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柯尔克孜族是我国一个古老民族,在历史上以“坚昆”、“黠戛斯”、“吉利吉思”等闻名于世。清代文献中它一般被称作“布鲁特”。清代“布鲁特”主要分布在伊犁西南,喀什噶尔、乌什西部的崇山峻岭之中,诸部林立、关系松散。清文献曰:布鲁特“凡二十余部,不相统属”  相似文献   

2.
东、西布鲁特系乾隆年间清朝对布鲁特各部所做的地理上的划分,清代东布鲁特诸部亲缘关系较近、分布更为集中,形成了一个松散的联盟。文章将东布鲁特诸部视为一个整体,集中分析了乾隆年间的相关界定,结合前人的研究,对其属部进行了再考辨,同时,根据18~19世纪东布鲁特的重要人物和事件,简述东布鲁特松散联盟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十日”是我国上古时期以太阳为图腾的氏族部落集团,该集团与以动物为图腾、环渤海湾居住的诸部落联姻,共同从事原始的农耕生产。以“十日”为核心的农耕部落联盟与以羿为首的渔猎部落因各自经济生产方式的不同,出现了对自然界开发的不同理解,直至发生部落之间的战争,这便是“羿射十日”的真正史因。这场史前部落战争留给后世的教训异常深刻:只有尊重自然才能促进自身发展,否则,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因而,保护生态环境应是人类社会永恒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正> 一 族称 撒拉族人自称“撒拉尔”。究其称谓渊源,“撒拉尔”应是“撒鲁尔”的变音。 撒拉族的先民来源于中亚地区西突厥乌古斯部落的一支:撒鲁尔部落。乌古斯既是部落名又是部落首领(汗)名。乌古  相似文献   

5.
驩兜与三苗     
驩兜是我国古史传说中一个赫赫有名的部落首领,在尧舜时代曾活跃一时,但是,他常常被误认为是三苗之中一部的首领,被当做是三苗部落的代表。田昌五说:“浑敦乃驩兜,为三苗部落首领”。郭沫若也认为:“三苗那时在江、汉之间。可能是三个部落。其中有一个部落的首领名驩兜,也写作‘驩头’,因战败被放于崇山”。这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6.
拓跋鲜卑“七分国人”是拓跋邻以自己兄弟的数目为前提对部落进行的一次整合,这次部落结构调整削弱了各部落的独立性,增强了拓跋鲜卑部落联盟的凝聚力,是其能够维持稳定发展并最终建立国家政权的重要原因。北魏前期的“八部”或“八国”即针对“七分国人”后形成的八族后裔而言,并非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划。八部大夫和八部帅的设立是八部尊崇地位在国家政权体制中的体现,“八部制”甚至是西魏北周府兵制的核心“八柱国”的原型。  相似文献   

7.
藏族部落习惯法中的财产继承权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藏族部落法将继承分为“身份继承”和“财产继承”。本文主要从直系亲属继承和旁系亲属继承两个方面论述了藏族部落习惯法中有关财产继承方面的内容和特点,提出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中,应当根据藏区实际,批判吸收部落习惯法中的积极因素,为藏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8.
通过人类学研究成果来分析古文献和考古资料中“多子”与“百姓”的结构特征及其关系,可知殷商在武丁以前大体上是部落联盟社会;武丁及其以后的殷商则是酋邦社会。“多子”即“里居君子”,亦即“王人”,是殷商社会王部落中的众氏族、氏族长;“多生”即“百生”,亦即“百姓”,是殷商的其他众部落及其首领。  相似文献   

9.
一、鄂温克人的部落与氏族 根据调查和文献记载:清末,鄂温克族共分为十四个大部落,他们居住在许多河流的两岸,因此部落多以河名为部落的名字。例如住在“雅鲁河的鄂温克人叫做“雅鲁千”,意即住在雅鲁河的人。除此之外。阿伦河、格尼河、纳敏河、莫合尔图、特尼河、莫尔格河、贝尔茨河、金河等流域都有鄂温克人的部落。 每个部落都由两个以上的“哈拉”式“奥毛克”(氏族)所组成。索伦鄂温克人有三个比较大的氏族,即杜拉尔、涂克冬、那哈他。额尔古纳河的鄂温克人有四个人氏族。 “哈拉”是满洲语,意即“姓氏”,一个“哈拉”的人,就是一个祖先的后代,同一氏族的人。 氏族的名字都含有一定意思,如“杜拉尔”是“在河旁住的人”之意,“涂克冬”是“在秃山底下住的人”之意,“那哈他”有“在山南坡住的人”之意。 每一“哈拉”(氏族)下又分若干“毛哄”(大家族)。祖先如果是四个儿子,就分为  相似文献   

10.
青铜时代今贺兰山一带有“驳马”生存。生息于此的氏族或部落以“驳马”作为自己的图腾以及氏族或部落的名号 ,又将自己生息地的山脉名之为“驳马”山 ,音译汉记为“贺兰山”。对贺兰山驳马岩画的确定和驳马为某一氏族或部落图腾的确定 ,证明今贺兰山一带是匈奴族兴起的地区之一 ,而这一部落之名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活动在历史文献中的不同称谓 ,又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社会动荡和频繁迁徙的历史史实。  相似文献   

11.
<正> “部落”是原始社会的人们共同体,藏语称“部落”为“tsho—khag”,其最初的雏形是由一伙人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集体。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部落随人类进入奴隶社会而逐渐消亡。青海的藏族部落制度由于受制于地理、历史和历代中央王朝的羁縻政策的需要等原因,其体制一直延续到1959年民主改革前,这种特殊的历史现象,有必要加以探讨和研究。这对于我们了解历代中央政府对青海藏区的行政管理与施政,对青海藏区的发展都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包头—从传说到战国一、包头地区古代的游牧民族大约距今五千年前,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唐尧、虞舜时期,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居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在包头一带生活着的是“荤粥”(又名“獯鬻”,音勋育)人。这时正处在原始社会末期,从血缘性的氏族部落向地域性的部落联盟发展。这些部落联盟为了自己集团的利益,其间出现过许多地域性的冲突和战争,史书里就有黄帝时“北逐荤粥”  相似文献   

13.
<正> 西藏藏族部落的起源与发展,都经过了一个历史演进过程,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探讨,正如列宁所述:“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本文就西藏部落的历史演进过程,力图找出一点规律性的东西,以就教于读者。 一、西藏藏族部落的起源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曾指出:“正如几个氏族组成一个胞族一样,几个胞族就古典形式来说则组成一个部落”。摩尔根认为:部落是“一种组织完备的社会”,它处在人类“野蛮时代”,“每一部落都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各自的族名,独特的方言,最高管理机  相似文献   

14.
<正> “解放前的果洛,其社会形态基本上是封建部落制社会,并保留着浓厚的奴隶制残余。”在这一地区,向有“三果洛”(上。中、下果洛)之称的部落组织,到解放前夕已分化成十几个互不统属的大部落。“这十几个大部落就是解放前果洛地区的社会行政单位”。  相似文献   

15.
仔细考察中国自夏朝以至清朝各朝名称之由来 ,大体有两种情况 :由夏至宋均以其第一代帝王的发祥地、分封地或封爵地为其名号 ,元、明、清三代则从政治学意义上命名。以下对中国古代主要王朝命名的由来做简要的介绍。夏朝 :公元前 2 0 70年~公元前 1 60 0年。其活动的主要地域在黄河中下游 ,即古代称之为“夏”部落联盟的地区。商朝 :“商”本为部落名 ,约公元前 1 6世纪时 ,在其首领汤的领导下灭掉夏朝 ,建立了以自己部落名命名的商朝。周朝 :周的先祖古公父由 (今陕西旬邑 )迁至岐 (今陕西岐县 ) ,始称自己的部落为“周”。公元前 1 0…  相似文献   

16.
<正> (一) 部落本是原始社会的一种基本的社会组织,是形成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初始形态。由于部落是由一个氏族为核心或由几个氏族联合组成的,所以马克思将其称为“血缘共同体”。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大部分血缘氏族部落基本解体,但是在一些少数民族中部落这一群体却以其变态形式即地域部落的形式延续下来。地域部落仍明显保留着原来部落的名称,以及许多关于氏族部落观念的残余,而且留有时间甚久。一些游牧民族,直到封建社会,还有这种部落残余,居  相似文献   

17.
四川的木雅人与西夏上官剑壁木雅(minyag)是我国古代党项羌所属的一大部落名称,也是该部落群体居住地区的称呼,在汉文的历史典籍中有“穆纳”、“密纳”、“密纳克”、“母纳”“木内”、“缅药”、“弭药”、“弥娥”等等名称,均系对木雅的不同称呼的音译。一...  相似文献   

18.
<正> 华夏族是由远古许多氏族部落、后来又与一些民族逐渐融合而组成的。他们之中有两个著名的部落:一个是姜姓部落,首领是炎帝;一个是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由于炎帝和黄帝功勋卓著,族裔众多,后人尊称他们为华夏族的始祖,自己是“炎黄子孙”。有关的许多传说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根据众多古籍记述的主要事实和对古人遗迹遗物的考证,历史上确实有过炎帝和黄帝部落,炎帝和黄帝就是部落的代表,他们的名字实际代表的是部落。  相似文献   

19.
(一) 大约在四千多年以前,有一个氏族部落从中国西部迁到山东,这个部落的领导人就是大禹。中国西部地区称“夏”。春秋时郑大夫子西名夏,证明夏有西意。夏又含有雅意,宗周诗篇称雅诗,秦风诗篇称夏声,夏声即雅诗,亦即住在中国西部地区的人们用他们的地方语音歌唱的诗篇。禹部落从西部地区迁来,所以又称为夏族。那时候,黄河下游地区,洪水经常泛滥成灾,为了共同和洪水作斗争,夏族和原住在山东地方的夷族结成了一个庞大的部落联盟;部落联盟的首领分别由夷、夏两族轮流担任。相传东夷首领虞舜的“王位”就是经过选举的手续让给禹的,旧史称为“禅让”。禹在位时,曾  相似文献   

20.
室韦部落的历史发展和演变流向是室韦史乃至北方民族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这里,我们侧重探讨北朝至唐末五代文献记载的室韦部落的构成和发展演变。 北朝时的室韦部落 北朝的室韦部落首先以乌洛侯一名见载于史籍。据载,公元443年,乌洛侯派使者与北魏王朝建立联系①,入贡北魏的乌洛侯使者“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同年,北魏派中书侍郎李敞等人前往乌洛侯居地内的祖先“石室”进行祭祀,“刊祝文于室之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