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的素质要求存在着严重脱节,这源于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为切入点,分析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关于民族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的形势下 ,民族高等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 ,作为民族高校 ,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对传统意义上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大胆改革 ,才能提高民族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人才。  相似文献   

3.
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高校是创造型人才培养的基地,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国际一流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独具特色,并且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功。这些高校成功的培养模式值得借鉴,这里选取几所国际一流的高校对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其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共性。  相似文献   

4.
对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着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因此,应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结合学分制进行多层次课程体系设置,调整课程设置内容和时间安排,改进教学方法,培养严谨学风,以建立与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培养创新人才是新世纪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然而,传统教育模式、陈旧的教学内容及教学体系、中国文化传统惯性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培养创新人才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深化教育改革,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因此,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手段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创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教育,创新载体以及提高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等等。  相似文献   

6.
高校是我国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重要行为主体之一,高校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作用、知识创新的主导作用和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现阶段,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优势资源整合、科技成果转化和基础研究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高校要在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人才、加强学科建设、改革合作模式、开展国际合作等几个方面下工夫,以不断提高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7.
论高等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我国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性及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高校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我国高校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树立创新教育观;其次是要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禁锢,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第三是要改革教学方法,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以海南大学法学院为例,总结和阐述地方综合性高校法学本科三元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乃是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适应学生自身发展多元化追求和适应高等教育改革深化的需要;地方综合性高校法学本科三元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由基础学习阶段和特殊培养平台构成,特殊培养平台包括高素质法律理论人才培养平台、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培养平台和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社会管理人才培养平台;其特点在于解决了法学教育中标准与个性的矛盾,加强了基础理论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性,反映了人才培养的互动性;该培养模式产生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此外,文章还就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前,地方高校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守旧,其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对此,文章提出以"厚基础、好品德、强能力、会应用"为中心构建"应用型课程模组"人才培养模式,供地方高校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高校本科人力资管理专业为例,将管理学中的胜任力理论模型嵌入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探寻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建立“提炼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胜任力——培养学生知识素质技能——协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通过评价反馈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路径,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11.
面向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必须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第一工作任务,其中培养模式的构建和演绎规律是根本性问题.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涉及因素众多,对其进行构建、评估、修正是一项非常复杂的问题.在分析Topsis法的基础上,给出其优化改进方法,基于此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指标体系,在此过程中使用标度法确定指标权重,应用改进Topsis法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评估,给出一套较为科学、有效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方法,结果与定性分析相一致,且更为具体,并可根据实际因素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为改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徐哲俊  刘子健 《延边大学学报》2023,(5):95-102+143-144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样态,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通过总结归纳和梳理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其他高校经验,探索民族地区高校经济管理类“三三一三”人才培养模式,详细剖析该模式的内涵、培养目标和培养类型,提出具体的培养路径。民族地区高校为了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素质的经济管理创新人才,可以根据“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培养理念,着力科学确定“三能”培养目标和“三型”培养类型,构建“三时段一贯通”人才培养路径,明确“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和有效支撑,完善科学、规范、开放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3.
地方高校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学质量的原则性保证。在新的形势下,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如何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应根据自身特点,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完善教育管理制度等多种途径推进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多路径培养适应社会建设需要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广义的社会工作包括社会服务和管理,行业与岗位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和方面。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不能只限于社会工作专业的专才培养,而是要与其他专业相结合,探索多路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更多的社会建设人才。  相似文献   

15.
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界共同的价值追求,其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重要的实践课题。高校建立或构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至少应包括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人才成长环境两大部分。我国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目前仍存在认识层面、制度层面、办学层面的问题。通过对电子科技大学教学实践的总结,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要改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调整专业结构,构建多学科交融的学科专业环境;完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完善学分制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积极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将科研引入教学。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产生了大量的人才缺口,人才的匮乏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以人才需求类型、地域分布、素质特征为出发点,基于"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提出的国际汉语人才培养模式包含如下六个要素:1.培养理念。人才培养需要树立"全球观"理念和"全人类"的格局感,契合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2.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的直接目标是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撑。3.培养主体。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主体不再仅是高校,而是转变成中外政府、高校、智库、企业和社会组织等组成的联合体。4.培养内容。建立在现状调查之上的培养内容,以提升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为主,同时融合"一带一路"所需的专业知识,落实"汉语+"的政策方针。5.培养方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同国情要求人才培养要以国别化的方式进行。6.培养评价。在满足国际人才培养五个标准的前提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由多方参与建设而成,从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模式还需借助大数据挖掘、数据库建设、AI技术等手段,提高人才培养效率。以需求为导向构建的国际汉语人才培养模式,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建设工作提供学理支撑和应用借鉴。  相似文献   

17.
培养创新人才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高校依托行业、适应社会,建立产学研合作办学机制,充分调动政府、行业、企业、研发及金融机构等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合作,共同参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以行业特色高校为例,探讨通过产学研合作途径,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教育部鼓励和支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特色专业中开展分层次人才培养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以重庆理工大学国家级特色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为例,分别从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培养机制与措施以及改革特色等方面阐述了分层次人才培养,构建了“拔尖人才+卓越工程师+专业方向人才”三位一体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高校工科特色专业分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9.
当今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不仅仅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需要,更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其自身的性格、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活动的参与、创新环境的营造、创新教育的开展。创新训练项目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项目的整个过程。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了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20.
面对多灾害的威胁,立足全灾种、大应急的社会需要,中国应急类人才的培养模式需重新审视。通过对比中美典型大学应急类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方案、培养过程,分析中美培养模式的差异性及其原因,进而剖析我国应急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厘清应急类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提出以社会和科技发展实际需求为导向,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综合考虑学校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等因素,革新实践教育模式,改进应急类人才培养实施过程,制定全过程、全方位、多主体、多环节的应急类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我国高校本科应急相关专业的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