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编者按:杨质夫(1906-1961)先生本名杨文,字质夫,青海省互助县人.是现代卓有成就的翻译家和民族语言学家.曾先后在青海省蒙藏师范学校、青海藏文研究社、兰州大学边疆语文学系、西宁师范学校等单位任职.协助黎丹编纂<藏汉大辞典>,其编纂的<藏汉小辞典>于1933年石印出版,系国内出版的第一部汉藏双语辞典.发表过<塔尔寺概况><西藏世族考><西藏甘丹赤巴列传>等著述,并翻译了不少藏文著作.20世纪50年代初,他还和其他人员共同创制了藏文新生体,研制国内第一套完整的藏文字模,并提出后缀带点法、连串字等方法,填补了国内印刷行业空白. 杨质夫先生的<入藏日记>系其作为以黎丹为团长的"西藏巡礼团"团员,于1934年4月自青海西宁起程及至1935年2月间所记的日记残卷.仅存2册.该日记对于青藏道程的探讨,山川描述,里程记载,地区垦殖叙述,颇有参考价值.本刊节选的杨质夫先生1934年8月28日至1935年2月3日间的部分日记,记录的是其在西藏境内的行程和在拉萨学习生活的情况,是反映20世纪30年代西藏社会各方面状态的第一手资料. 文中除按新闻出版的规定改动数字、错别字外,其余专有名词一概保留原貌,未作改动.关键词:日记;杨质夫;西藏;1934年;1935年  相似文献   

2.
程颐工 《中国藏学》2004,(2):109-112
黎丹(1865-1938)湖南湘潭人氏,活跃在西北政坛上近20年.期间,致力于青海的经营开发,屡出良策,在青海建省,促进民族和解与团结,维护西藏主权,禁绝鸦片,保护人民免遭兵燹之灾等方面均作出过卓越贡献.特别是忧于西北文化底蕴之薄弱,一生致力于西北文化教育事业,在兴办青海民族教育、沟通汉藏文化方面业绩更是独树一帜.其门下多出名噪一时的政治家、教育家及杰出翻译家,如朱绣、杨质夫等,其中不少人1949年后成为著名的教授、学者.  相似文献   

3.
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处理在党的民族政策阳光照耀下,我国藏语文规范化标准化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比较突出的方面是词典的编纂。出版的藏文辞书主要有:《格西曲扎藏文辞典》、《藏文大词典》、《藏汉口语词典》、《汉藏对照词汇》、《藏汉词汇》、《藏汉词典》等。1996年全国藏文印刷字体审定会上,审定通过了22种藏文印刷字体。九十年代初,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国务院重申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指导原则,民族语文工作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加强。同时,藏语文术语标准化工作也开始起步。在全…  相似文献   

4.
1834年,亚里克斯·乔玛·德·克鲁斯编纂了《藏英词典》,这是现代藏文辞书的发端。新中国成立以来,《格西曲扎藏文词典》《汉藏词汇》《新编藏文字典》等辞书的编纂出版翻开了现代藏文辞书出版的新篇章。改革开放以来,《藏汉大辞典》《汉藏大词典》等一批藏文辞书的出版进一步推进了我国藏文辞书的发展。2007年国家重点出版项目《藏文大辞典》工作正式启动,藏文辞书出版逐步向综合性、百科性的方向发展,以适应藏族社会文化迅猛发展的要求,藏文辞书出版也进入了全面繁荣阶段。文章通过对历史上一些主要辞书的介绍和分析,梳理了藏文辞书发展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5.
陈楠 《中国藏学》2005,(1):33-39
明成祖遣使召请宗喀巴之史事为明初治藏政策中的重大决策,汉文文献典籍缺载此事,60余年前,于道泉先生从<察哈尔喇嘛全书>的<宗喀巴传>中发现3份重要的藏文文献:<明成祖遣使召宗喀巴纪事>、<宗喀巴复明成祖书>和<宗喀巴与关大人书>.笔者在于道泉先生原译文基础上,重新核对藏文原文,并根据学界几十年来对相关史事的研究进展,对原译文作了较大改动,并对一些相关史实作了进一步考索、补证.于道泉先生原将<宗喀巴与关大人书>译作<宗喀巴与巩大人书>,但不知"巩大人"为何许人.笔者经仔细研究,认为此"巩大人"实应为"关大人",而"关大人"即是明初曾多次出使乌思藏的中官关僧.笔者认为能够确定藏文文献中所提到的这位"关大人"的身份,则可更进一步证明这份弥足珍贵的藏文史料的真实性与权威性,从而对明确明成祖召请宗喀巴之重要史事的可靠性提供重要依据和线索.  相似文献   

6.
<致吐蕃臣民与僧众书>载藏文<大藏经>,编号4194,归类于<书翰部>,桑杰商哇著.全文共有320偈,主要分为4部分:<与吐蕃王书><致诸论波><致诸大修行者><致全体僧众>.桑杰商哇在此著中以一位印度佛教出家人的身份,对当时吐蕃的各种现况,以及佛教思想都有所描述.本文对桑杰商哇个人背景、<致吐蕃臣民与僧众书>的文字、内容逐一探讨,以一窥撰者的想法.  相似文献   

7.
1、唐蕃会盟碑 藏汉两体文字碑铭.亦称<长庆会盟碑><甥舅和盟碑>.现在西藏拉萨大昭寺前公主柳下.立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是吐蕃赞普赤祖德赞为纪念唐蕃会盟而建.碑身呈方柱形,高4.78米,宽0.95米,厚0.50米,上有石帽.至今保存完好.碑四面有字.西面碑阳为汉藏两体文字对照,分别刻载会盟全文.  相似文献   

8.
堪称"台湾藏学之父"的欧阳无畏教授(1913-1991),1933年受聘青海师范学校教席,课余学习藏文.1934年参加西藏巡礼团入藏,于哲蚌寺果芒扎仓出家,法名君庇亟美.第一阶段旅藏7年,共历15学级,学得般若、中观、释量、俱舍、戒律等五部大论,屡次代表扎仓参与三大寺中辩经,折服群英,传为美谈.其间并利用课余,完成后藏、尼泊尔及大旺之旅,撰著<藏尼游记>及<大旺调查记>二书.1949年,欧阳喇嘛第二次入藏,回哲蚌寺果芒扎仓,继续研读德光律经,并受具足戒,精通显密教法,准备应考格西学位.1950年冬获堪布通知已呈报为拉然巴格西补位,将参加下年度公开辩经决定名次.因时局变化,次年4月离开拉萨,滞留印度年余,1952年9月回到台湾.先后担任高雄县立林围初中、省立嘉义女子高中英文教师等职.1961年起担任国史馆纂修兼征校处处长,其间并兼任政治大学边政系、边政研究所教授,讲授西藏语文、历史、文化等课程,直到1979年退休.欧阳教授于1975年起自设绛帐,按三大寺五部大论学程,依藏文原典,每周为徒众讲解藏传佛学,直到1991年圆寂为止,培养许多藏学及佛学人才.本文试从欧阳教授的生平事功、著作、教学、边务理念各方面成就,探讨其对台湾藏学与藏传佛学的贡献与影响.  相似文献   

9.
邓锐龄 《中国藏学》2005,5(2):18-25
<西藏志>是清早期一份关于西藏史地民俗的全面记录,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向为学术界所公认.本文在介绍<西藏志>抄本、成书时间、文献价值之基础上,推定为此书乃驻藏大臣衙门内某一名(或数名)官员所编,并就其与<西藏记>、<西藏考>、<西宁府新志>、<西藏见闻录>之异同详加分析.  相似文献   

10.
六省市区藏文古籍工作第十一次协作会议于2011年3月25日至29日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召开。来自北京、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六省市区的从事藏文古籍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4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上各省区市介绍了《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藏族卷》各省区分卷的整理编纂情况,以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