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4 毫秒
1.
张浩 《现代交际》2023,(11):72-76+123
目前我国非遗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化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产业化发展,本文从现代社会生活、市场经济发展与现代科技发展等角度入手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对策,以期为促进我国非遗资源的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廊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在全面构建文化强市战略和建设幸福乡村战略的背景下,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引领作用,加快文化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廊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分析了廊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阐明了廊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廊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略。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职旅游专业教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深化旅游专业教学改革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文章分析了高职旅游专业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重要性,探讨了将非物质遗产引入高职旅游专业教学的重要意义,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化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寿斌杰 《职业》2016,(18):40-41
中国几千年的古老文明以及多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生态,使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十分丰富。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重大课题。浙江省宁海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硖石灯彩正面临失传的危险,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本文就中职学校“省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创建进行分析论述,提出必须从培养继承人入手。中等职业学校顺应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不仅是中职学校本身专业细分和服务社会的需要,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相似文献   

5.
丰富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高职语文教学提供了优质的课程资源。以甘肃为例,分析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职语文教学的可能性,探索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职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途径,促进大学生对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汲取知识,从而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为高职院校传承和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可供开发的文化旅游资源,应对其进行开发经营和管理,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从而使其能够传承后代永续利用。本文结合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旅游开发的实际,探讨如何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的旅游胜地,探寻文化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双赢。  相似文献   

7.
宫媛  肖煜  张秀芹 《城市》2010,(1):44-47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我国于2004年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在公约的基础上补充了“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名词已经被人们所熟知,但是更深层次的理解确实少之又少。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类别出发,阐述了它的特点,并分析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生活文化、大众的文化.是我们先进文化建设上的丰富的精神资源和深厚的文化根基.文章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精神的分析,指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弘扬和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形成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高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趣味性和有效性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课题组 《科学发展》2010,(5):96-104
民俗文化是当前我国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产业资源,民俗文化借助了音乐、舞蹈、文学、美术、工艺、技术等形式,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变迁的过程,同时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情感与价值认同。上海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明的特大型城市,民俗文化资源的蕴藏量极为丰富,近年来,上海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动下,已经挖掘出了一大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目前已有35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5年度与2007年度),83项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7年度),204项被列入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7年度)。大量的民俗文化资源蕴藏,为当今上海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上海民俗文化产业的开拓与创新创造了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李烨  李跃 《城市》2021,(5):61-70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重要举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关联性特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区域协同发展效果更佳.笔者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从内生和外生两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区域协同的动力机制进行阐释,对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特征和协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区域协同价...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展示民族魅力,体现民族情怀的重要载体,保护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一种公民素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或者说引用到旅游业中,一方面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使更多的民众通过旅游了解到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意义,另一方面这一举措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实践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但同时也暴露了许多由此带来的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的过度物质化。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尤其是它作为精神、观念、文化的生产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以通过精神生产的方式来进行生产性方式保护的。我们不仅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中重视物质生产,而且也要重视精神生产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精神生产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4.
文中分析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境.进而本人针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与开发应取得协调、平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最后总结出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的措施①坚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②加强教育,提高认识;③建立科学的保护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5.
别金花 《城市观察》2011,(3):110-115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人类精神的家园",应该加以珍视。在保护的基础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进行适当旅游开发。本文以大都市上海为背景,廓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优势、作用、影响,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走入大众视野,焕发出盎然生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化技术的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传承方式日渐式微。智媒时代,为响应"十四五"数字化强国的号召,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效能,采用了个性化推荐算法,增强文化传播面,营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利用热点追踪技术、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扩大非遗的传承主体;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生境,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以推动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路径。  相似文献   

17.
利用各种媒介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当代,电视是一种普及性很高的传播媒介,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陕北民歌是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电视媒介,将陕北民歌这一特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使更多的人借助这一方式关注陕北民歌,从而达到保护陕北民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活的记忆",它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更偏重于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通常是以非物质的形态存在。正因如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容易被破坏。本文试就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护略论之。  相似文献   

19.
图片新闻     
《中国社会导刊》2010,(14):F0002-F0002,F0003
5月8日,山东省郯城县马头镇的“大妈演出队”来到镇中心幼儿园,为孩子们表演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鲁南五大调”,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好和兴趣。  相似文献   

20.
自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大会通过了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决议后,"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引起国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主要从国内学者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的理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以及保护措施的研究,分析国内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成果内容和观点,并指出该课题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