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个人媒体(博客、播客、维客、RSS、公民新闻网等)的崛起,导致了"自媒体"时代的来临.新闻传播再也不是媒体公司和专业记者自上而下的"广播"过程,而越来越成为一种受众、编辑、记者等一起互动的自下而上的"网播"过程."公众参与式新闻"的出现将人类推入到一个传播的平民化时代."自媒体"不但将重新塑造网络媒体,也将变革整个传统媒体.作为强有力的传播新锐,"自媒体"在媒介生态方面所展现出的强大影响力,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传播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传媒关于公共卫生危机的报道大幅增长.其中的一部分事件,可以说是"媒体制造"版的"伪公共卫生事件",使受众和社会付出了相当大的成本."伪公共卫生事件"与传媒报道的操作失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运用媒介事件理论,剖析了"伪公共卫生事件"的建构过程及其内驱机制,揭示了商业主义、煽情主义对传媒建构公共卫生风险议题的伤害,提出应参照新闻专业主义思想,从新闻实务和职业伦理规范等层面来防范"伪公共卫生事件"的负面影响.换言之,应从践行新闻专业主义入手,推动公共卫生危机报道.  相似文献   

3.
"在吗",是社交媒体中人际交往使用最频繁的修辞方式和最常见的话语实践.本文以"在吗"所开启的社交行动为考察对象,认为"在吗"的提问是一种对线上空间方位的建构和隐喻,为媒介化的"云交往"建构了身临其境的存在感和想象性的身体在场感."在吗"作为发起对话的开场白,无论是发起者对对方在场状态的试探或确认,还是回复者或延迟或积极的回应,均体现出媒介化社交中交流双方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动态化的权力关系,这个过程亦是交往主体在博弈中不断建构彼此和自我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约翰·厄普代克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主要讲述了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探讨了性爱、家庭、婚姻和宗教等问题.把他的最为人所知的"兔子"四部曲置于时代背景中进行分析,结合作家的创作初衷,指出厄普代克的"兔子"系列小说包含的丰富社会文化容量使得它堪称研究美国当代社会文化的"断代史",认同作者宣称的"我的关于普通人的小说有着比历史书更多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家,他所研究和阐述的一系列课题对现代传播学理论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大多数学者在研究哈贝马斯的传播理论时,几乎都是抽取其论著中与传播学内容比较相近的论题进行孤立的探讨,而不是把它们置于哈贝马斯的哲学思想体系中进行考察.本文试图从哲学层面以一种整体的、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和理解哈贝马斯的传播思想.文章指出,当哈贝马斯从"工具理性"批判走向"交往理性"时,也必然带来媒介批判视角的转向.这种双重变奏,对当代传播学批判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家,他所研究和阐述的一系列课题,对现代传播学理论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大多数学者在研究哈贝马斯的传播理论时,几乎都是抽取其论著中与传播学内容比较相近的论题进行孤立的探讨,而不是把它们置于哈贝马斯的哲学思想体系中进行考察.如果从哲学层面以一种整体的、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和理解哈贝马斯的传播思想,可以发现,当哈贝马斯从"工具理性"批判走向"交往理性"时,也必然带来媒介批判视角的转向.这种双重变奏,对当代传播学批判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任春晓 《江汉论坛》2005,2(12):37-41
"以人为本"作为中共的治国理念在理论上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生存理念、人本主义的哲学理念和突出人类价值的企业管理理念的进一步发展,它完成了由理论理性向实践理性的复归.新中国成立后,"人"经历了从阶级的人到平等的人、从禁锢的人到自由的人、从理想的人到现实的人、从依附的人到权利的人的本质转变."以人为本"是我党治国理念在新形势下的新飞跃,它把党的执政目标和人的需要相联系,把党的执政方式和人的全面发展相联系,把党的执政基础与人才战略相联系,把党的执政前途与人心向背相联系.  相似文献   

8.
关于"龙"的英译名修改问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黄佶 《社会科学》2006,21(11):161-169
在英语里,"龙"被翻译成dragon.在基督教文化中,dragon是恶魔的象征,是所有罪孽的化身,还有凶暴的人等含义.西方媒体还把dragon描绘成恐怖主义势力的象征."龙"落选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和"龙"的英译名的贬义有关.很多学者提出应该重新英译"龙",例如loong.应该重视重新翻译"龙"的工作,这不仅与塑造正面的中国国际形象有关,也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抽象的"人性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的基本出发点,由此导引出的"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这一历史唯心主义命题并将其付诸实践,这就必然把改革引上资本主义化道路."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这一论断是荒谬的."自私"是一种观念形态、一种思想意识,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不是永恒存在的人的本性.按照"自私本性"把生产资料量化到人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俄罗斯的改革证明私有化决没有好下场.  相似文献   

10.
杨瑞勇 《中州学刊》2005,1(3):170-172
马克思、恩格斯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从事社会历史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实践性和能动性,充分肯定人创造历史的作用,并把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指导.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对"熟读"与"细读"这两个没有"事实联系"的中西异质文化概念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熟读"同时作为文学创作范畴和文学批评范畴而"细读"只作为文学批评范畴,两者都要求对文本进行多次反复地阅读,但深层涵义有别.通过比较,可以见出各自的民族特色,同时前人的理论可以对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文学批评的反"熟读"现象起到疗救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古代"自利人"描述和西方"经济人"假设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祥财 《社会科学》2006,1(7):86-92
中国先秦时期,思想家们对"自利人"的描述达到了很高的理论水平,但这并没有导致市场经济的自发扩展."自利人"假设和集权专制的政治体制可以、也曾经结合过.较之于西方的"经济人"假设,先秦时期的"自利人"描述在理论内涵上是有缺陷的;承认人都具有求利的本性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只有具备了其他现代意识和社会机制,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建立和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3.
微博、微信、抖音、钉钉等新兴媒体的广泛应用,预示着"微时代"的来临."微时代"衍生的媒介平台关系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观念."微时代"的到来也为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从民族高校网络道德建设的审视与优化入手,面对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质量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梳理了民族高校在网络道德建设工作中存在着重视度不够、迎接"微时代"发挥教育优势的主动性不够、利用"微平台"挖掘道德教育资源的创新力不够等问题,进而以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强化法治力量等对策优化民族高校网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4.
"媒介化"作为社会演化的"元过程",是影响社会系统和人类生活变革重要的持续性力量,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推动社会全面进入深度媒介化阶段,数字媒介因此重新定义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交往方式,形成新的"云交往"实践.场景作为社会交往的决定性构成,其数字化重构是现代社会交往形态变化的重要表征."云交往"中场景的分享与共在、流动与固化、私密与开放、公正与歧视等内在矛盾,也为数字环境中的交往实践制造了诸多伦理难题.  相似文献   

15.
"台阁"一词,在史籍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关于"台阁"之涵义,以往学者之解释尚有未尽处.本文从解读现存涉及"台阁"一词的文献材料入手,证明"台阁"在北宋时可视为御史台和馆阁的一种合称或别称,南宋时则又包含龙图、显谟等诸阁.宋人在使用该语时,往往因为场合的不同和表达的需要而侧重于某一方面,但有时亦可并举."台阁"涵义之演变,与唐宋以来职官制度之变化及御史台、馆阁等官地位之荣显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理论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说不是封建礼教,而应当是人文礼教."天理"是指千百年来人类社会所规定的共同遵守的道德原则,是公正是非之心,是天地本善之心."人欲"就是心的疾病,是私欲,是追求过度的物质享受.朱熹充分理解了古圣先贤推行人文教化的要旨.将它高度概括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一命题."灭人欲"不是要扼杀人性、灭除性欲、食欲、爱欲等,正常合理的"人欲"就是"天理"."存天理"是向善,"灭人欲"是去恶.通俗地说,"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加强道德修养以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这归根结底还是人性修养问题.它不仅是宋明理学做人哲学的经典总结,还是中华文明思想精髓的经典总结,也是当今社会反腐倡廉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7.
转向"人"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主体人的可持续性.我们有必要转换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视角,把研究的重点从"物"的方面转向"人"的方面."人"的可持续性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人应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素质;二是人的价值取向的革命.前者是人如何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后者是人如何利用已经获得的发展能力.作者进一步论述了在中国发展人的可持续性的必要性及条件.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高瞻远瞩地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写入大会报告,深入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和生态文明之间的紧密关系,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有着重大的突破和发展.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进步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是对中华文明生态智慧的继承,是对西方"控制自然"观的超越,倡导生态文明,重构自然、社会与人有机进化的合理秩序.  相似文献   

19.
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之教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思政课"教学必须突出"要精"要管用"的思想的提出,"思政课"教学必须精简理论教学,增加实践教学,因此实践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份量越来越大.然而我们不能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实验课、实训课、实习课等同起来,对它们作一比较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唐铁惠 《江汉论坛》2001,1(7):82-86
"再现说"是一种艺术宇宙一元论,也即实际生活本体论.作为一个理论流派,它包括了曾经盛行和当下仍有影响的诸如"现实摹仿论"、"形象真理论"、"第二自然论"、"审美反映论"等各种各样的"客体性理论".所谓"艺术宇宙"是指以艺术、实际生活(感性事物)、艺术家(心灵)、艺术欣赏者(内外感觉)来概括、类分、界定、标示自然社会、物质精神、主观客观、感性理性之所有事物的有机统一体,它不在其它任何总体性宇宙之外或之内,与一切包罗万象的总体性宇宙大小等同."本体"则是指在知识论上为(投影性)现象事物的实在和来源,从而在价值论上必然是高于或优于现象事物的存在."再现说"肯定实际生活是艺术的惟一本体和艺术宇宙的最后实在,即是相应确认了艺术不具有自身的实在性和独立性,只是实际生活的观念性假象或投影,和价值论上不及实际生活的低级事物.以"假"论艺术,正是一元论的"再现说"之理论核心、认识起点或全部秘密所在.然而,根据辩证法我们不难发现和证明,将艺术宇宙一元化,归艺术于实际生活的假像范畴,这不仅根本否定了艺术存在及艺术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而且最终虚无化了实际生活本身,勾消了整个艺术宇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