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延安精神与中国的世纪转型和现代化延安精神产生于20世纪30、40年代,至今已经历了多半个世纪,然而,站在世纪之交的门坎前,回思历史并展望未来,我们却不能不深切地感到,延安精神不仅牵系着中华民族的过去,更牵系着中华民族未来的精神建构。一、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20世纪现代中国的精神支柱和时代精神。中华民族绵延5000年历史生生不息,不仅创造了无以伦比的灿烂文化,也造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追求理想、不畏困难、英勇牺牲的伟大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周易·乾卦》中这段话…  相似文献   

2.
小平同志在(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他在指出:“从延安到新中国,除了靠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外,不是靠这些宝贵的革命精神吸引了全国人民和国外友好人士吗?”之后t还着重指出:“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大化,同样要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大大发扬这些精神。如果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这些精神,就决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不但如此,我们还要大声…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清洗”所有主观嫌疑,“净化”历史唯物主义,构造种种客观“铁律”,制造种种人的“空场”,历来是一切简单化、教条化的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相反,二十年来我国历史唯物主义(或称社会哲学)研究的总的倾向是突出了实践、人(主体性)、价值三个方面的因素。这主要表现在近来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的争论之中。虽然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分歧和对立,但除极少数人提出了“为经济决定论正名”的旗号,极个别人甚至指责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是“投向马克思主义的三块石头”外,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倾向是与简单…  相似文献   

4.
文章提出了全球化对社会现代化研究的三大挑战,同时强调:社会现代化是以"现代性"为标志,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文明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经济现代化为基础、包含政治现代化、生态现代化的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具有不同的目标、特征与道路,我们主张要重点研究中国特色的社会现代化,或者说当代社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问题.  相似文献   

5.
社会支撑力与中国的现代化吴忠民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不仅需要自然资源、经济基础的支撑,同样也需要社会动能方面的支撑。而后一点,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社会支撑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会支撑力泛指除自然资源、经济基础以外的一切社会性的包括文化教育、道...  相似文献   

6.
7.
市民社会与中国的现代化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本文首先考察了中国的现代化的特征与不足 :从发生类型看 ,中国的现代化是“刺激———反应”的产物 ;从发育状况看 ,中国现代化的特征表现为“后发性”和社会分化严重不足 ;从目标取向看 ,中国的现代化还表现出“赶超型”的特点 ;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权主体经常变换 ,发展模式转化更为频仍。通过对市民社会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考察 ,我们认为市民社会是中国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意。但是二者又有细微区别 :(1 )市民社会在中国属于“后现代”的内容 ,它的发育晚于现代化的启动 ;(2 )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并不必然意味着中国市民社会的形成 ,市民社会在中国的发育和推进要比现代化经历更长的时期。因此在发展时序上 ,中国的现代化要优先于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化与公民社会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民社会是确证了社会主体“公民身份”的社会,公民的独立主体性地位得到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确认与尊重,公平正义的公共理性法则规定了公民社会的人伦关系格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市场化的生存方式为中国公民社会的发育准备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制度供给,全球化、网络化境遇把中国公民社会发育与生长置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中,创设跨越疆域阻隔的比照与互动机制,而现代化推动的精神价值生态的变迁与公民伦理诉求,则为中国公民社会的催生提供了充分的精神文化养料。公民社会的现代性价值蕴涵,使之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应然的价值目标被确立起来,从而实现了公民社会发展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耦合,实现了公民社会发展的实然性与应然性统一。  相似文献   

9.
二战以来,以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群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汇成了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促进了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现代工业体系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科技与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新格局,它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影响。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因素,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动力,并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地位和作用也日益突出。新技术革命作为生产力发展中的一次飞跃,它给社会带来了空前巨大的新生产力,从而引起整个社会面貌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0.
传统社会崩解与中国现代化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 4 0年以来 ,中国开始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的现代化历程 ,由于传统社会内部机制的限制与现代化外部条件的险恶 ,中国传统社会非但未能完成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最终却在近代化过程中崩溃 ,中国现代化面对不断变化的形势不得不做出新的道路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为现代社会的整合与重建提供了主体性文化结构和价值原则 ,中国共产党最终成为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将中国强行推入世界现代化潮流中,中国历史因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现代化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成为中国人民进取奋斗的根本目标。近代中国社会与现代化发展具有自身的特征中国现代化发展建立在中国近代落后的国情基础上;民族主义日益成为现代化和时代的主题;中国革命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模式;中国现代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总原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和现代化步入一个全面的、整体性发展时期,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市场化、政治法治化、社会型态工业化和城镇化、意识形态理性化。而在社会现代化实践中,又坚持协调、持续、人本的发展观念。因而使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政治正面临着利益、文明、意识形态、结构等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延安精神?理论界表述不一。郭必选在《延安大学学报》一九九○年第四期撰文指出,延安精神的主体结构由三大支柱组成:第一,实事求是的科学意识和实际精神。我们之所以认为“实事求是”属于延安精神,是因为这一思想路线和优良传统是在延安时期真正形成起来的,特别是经过延安整风运动,实事求是的精神才广泛深入人心,并在党的历史上明确占有指导地位。第二,为人民服务的民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决定了我们的现代化国家建设必须正视庞大老龄人口来袭、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老龄社会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走好中国特色积极应对老龄化的道路,建立起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中国特色的老龄社会文明,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追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深化推进积极老龄化的中国方略,不仅体现在多层次、全覆盖的养老服务体系打造上,还应从社会与文化建设高度,大力弘扬保障老年人生活权益、体现老年人价值的全龄友好、全员幸福的社会风尚,在“共同富裕”的轨道上推动养老服务、老龄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建构让全体老年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老龄文明”,为现代化国家中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赋予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王建 《人文杂志》2001,(5):144-148
始于20世纪初,结束于1925年前后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我国引进马克思主义,创立中国共产党,给中国革命的方向以根本转变的重大历史事件,是无产阶级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运动和革命运动,是我国现代教育改革开放的创举.它比较正确地认识到了劳动的伟大意义以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意义,开拓了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相结合的途径,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培养了众多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人才.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不仅在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中国教育史,中国现代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意义和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社会科学界,现代化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引起世界范围的重视,许多学者着手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但尚未形成明确的学说体系。“中国现代化”作为现代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方向,尤其需要对现代化和中国现代化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探讨。目前,在这个领域占主导地位的,还是西方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与社会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之一。但现代化的过程远不是完全和谐的,一帆风顺的。现代化的过程不仅往往伴随着紧张、矛盾和冲突,而且会形成种种社会问题。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当今的现代社会中,社会问题的种类与数量远远超出现代化之前的传统社会。一些国家现代化的过程表明,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能不能形成相应的处理和解决这  相似文献   

17.
近半个世纪以来,社会现代化作为一项世界性的现实运动,已越来越成为世人所关注的一个全球性的热点。但不管哪方面的现代化,只有与人的发展内在地结合在一起,使其与人的本性及发展一致时,才具有真实的意义,才能使其实现成为可能。社会现代化应以人为本,这是几十年来理论和实践探索所得到的一个真理性的认识。确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发展观,对于我国现实的现代化过程和社会发展研究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一、人的一般本质人的一般本质是指所有个人都具有的共同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无…  相似文献   

18.
一、人才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关键社会现代化是科技、教育、经济、管理与生活方式等综合发展的历史过程。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实现社会现代化,除了需要有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以外,还有赖于资源、资金、科技与人才等方面的条件,其中最关键的条件是人才。人才既是社会现代化蓝图的设计者,也是社会现代化大厦的实际建设者。科学技术以及组织管理、生活方式等的现代化,都要由人去实现。只要有了人才,即使资源、资金或其他方面的条件差一些,也可以去创造,日本就是一个明显的实例。相反,有些资源丰富、资金雄厚的国家,因为教育落启、人才…  相似文献   

19.
<正> “现代化”作为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概念,它所表示的不是一种时序,而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主要是通过社会实际运行过程反映出来的。现代社会之所以具有现代性,就在于它的实际运行方式远远不同于以往社会。离开现代社会运行方式,很难谈及现代性。当一个社会还是在传统社会的轨道上运行着,那这个社会的现代化是无望的。因此,注意研究社会运行,这是深入探讨社会现代化的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 对于社会发展问题,过去素来偏重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以及社会经济本质的研究,而对其实际运行则很少分析。这样的研究固然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但随着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仅仅局限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就很不够了,实践要求我们重点转向社会运行问题的研究。因为现在研究社会发展问题,不是为了进行社会革命,夺取政权,而是如何加速实现社会现代化。这样,现代社会发展研究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揭示社会的本质和它的制度区别,而应着重研究社会生活的具体组织与调节过程,研究各种因素发生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化与社会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端于西欧,而后波及全球的现代化运动,使全球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全球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而且还表现在人类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也日益从传统走向现代.但是伴随着现代化运动,人类又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如人口猛增、粮食短缺、贫富悬殊、环境污染、土地沙化、资源锐减、拜金主义、精神空虚、地区冲突,以及犯罪率上升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着发达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的持续发展.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首脑环发大会,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抛弃了传统的以大量能源和资源消耗,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发展,选择了人口、环境、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