动词”,“给取动词”。指能带双宾语的动词)范围的广、狭。人们一般都是从词义特征入手来限定双宾动词的范围的。或认为:双宾动词只限于具有“授与”义这  相似文献   

8.
沿用肖奚强等(2009)的分类,把汉语趋向补语的各句式分为14类,在对70多万字中介语语料统计分析基础上,得出了以下结论:泰国、越南和老挝三国学生习得趋向补语的顺序大致相似,“动词+简单趋向补语+处所宾语”“动词+处所宾语+来/去”和“动词+简单趋向补语(引申义)”的习得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通过语言类型对比发现,这些句式是汉语中标记性较强的趋向补语句式,“主+动+简单趋向补语(引申义)+宾语”是典型的无标记的趋向补语句式,标记性强的句式习得常常呈现非线性,无标记句式的习得情况较为稳定,且呈现出过度使用的情况。母语对趋向补语习得的影响表现在其影响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的认知凸显,基于中介语语料库和语言类型对比的研究更能反映出汉语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9.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说:“一般说来,动词如果是‘赐’‘予’‘遗’‘语’‘告’等字,大致总有两个宾语:一个是指物的直接宾语,一个是指人的间接宾语。间接宾语放在动词和直接宾语之间。这种句法古今是相同的。但是上古汉语能带有双宾语的并不限于上述这一类动词,一般的及物动词也可以带有双宾语。”举了动词“闭”“夺”“立”“为”带“双宾语”的九条例句,否定了王引之、马建忠、杨树达等把这类句式中的“之”解作“其”的观点。最近有人重申《古代汉语》的观点,并不  相似文献   

10.
汉语里的“在”字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它既可做动词带宾语,又可做介词带宾语,还可做副词。本文拟从“在”的主要用法,谈谈它在维吾尔语中的不同表达。一、动词“在”在维语中的表达1.1 表示存在,即“名 在”的句式。这种句式是用在回答或说明某一个问题,表示人或事物的存在。“名”是“在”的主语。  相似文献   

11.
崔云忠 《东方论坛》2016,(4):117-125
“我把你(这/那个)NP”结构是口语中常见的句式,其构成成分多样,表义复杂。该结构受到典型“把”字句的影响,并发展出表示“对某人进行处置,并企图使某人受到到某种影响”的意义。而且,该结构为完整的结构式,经历了弱语境>强语境、主观性>交互主观性的语法化过程;在其语法化过程中,“类推”“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语境扩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关于构式"有+V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 VP”在古汉语中早就存在。当前出现在现代汉语中的“有 VP”构式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 VP”结构在当今社会掀起的复兴,是汉语言发展与时俱进的表现。该构式的复兴也有其本身具有的特点和功能的原因。“有 VP”构式中,“有”依然是动词,在其为谓语中心的句子中作谓语,表存在,不是动词“有”的虚化;“VP”的内层语法特性依然是动词,表陈述,但在该构式的使用中,其体现的外层语法特性是指称,包括自指和转指,表行为事件本身或行为的对象与主体。“有 VP”构式是对现代汉语表达方式的一种补充,它具有形式简练、表达丰富、功能鲜明的特点。其中“有”的“存在”义使得其后的VP动态性弱化,从而使得其自身的意义得到强化,可以用来表明动作行为等的曾经产生、存在、完成和持续等,有表示肯定、强调、标示信息焦点的功能。但在一定语境条件下,“有”自身也是信息焦点,表“存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汉语和日语的动词对比来分析它们在句子意义上的特征.日语动词由于有自动词和他动词的存在,它们在体现动词的"有意"和"无意"上分工明确.汉语是独立语,动词语意受大的语言环境的影响较大,所以汉语动词的"有意"和"无意"没有明确的界定.因此,笔者认为汉语句子里面是以动词为中心,外围成分向内影响,最终决定动词的有意或者无意.而日语正好相反,是以动词的有意或者无意为中心,从内向外围成分影响,最终决定整个句子的有意或者无意.也即是说,汉语是大的语言环境意合后决定中心动词的意向性,日语是中心动词的意向性决定整个语言环境意合的意向性.  相似文献   

14.
“得”字的语法化和“得”字补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得”字补语是汉语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种补语,学者们就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其内部构成复杂,至今歧见纷出。“得”字补语在现实中的复杂表现源于它所经历的语法化过程。“得”本为动词,后顺应汉语动补式的发展大趋势加缀在动词的后面,使其表义逐渐弱化,成为动词和补语之间的连接成分,表示可能和表示结果的“得”字补语是其“达成”语义的两个变体。  相似文献   

15.
从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的实际出发,依据语言运转的基本原则"经济原则",认为在现代 汉语普通话中,韵母"ia"中的"a"是前[a],"ua"中的"a"是后[α]。  相似文献   

16.
"放置"义动词从上古发展到近代经历了一个新旧词更替的过程。"置"是上古至中古时期"放置"义的主导词。到了近代汉语时期,"放"在搭配对象、义域上不断扩大,逐渐取代了"置"成为"放置"义的主导词,沿用至今。现代汉语方言的"放置"义动词比通语中要丰富,既有承传词,又有创新词。各方言中使用的"放置"义动词反映了不同的历史层次。  相似文献   

17.
汉语"搞"字是一个万能动词,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作者从"搞名堂"说起,阐述了"搞"字的六种基本含义,并就其不同的翻译方法提出了相应的分类.作者对普遍使用"搞"字的现象也做了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入地分析了台湾岛内政局演变和我们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总体上看,50年来台湾政局发展有利于“和”不利于“独”,但在“和”的道路上将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为解决台湾问题,我们党三代领导人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并先后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八项主张”等战略方针,特别是在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从深刻而又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中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明确地提出了“解放台湾问题要有时间表”的重大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19.
1.归纳汉语北方方言中“郎当”一词之词义,纠正对于该词之误释;2.根据词义起源和词义引申,把该词词义分成两大类:悬挂义和摇摆义及其变体;3.揭示该词的来源:从汉代“锒铛”一词独立出来的动词,并形成了动词词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史记>中以"用眼睛看"义为中心形成的同义类聚的单音动词的描写,比照现代汉语,我们发现,"中心动词的改变""词的语素化""单音动词的减少"是两个时代语言的主要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