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与作文》2008,(9):29-30
也许你的梦想是在下一次的才艺表演会上表演一个独舞。也许你特别想和身边那个漂亮的女孩儿讨论代数问题。也许你希望这个学期你终于能够做到在课堂上多发言。你确定的一点是:你并不具备做到这些的勇气。是吗?以下我们告诉你26条建议,可以增强自信,实现你的梦想。  相似文献   

2.
《阅读与作文》2008,(11):27-28
是否曾感觉你的梦想像星星那样遥不可及?电灯泡的发明者托马斯·爱迪生,为了给灯泡找到合适的灯丝材料,他坚持不懈地做了2000多次实验。设想一下,如果他因为工作量太大而放弃了,那么你可能正在烛光下看这些文字。  相似文献   

3.
《阅读与作文》2008,(12):27-28
接近自然的你,战胜你害羞的那一面。接受一个挑战,表明你不是总这样严肃地对待自己。  相似文献   

4.
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萌生了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历经170多年的上下求索,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实践,中国人民有了实现“中国梦”的路径自信:第一,道路自信,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精神自信,即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第三,力量自信,即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凝聚中国与世界人民的历史性合力。当下,全党全国人民要坚定这样的路径自信,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5.
“科学文化自信”是一种基于科学文化的文化自信,提出这一概念旨在说明:科学文化自近代以来就一直充当中国文化发展的增量,正是因为科学文化不断内化为中国文化的有机成分,才使中国文化从自大走向自谦、自省,从自觉走向自信、自强。建构“科学文化自信”就是要把科学文化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程,自觉顺应中国科学文化发展的逻辑旨归,切实回应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诉求,实现推动科学文化发展和提升文化自信的双重功效。依据出场学的理论逻辑,即从“何为科学文化自信”“建构科学文化自信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如何建构科学文化自信”三个方面,构建“科学文化自信”的出场逻辑与路径,可以促进科学文化与文化自信的相向研究,并在两者研究的交叉域探寻新时代文化强国的新资源和提升文化自信的科学文化新进路。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三个自信”的提出,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高度自信的全新姿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然而,“三个自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不是随意组合、简单排列的拼盘,而是各有其功能、地位和作用的,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区别的内在联系。因此,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在明晰三者科学内涵和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信心。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提出了“三个自信”,其中,理论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围绕着“理论自信是什么”、“为什么强调理论自信”、“为什么能够自信”和“如何进一步增强理论自信”这几个问题,来综述当前有关“理论自信”的研究成果,以深化对“理论自信”的认知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自从中共十八大提出理论自信以来,学术界对理论自信的涵义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研究分为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从一般的意义上阐述自信和理论自信;第二个层面是从对马克思主义的自信的角度阐述理论自信;第三个层面是从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进程来看待理论自信;第四个层面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信的角度阐述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9.
乐松 《中华魂》2013,(7):22-24
近期,"宪政"再次成为一些媒介热议的问题。主张将宪政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突破口和目标模式的"宪政说",其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向是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意在用西方多党制、议会民主和三权分立的政治架构逐步取代我国基本政治制度,误导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道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应当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要求,坚定对建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10.
价值观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价值观的充分肯定和坚定信念,是最硬的软实力。在当今世界各种文化价值观交流交融交锋的新时期,我国担负着在形形色色的价值观中抢占文化价值观制高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重任,从政治、社会思潮、人民幸福三个维度出发可以分析增强价值观自信的迫切性,进而要求我们坚持一元化与多样...  相似文献   

11.
"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多次提及"自信"问题:一是德国人对德国现存专制制度的自信,二是黑格尔对自己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的自信,三是资产阶级对自己所从事的政治解放道路的自信。马克思正是通过对这三个"自信"的批判,以"高卢雄鸡的高鸣"这一借喻向世界昭示了对无产阶级所从事的人类解放道路、理论以及制度的自信。而在对无产阶级人类解放道路、理论以及制度自信中,又蕴含着人类解放的共同体伦理精神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2.
〗“两个确立”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保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两个确立”坚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自信。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两个确立”增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自信,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和吸收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3.
《阅读与作文》2011,(9):9-16
星期六的早晨到了,夏天的世界,阳光明媚,空气新鲜,充满了生机。每个人的心中都荡漾着一首歌,有些年轻人情不自禁地唱出了这首歌。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欢乐,每个人的脚步都是那么轻盈。洋槐树正开着花,空气里弥漫着芬芳的花香。村庄外面高高的卡第夫山上覆盖着绿色的植被,这山离村子不远不近,就像一块“乐土”,宁静安详,充满梦幻,令人向往。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提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我们将不断增强自己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其中,理论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理论自信并非深奥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可以从回忆中、实践中和实际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现实话题。实事求是是理论自信的精髓,以人为本是理论自信的价值取向,改革开放是理论自信的方法论原则,中国特色是理论自信的现实形式,五位一体建设是理论自信的实践导向。  相似文献   

15.
16.
以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历史事实为依据,以坚持和充分发挥"举国体制"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独特优势为基础,以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以更加自觉地认识、把握和运用"举国体制"的历史为准则,提出了当代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坚定"举国体制"的历史自信.  相似文献   

17.
文化自信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部分,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重要意义,对文化自信的深层内涵以及增强文化自信的基本途径进行讨论。研究认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其中包括文化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要求文化自信,文化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对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要求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立场要求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革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能力成为当代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的根本价值;要加强文化自信,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要倍加珍惜和弘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的革命文化,应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主动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对外来文化要在辩证取舍后消化再造,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服务于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还应科学地把握中国文化的发展走势,把握文化发展的有利机遇,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要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不断推进文化的创造,要充分利用科技革命新成就,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建设网络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其内在逻辑在于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坚持和发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历史智慧的合理汲取,是对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的接续传承。其核心要义包括将党的奋斗史作为自信的源泉,在党波澜壮阔的成长历程中争取主动;把握历史潮流和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增强历史自觉,强化历史担当,做人类历史发展的推进者和实践者。其现实意义在于为把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动权提供理论依据,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为新时代新征程把握前进方向、做好现实工作提供思想指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阅读与作文》2007,(6):48-49
子龙这个人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个完美的人。这世界上应该是没有任何完美的东西的,但如果说非要我找出一个无限接近于完美的人来,那我就会想到子龙。  相似文献   

20.
马忠 《社区》2009,(32):14-16
翩翩才女正年少2009年初,青年动漫作家寂地的新书《踮脚张望的时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首印就是10万册。业内人士大为惊叹,这样的首印数如今已不多见,而当年也只有王朔、海岩的作品才做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