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清代才媛沈善宝之所以有出色的文学才干及成就,与其在家庭中所经历的性别角色磨练密切相关."为人女"角色的脱序演变,使沈善宝因祸得福,能够有机会走出自己独立自信的人生;与武凌云的婚姻,使她的独立自主性得到更为充分的发展;对儿女们倾注了发自内心的慈母之爱,儿女们亦对她怀着衷心的崇敬之情.由此,可透现出女性角色在家庭中"非二元对立"的关系,并且也就能够更切实深入地了解清代才媛的家庭性别角色在现实生活所起到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2.
该文借助产生于结构主义转向后结构主义过程并广泛流行于当前西方文化研究中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或称文本互涉(intertext)理论,对清道咸才媛沈善宝在其《名媛诗话》中反映自身及其家系女性成员与文学的现象进行探讨。文章认为,具有诗话编撰者与诗人双重身份的沈善宝,在《名媛诗话》中不仅循例大量征引他人的前文本(pre-text)——包括本事、作品与批评,而且还体现了相当明显的自我指涉(auto-ref-erentiality)现象——即不时自我表述(包括其本人及其家庭/家族),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将该诗话当作再现其自身(及其家系女性成员)历史与文学创作的文本空间。不过,沈善宝的处理方式并没有呈现为传统意义上的自传体叙述,而是在随机动态的过程中,将其自我指涉置于与其相关的诸多关系(文本/前文本)之中,由此构成一种涵蕴其间的互文性,或称之为"内文本"(intratextuality)建构。其最终效果,不仅使这种"内文本"建构成为该诗话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还在貌似(自我指涉的)零碎拼合中浮现出沈善宝自身(历史与文学)的轮廓与影像。这样一种文本策略的运用及其价值取向,无疑是强化了女性自身(尤其是作为时代才媛领袖之一的沈善宝)在重构女性文学史过程中的责任感及参与感。  相似文献   

3.
王禹偁是北宋初年最重要的文学家,晁迥也是北宋初年重要的士大夫.两人因桑梓之谊而弱冠相交,在此后的宦游中又互相慰勉,互赠诗文以寄情.两人以各自相同或不同的方式对北宋早期文坛产生了巨大影响.王禹偁与晁迥的文学交游和影响,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见出:一、为宦以前的师从之谊;二、仕宦之后的相互慰勉;三、两人在宋初文坛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阳湖张氏闺秀是常州文化繁盛的结晶,张■英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她的生平与子女情况、在京城与闺秀潘素心和沈善宝的交游情况一一得到再现。并且她的诗词中唱和酬赠、感离伤病、关怀时事等主题的作品颇具特色。将张■英生平与创作置于清嘉道时期,其在闺秀创作家族化、地域化及其操持名媛诗歌选政等领域的典范意义便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5.
晚清名士王闿运曾先后四次至京城,其中两次在其日记中有明确记载,其他两次通过诗文集、年谱和他人日记可以考知。通过对王闿运四次京师之行、交游及宴集的考证和梳理,可以发现,每次北上的背景、缘由,在京师逗留期间的交游宴集对象及著述内容,都对王闿运的文学活动有一定作用和影响,这从一个侧面凸显"京城"对晚清士人的向心力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6.
刘熙载是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学者、文艺理论家和书法家,平生不喜为宦、不喜交游,惟以著书教学为己任。就是这样一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书法史上极有影响的人物,迄今惜无年谱问世。本文多方钩稽文献,作此年谱,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7.
刘熙载年谱(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熙载是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学者、文艺理论家和书法家,平生不喜为宦、不喜交游,惟以著书教学为己任。就是这样一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书法史上极有影响的人物,迄今惜无年谱问世。本文多方钩稽文献,作此年谱,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8.
苏轼一生南羁北宦、颠沛流离,其中南贬儋州乃宦迹的最后一站。他于绍圣四年(1097)四月十九日离开惠州,同年七月二日到达儋州;元符三年(1100)六月上旬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一月四日到达大庾岭,结束了岭南贬谪生活,回到内地。其间所经行的路线、交游的人物及创作的诗文,班班可考,无不彰显了诗人坎坷的心路历程与丰富的情感内涵。我们通过察考苏轼南贬儋州经行路线,兼及其交游人物与所作诗文,对深化晚年苏轼研究,探讨宋代交通与文学关系研究均不无禆益。  相似文献   

9.
刘熙载是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学者、文艺理论家和书法家,平生不喜为宦、不喜交游,惟以著书教学为己任。就是这样一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书法史上极有影响的人物,迄今惜无年谱问世。本文多方钩稽文献,作此年谱,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0.
刘熙载是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学者、文艺理论家和书法家,平生不喜为宦、不喜交游,惟以著书教学为己任。就是这样一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书法史上极有影响的人物,迄今惜无年谱问世。本文多方钩稽文献,作此年谱,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1.
晚清女诗人刁素云的诗歌创作,存在较为明显地遵循"妇德"与"母德"意识的现象,在描写自身生活和日常情境的文字中,表现出作者对传统道德的接受及所受之影响。这一特点在她的诗集《红薇阁诗草》中有着具体而深刻的体现。题材内容方面,刁素云的诗作主要围绕平常的家庭生活展开笔触,思夫与教子主题占据一定的比重;同时,其作品呈现出温柔敦厚、含蓄的艺术风格。与柳如是、吴藻等女性作家所着力表现的个性独立和精神自由不尽相同的是,刁素云及其《红薇阁诗草》具有浓重的德性色彩,展示出明清女性文学发展真实而丰富的格局。  相似文献   

12.
明末至整个清代,女子结社的风气非常盛行,这是此时女性文学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纵观清代女子诗社的发展历程,道光年间在京城出现的秋红吟社是后期诗社的代表之一。它存在的时间较长,成员前后有顾太清、沈善宝等十几位诗人。这些女诗人不但来自北京、杭州等地,且民族不同,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此前女子结社时的组织原则,展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金建锋 《南都学坛》2008,28(3):41-44
《世说新语》以记录魏晋名士风流为主,但还选录了大量的女性。通过这些女性,我们可以了解到魏晋时期女性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名士妇是名士的配偶,是其中的特殊群体,受名士风流影响,名士妇亦风流。名士妇有三个特点:出身士族、受教育机会多、受名士生活影响。名士妇大致有五种类型:识见型、谏夫型、讥夫反击夫型、追求幸福型、恶妇型。《世说新语》选录大量名士妇的原因是编撰者有儒家倾向、妇德下降、尚奇之风、显衬名士风流等。  相似文献   

14.
李煜、李清照是我国古代婉约派词人中的大家。李煜词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真”,他的词一任真情的流露,较少有理性的节制:他前期主要写宫廷享乐生活的感悟;后期主要写亡国之痛,血泪之情。李清照是宋王朝南渡前后最杰出的女词人。她的前期主要写略带苦涩和忧虑的望夫词和对大自然、禽鸟花草的热爱的抒情词;后期主要写的是亡国亡夫的血泪词,这既是词人情感历程的写照,又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相似文献   

15.
在元杂剧中,母亲的内涵不仅在与子辈的关系中得以展现,更重要的是她还必须首先在与父亲的关系中加以确定.对于年老的母亲来说,无论夫亡去时自己年龄多大,都必须坚守贞节,不得再嫁,这是元杂剧中母亲的内涵必须在与父亲的关系中加以确定的一个重要表现.因夫亡而取得家长地位的母亲,除了在肉体和思想上都必须忠于亡夫,维护死者的利益外,还必须代其夫履行家长对整个男权文化的义务--齐家,以便实现儒家"男有分,女有归"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6.
清代女性词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女性意识是女性文学区别于男性文学创作的根本标志.清词号为中兴,它不仅由于拥有众多的男性词家以及不同词派的出现而形繁盛,也因为有众多女性的参与,出现了像徐灿、吴藻、顾春、沈善宝、秋瑾那样的杰出女词人,为词坛做出了无愧的终结.这一时期是女性意识的觉醒时期,女性要求摆脱几千年来遭受父权统治的命运,要求精神上的完全独立和人性的完整.  相似文献   

17.
《到灯塔去》是伍尔芙最杰出的文学作品之一。它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份女性主义宣言,充分展示了伍尔芙对女性观的具体诠释。作品通过对主人公拉姆齐夫人的分析向读者阐述了:女性的价值和地位何在?女性怎样获得真正的独立?男女两性的关系为何如此不平等以及如何达到最终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朱淑贞事略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淑贞是与李清照同时的女诗词家。传世作品多 ,技巧高妙 ,但在文学史上无显著地位。关于她的诸多误解中 ,婚姻悲剧迷雾重重。她的丈夫不是市井小民 ,而是无才无德之官吏。她不满家庭生活却没有桑濮之行。写男女幽会的《生查子》不是她的作品。“所适非偶”“匹偶非伦”“弗遂其志”“忧愁怨恨”不一定导致失志失节。她的作品“百不一存”是她个人损失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的损失  相似文献   

19.
论李清照后期词的主体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室南渡以后,国破家败夫亡的厄运接连降落到女词人李清照的身上,使她晚年的生活最是孤寂索寞.女词人在述说流落飘零之愁和兵荒马乱之苦的时候,念念不忘北方的故乡热土,时时追忆往昔的欢快生活,常常嗟伤哀叹羁旅生涯的漂泊无依,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透露出几分苦涩与凝重,体现出良多沉郁和感伤.李清照的后期词同前期词相比,无论是思想内容的深度还是艺术概括的力度都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在格调上也由前期的明快妍丽变为后期的沉郁凄怆.  相似文献   

20.
《鸿雪楼词》创作于沈善宝三十岁之前,是其前期生活和文学活动的集中体现。《鸿雪楼词》蕴含了以“愁”为核心的四重情感体验:一、经营家计的愁苦:既要售卖书画维持家计、积攒资金归葬亲人,又要劳心兄弟反目的家庭人事,再加上病魔的折磨,以上生活种种构成了《鸿雪楼词》的愁苦体验。二、亲友苦别的离愁:亲友的生离和与妹妹、母亲、业师、弟弟的死别,成了《鸿雪楼词》的离愁体验。三、壮志未酬的愁怨:父仇未报及满怀壮志无法施展的苦闷和憾恨构成了《鸿雪楼词》的愁恨体验。四、异乡飘零的乡愁:三次离乡的经历成就了《鸿雪楼词》的乡愁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