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女领导干部、女性专业技术人员延迟退休的《通知》发出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笔者在访谈后了解到,高校女性中一些人心理准备不足、评职早已放弃、升职空间不大、生活已做出安排。建议高校制定弹性的申请办法、出台配套的管理政策、赋予相应的岗位职责,以便更大地发挥高校女性的作用,更好地体现党和政府对她们的关怀。  相似文献   

2.
以厦门市进城务工人员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访问发现,随着城市化的过程,该群体的婚恋家庭认识模式发生诸多改变:择偶时的个体自由度增大、性观念相对开放、婚姻的幸福度不高,特别是同居率的增高对女性造成伤害以及外来人口的流动性对家庭的稳定性形成冲击,因此,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健康的婚恋教育,合理解决其家庭矛盾,增强其幸福指数,对提高城市化管理水平、推进城市化进程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渔的婚恋、女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渔的婚恋、女性观具有矛盾的两面性。他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等封建的女性观念 ,对必须恪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也提出了批评。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 ,加之他本人拥有的特定经历 ,使他仍然尊重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地位 ,没有彻底放弃男权至上的立场  相似文献   

4.
明清弹词中的女性易装现象非常普遍,在女性作者笔下尤其如此。不管这些易装女性才干如何,她们无一不具有奇特的婚恋经历。文章对《弹词叙录》所收弹词进行了定量分析,并认为女作家对弹词叙述特点的把握、婚恋题材契合女性的欣赏趣味及女性生存困境下的人生思考是造成女作家弹词中易装女性另类婚恋图景的三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认知偏差是指人在认知事物过程中出现的带有规律性的误差,它主要表现为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定势效应、投影效应、社会刻板印象等。认知偏差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存在于每个个体身上。我们每一个编辑作为社会的一员,也是社会的一个个体,所以,在编辑工作中,认知偏差也必定存在并影响着我们的工作效果。因此,我们每个编辑对此都要有充分的认识,并在工作中有意识地纠正这种认知偏差,只有这样才能对我们编辑工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苦涩的婚恋——福克纳笔下的女性悲剧再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爱情一向被认为是人类美好的情愫之一,她是作家笔下亘古不变的话题。在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笔下,爱情不但没有给女性带来快乐和幸福,反而成为她们人生悲剧的重要一幕;婚姻没有给女性带来新生和归宿,反而使她们走进了新的磨难。苦涩的婚恋使福克纳创作的女性形象更具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7.
萧红是一位极富才华的现代女作家,她在作品中观照最多的就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农村劳动妇女,萧红以“越轨的笔致”大胆真实地描绘了这些女性在婚恋中怵目惊心的悲剧性生存状态,彻底消解了爱情的甜蜜,颠覆了情爱的愉悦,甚至否定了女性生命创造的内心喜悦及生育创造行为本身的伟大、神圣,这种极其另类的书写与萧红自身的情感经历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编辑的认知偏差与矫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社会和自身的各种因素影响,编辑在职业认同、审稿和编稿等方面常常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这些偏差既影响了编辑工作的有效运转,也影响了编辑工作者自身的发展与提高。矫正这些偏差,编辑工作者需要树立敬业爱业精神、创新精神,确立编辑学者化意识及客观、公正、平等、质量第一意识等。  相似文献   

9.
在《大地》三部曲中,赛珍珠对中国妇女的婚恋生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她描述了封建社会末期、军阀混战时期以及现代中国初建时期女性的不同婚恋模式,包括传统型、传统与现代并存型以及现代自主型,并由此揭示了中国女性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与命运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老舍和曹禺独具特色的婚恋择偶标准既是他们女性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他们和女性真切交往的现实反映。理性使老舍没有在那场刻骨铭心、美好曼妙的初恋失败后走向沉沦,反而坚定务实地寻找适合于自己的人生伴侣并组建起幸福温暖的婚姻家庭。激情使曹禺大胆走出不满意的婚姻,勇敢寻找自己的真爱和归宿,三次婚姻并不代表曹禺朝三暮四、喜新厌旧,恰是他作为现代文明人,认真思考严肃对待男女两性婚恋的明证。老舍、曹禺无论是从理论抑或实践都给我们现代人在婚恋择偶方面做出了示范,从这一点来说,他们对现代中国的贡献也许不简单地限于文学范畴。  相似文献   

11.
元代平民妇女婚姻生活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元代 ,北方游牧民族论财购妻和收继婚俗使汉族平民妇女成了婚姻双方家庭的经济筹码。下层文化对游牧文化的兼容 ,为男性社会奴虐妇女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封建传统女性观、婚姻观的长期积淀强化了妇女自身的依附意识 ,使女性自觉不自觉地兼充着可悲的受害施暴双重角色 ;它更加重了平民妇女的灾难。她们对苦难命运的抗争却是最低级、生理的、非理性的。而这种男尊女卑旧意识现象至今仍存在。因此 ,本文对我们重新认识元代社会、从新视角认真审察妇女问题都有着重要的启迪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英国女作家奥斯丁一生短暂,只完成了六部小说,这六部小说都以女性婚姻为主题,题材虽然狭小,却反映出奥斯丁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本文从四个方面来阐释了奥斯丁笔下的女性婚姻:以结婚为目标的婚姻,以财产为目的的婚姻,虚伪的金钱婚姻,理想中的婚姻等。奥斯丁的伟大正在于她用小小的婚姻反映了宏大的世界,因为她描写的婚姻不仅折射了当时社会的金钱本质,还寄托着她对女性不平等地位的思索。  相似文献   

13.
汉代妇女对待婚姻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它们表现在:富女嫁贫男;大多数妇女比较尚贤,且坚持婚姻自主;面对不幸的婚姻,汉代妇女能选择改嫁或再嫁,继续积极地生活;对于比较清贫的婚姻生活,始终对爱情忠贞,与夫相随,同甘共苦。汉代妇女这种积极的婚姻态度源于汉代妇女的地位比较高,与后世相比,她们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福斯特在他的五部长篇小说中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经历,阐述了五种不同的爱情模式以及一种不变的友情模式——同性间的友情,进而指出爱情的短暂,友情的恒久。福斯特在作品中表达的对爱情和婚姻的思考和看法,对当今社会人们的爱情观、友情观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欣的小说《为爱结婚》,描写主人公在爱情与亲情的艰难选择中,心灵的苦痛与价值追求的困惑,使她最终从高尚走向卑微,从清纯走向世俗。这种痛苦的精神裂变深刻地揭示了在现代困境中人性是如何一步步被异化而溃退向末途绝路的,以此来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价值关怀和对如何维护人性完善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6.
从劳伦斯的《恋爱中的妇女》塑造的男女两性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作者在作品中想要通过伯基与厄秀拉创造出一种平衡、超然的和谐婚姻关系,并试图在和谐的婚姻关系之后找到在资本主义社会建立人与人之间美好关系的出路。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东南地区地形地貌复杂,文化多样性显著,不同的社会制度产生出形态各异的婚姻相态与支付方式,同时使身处其中的妇女因此具有了差异明显的社会地位与家庭地位。文章通过对这一地区四个世居民族的历史比较,分析了妇女群体在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中的能动反应,同时揭示了婚姻与支付实践中的深层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18.
婚姻法实现男女平等权非常有限,主要体现在法律制度的完善,其具体实现受到社会认同、风俗习惯、多年形成的文化传统的制约。解决法治信仰、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经济建设与婚姻法的一致性问题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过程。  相似文献   

19.
劳伦斯的每一部小说都以某一种关于存在的理论、某种抽象的哲理为依据或骨架.本文就其小说<虬>和<恋爱中的妇女>所蕴涵的哲理意蕴展开分析.两部小说共同构建了现代人寻找的过程,即寻找乐园--寻找彩虹--寻找再生.但这是一个无望的过程.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循环前进而又无望的过程构成了劳伦斯小说对现代人何去何从的答案.  相似文献   

20.
通过考察江西安义县农村"闪婚"现象,发现"闪婚"是家庭经济模式制约下的一种选择,而传统习俗、家庭权力规约也构成了"闪婚"的推动力量,并非一定是现代价值理念的渗透和传统文化的衰弱所促成。特定的家庭经济模式隐含着对"闪婚"的一种功能性需求,有着微妙的"互嵌"关系,而"闪婚"之后夫妻双方一体的经营方式又进一步型塑、强化了家庭关系和家庭责任,因而"闪婚"未必导致"闪离"。所以,从传统到现代的"闪婚"模式,并非是一种线性的单向度变迁,而是相互嵌入、相互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