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10月下旬,在中国举行了一项面向世界的中学生数学奖颁奖活动,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关注。这不仅由于奖项的评委是来自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世界名校的世界一流数学家,更重要的是,这个奖项的组织者是国际著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而且这个奖项直接以“丘成桐”冠名,其全称是“丘成桐中学数学奖”。  相似文献   

2.
美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为中国数学事业奔波忙碌着,2007年12月底,他的身影再次出现在浙江大学,主持在此间召开的第四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作为大会主席,丘成桐对每一场重要的学术报告都亲临出席细听,在会场上,他常被一群群年轻学生包围着,要求签名合影,每次,他都笑眯眯地接受了。  相似文献   

3.
1979年,当时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任职的数学家丘成桐访问中国,并提请当时的政府官员允许他去探望一下他的出生地汕头--坐落在广东省的一个山区城镇.  相似文献   

4.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经济系主任白重恩教授上世纪80年代初留学美国,并在那里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十几年后,有感于中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他终于踏上回归之路——选择了清华经管学院。他的夫人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也放弃了国外工作机会,回到国内。一1979年白重恩上大学时,正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在这种背景下,他选择了中国科技大学学习数学。大学毕业后,白重恩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读了2年研究生。这期间,数学所推荐他参加陈省身留学计划,美国著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给他写来了推荐信。他准备到美国师从丘成桐研习数学,但后…  相似文献   

5.
国际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日前表示.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息息相关.不可分开而论.他认为,即使一流的教授.如果没有一流的学生.一般来说其研究成果亦会逐渐落伍。这就是世界上的名校都积极争取一流好学生的重要原因。中国应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加大国内优秀年轻人才的培养力度。  相似文献   

6.
候选理由:——为培养中国的一代年轻人,为使中国成为数学强国,丘成桐在两岸三地创建了4个数学中心;不遗余力四处奔波,募集经费,而自己在三个中心任职,不收分文报酬,连来往的飞机票等差旅费都是自掏腰包。  相似文献   

7.
丘成桐、伏格乐、水岛裕和马塔切纳4位外国专家获得2003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国务委员陈至立3月24日代表中国政府向他们颁发了获奖证书。4位获奖人对促进我国科技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来自美国的丘成桐博士是国际著名数学家,通过来华访问、讲学、建立数学研究所和捐款等形式,支持和促进我国的数学研究,为我国培育了大量高级数学人才。德国农业经济学博士伏格乐在任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农村发展部主任期间,十分关心我国农业的发展,把世行的新理念、新技术引入援华项目。日本医药学家水岛裕多年来关心支持我国医学科学的发…  相似文献   

8.
在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方面,中国这些年已经取得很不错的进展,但仍面临各种挑战。引进世界一流人才,我们目前需要克服哪些障碍呢?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8月13日就此接受了我们的专访,在六个方面提出了他的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澳大利亚专家马克林(Colin Patrick Mackerras)是2014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他是西方当代中国研究领域的国际权威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澳中关系、当代中国政治、西方的中国形象、中国戏剧、中国少数民族,他撰写的《西方的中国形象》是中国形象研究的权威著作。马克林自1964年起长期担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名誉教授,开设《澳中关系》等课程。他专注于当代中国研究,在1966年回国后建立了澳洲大学第一个中国研究中心。他精力充沛、工作热情高,今年75岁高龄仍然教授三门专业课程。  相似文献   

10.
《国际人才交流》2010,(3):54-54
著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教授不久前接到通知,他已获得有数学家终身成就奖之称的“沃尔夫数学奖”。1978年开始颁发的沃尔夫奖每年评选一次,分别奖励在农业、化学、数学、医药、物理以及艺术领域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人士。其中沃尔夫数学奖影响很大。2010年沃尔夫奖颁奖典礼定于5A13日在耶路撒冷举行,届时丘成桐将与美国数学家丹尼斯·沙利文分享这笔10万美元的奖金。  相似文献   

11.
2016年9月,超级粒子对撞机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全民论战. 9月4日,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在《知识分子》上发文,反对中国今天开始建造超级粒子对撞机.不久,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国际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和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发文回应,旗帜鲜明地力挺超级对撞机.一时间,上至国际顶尖物理学家,下至普通网友,纷纷就中国今天是否应该建造超级对撞机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12.
马克·哈拉特是一位医学科学上的大家。他将自己对帕金森病神经影像学的最新研究带入北京宣武医院,使中国在短时间内对帕金森病影像学研究,从几乎一片空白快速发展到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3.
正他对中国自容国团以来的乒乓球员如数家珍,他的身影常常出现在国际乒乓球赛场上——他采访过1996年至今的全部乒乓球全国锦标赛,1989年至今的全部乒乓球世界锦标赛,1998年至今的连续四届亚运会。他和中国乒乓球运动员之间建立了很深的友谊,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在国际大赛领完奖之后,经常会把手中的鲜花献给他,这甚至成为了一个传统。他就是吉纳罗·博扎(Gennaro Bozza),一位与中国有着超过20年缘分的《米兰体育报》资深记者。  相似文献   

14.
1985年,彭培根发起并与多名中外著名专家共同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建筑师事务所——大地建筑事务所(国际)。20年来,彭培根的大地建筑事务所(国际)在中国共设计过2000多个建筑或规划工程项目,其中有20多个重大工程。北至沈阳的中国银行大厦,北京的中旅大厦、德航燕莎中心及政法大学;南至深圳鲸山别墅、华侨城;东至上海华侨大厦和厦门的总体规划。与此同时,大地建筑事务所还捐献了209万元人民币,通过各种方式为中国农村培训了无数“赤脚建筑师”。彭培根回国22年,在清华当了22年老师。他是清华建筑学院唯一用英语开课的教师,也是清华大学第一个(15年前开始)在每学期末要学生给老师在六大项(每项A、B、C、D四个等级)不记名打分数的教师。在1992年,他曾作为在华工作的优秀外国专家之一,荣获该年度国家“友谊奖”。  相似文献   

15.
《国际人才交流》2005,(11):23-23
2004年度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揭晓,为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和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科技交流与合作做出积极贡献的三位外国专家肯·金特、张汝京、荣久庵宪司获得中国政府授予的这一殊荣。肯·金特是国际著名的核聚变专家,一直致力于中美在核聚变领域的合作。在他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中国科技人员与世界著名的等离子体理论与聚变实验研究机构(美国FRC)合作,提高了中国核聚变装置的技术参数,快速提升中国磁约束核聚变理论及实验研究的水平,缩小了中国聚变研究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并为中国培养了大批聚变领域的骨干人才。张汝京2000年筹资14.8…  相似文献   

16.
在合肥工作和生活近1年的时候,德国人汤卫思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他要留下来,留在合肥继续他的研究生涯。尽管他在德国的同事曾建议他不要来中国,认为这对他的科学事业没有帮助,但真正来到合肥,亲身体会过这里“开放的、动态的研究环境”,结识了淳朴友善的研究伙伴之后,汤卫思为自己的决定而欣慰不已。他在合肥学院应用优化研究所任职数年,由此真正地认识了中国,爱上了中国。  相似文献   

17.
对于中国集成电路(芯片)产业来讲,2001年9月25日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日子.这一天,中国集成电路的制造技术一下子跃升了3个台阶,达到0.25微米以下的国际主流水准.而在此之前,中国连0.8微米的技术进口都会受到限制.创造出这个奇迹的正是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总裁、美籍华人张汝京和他的同事们.  相似文献   

18.
经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和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主办,中国国际人才网(ChinaJob.com)和中国国际人才市场承办的2009年外籍人才招聘会将于2009年4月18日在北京举办  相似文献   

19.
"现在中国宏观政策支持创业,并创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不过对于外国人来说,想在中国创业成功并不简单,除了创业项目本身,还得有一定的语言沟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市场信息的掌握以及人脉资源."阿德南·哈菲兹(Adnan Hafeez)说.这个在大连学医8年、说着一口流利汉语的巴基斯坦小伙自己"先吃了螃蟹",成为一名国际创客,尝试在大连开创一片天地.他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发起"国际创客走廊"项目,有针对性地帮助中外大学生实现中外资源对接.  相似文献   

20.
作为第一个定居厦门的外国人,在中国生活了26年的潘维廉(William N.Brown)在厦门大学当过老师,引进了MBA课程,又在海峡卫视"幸福福建"节目中当主持人,而最让他骄傲的,是帮助厦门成功申请了国际城市大奖。中国有句古话"绝知此事要躬行","老潘"爱中国,游中国,并在中国长期生活,他以独特的方式向世界介绍中国,既得到了中国人的认可,获得了一系列荣誉称号,也帮助世界了解了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