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年来,学术界对汤因比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他的多元的总体史观或“挑战——应战”的解释模式。但这不是汤因比历史哲学的全部内容,更不足以表明其思想的性质。汤因比的历史哲学具有一个超越性的解释框架与根据,这种框架与根据体现了汤因比思想同信仰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表明了他的历史哲学的神学性质。汤因比思想从历史哲学到历史神学经历了两个阶段,其分界大体上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标志。  相似文献   

2.
李庆霞 《北方论丛》2004,23(1):96-98
文明是历史哲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斯宾格勒提出了八种文明,汤因比概括了二十一个文明,雅斯贝尔斯则从文化形态的角度对人类历史进行了探索,他把人类历史总结为史前、古代文明、轴心期和科技时代.轴心期以前为第一个间歇期,科技时代是第二个间歇期.因为我们正身处其中并亲身感受着科技时代,而对它的分析与评价又关系到人类的将来.  相似文献   

3.
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卡尔·波普尔把他所批判的历史决定论析分为反自然主义与泛自然主义两种形式,并把汤因比及其《历史研究》看作是泛自然主义的重要代表,认为他也主张用研究动物物种生命周期的方法来研究文明的生命周期律,并力图从这种研究中寻求社会进化的规律,以确立大规模历史预言的可能性.用泛自然主义来概括汤因比的历史哲学,不能说十分准确,因为它显然忽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汤因比思想的明显变化.但是,对汤因比来说,对历史规律的探寻,的确是为了建立历史预言的根据.这也是《历史研究》发表以米汤因比不断受到批评的一个主要原因.这些批评大都集中在历史规律是否存在、历史预言是否可能的抽象讨论上,而对这种预言本身的内容和性质则较少涉及.就前者言,由于论争各方站在不同的理论立场,具有不同的思想逻辑,论争常常不会有结果.在这一意义上,对后者的考察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它不仅反映了历史学家所遵循的思想原则,也展现着他基于这一原则的历史陈述.这种陈述无疑更能反映历史学家历史思考的性质和特点.  相似文献   

4.
文化交流与文化的繁荣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加强民主制度的研究和建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哲学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理论先导,哲学的解放的重大意义和着力点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李铁映同志在《论民主》(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哲学的解放与解放的哲学》(《哲学研究》2005年第1期)中对这两个方面都作了系统的阐述,其核心思想和观点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一些提法吻合,至今依然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本刊于2010年第8~12期开辟"民主与哲学的解放"专栏,就"党内民主建设"(详见本刊2010年第8期第44~51页)、"发展基层民主"(详见本刊2010年第9期第47~58页)、"学习型政党建设"(详见本刊2010年第10期第34~44页)、"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详见本刊2010年第11期第36~46页)、"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等五个方面组织笔谈。本期遴选推出"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交流"主题,约请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行政学院、武汉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就文化交流与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化自信与文化的交流合作、多样性背景下的文化交流等问题展开研讨,并附上学术界关于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栏目至本期告一段落,感谢各位专家学者、读者的鼎力支持。  相似文献   

5.
历史哲学有三个可能的意义:它可能指一种构筑历史的历史方法论;或指对历史意义进行解释的历史形而上学;或指对历史发展规律进行阐述的历史逻辑。汤因比的历史哲学有两个主要的内容:一是历史研究的单位,二是文明的起源、生长衰落和解体,及其贯穿于其中的历史法则。本文试图对汤因比历史哲学可能意义的一个方面即支配文明和历史发展法则,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6.
<正> 有同志认为:“唯心主义,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都没有、也不可能起进步作用”(陈孟麟:《唯心主义能起进步作用吗》,《学术月刊》1980年第5期);有人认为:哲学唯心主义作为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没有给予任何积极的影响”(《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历史概述》第228页)。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有点绝对化。在《自然科学家的科学成果和哲学思想》(载《哲学研究》1980年第八期)一文中,我们也曾说,在一般情况下,哲学唯心主义对科学研究“总的来说是有害的”,它“妨碍科学成果的获得”。我们讲的是一般情况,加了个限制词。但对特殊的情况,没进行详细分析。为了弥补  相似文献   

7.
牟钟鉴在《哲学研究》86年第9期发表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评价及其历史命运》一文,《红旗》杂志87年第2期予以转载,现将其主要观点摘登于后:牟钟鉴认为,中国是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对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影响十分深广,以至于在近代历史上产生了一种常见的现象,即社会每进入新的转折时期,总要引起一场对传统文化的大反省,并且总  相似文献   

8.
王海洋 《河北学刊》2007,27(2):44-46
“哲学”与“文化”亲缘的最深厚根基,在于人类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要求。文化哲学就是从哲学的视角出发,透过文化对象对人的本质和主体性境遇、对人类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作总体性的价值审视和观念把握,以期达成人的文化自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化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文化热”催生了中国文化哲学兴起,近20余年来,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制约其深化的因素。面对当代人类的现实发展,文化哲学应当体现文化实践与哲学反思的双重自觉,即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共同致力于文化哲学的深化。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衣俊卿教授的《发掘文化哲学的理论资源》一文,从学理层面提出了文化哲学的三重理论思想资源,即实证性的文化历史资源、范式性的思想理论资源、现实性的文化批判资源,认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新世纪期待文化哲学的理论突破与创新;笔者的论文《关注整体性文化哲学的重要问题》,认为全球化使世界文化正在发生着整体性变化,因此,应当从人类文化实践的整体性价值诉求出发深化对文化哲学的理解;唐少杰教授的论文《文化反思与社会记忆》,则考察了作为文化哲学研究视域的“文化记忆”问题,读来引人深思;王海洋博士的论文《虚拟交往反思延展文化哲学的时代维度》,则集中讨论了当代网络文化实践所引发的虚拟交往的文化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9.
关注整体性:文化哲学的重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广文 《河北学刊》2007,27(2):35-38
“哲学”与“文化”亲缘的最深厚根基,在于人类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要求。文化哲学就是从哲学的视角出发,透过文化对象对人的本质和主体性境遇、对人类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作总体性的价值审视和观念把握,以期达成人的文化自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化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文化热”催生了中国文化哲学兴起,近20余年来,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制约其深化的因素。面对当代人类的现实发展,文化哲学应当体现文化实践与哲学反思的双重自觉,即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共同致力于文化哲学的深化。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衣俊卿教授的《发掘文化哲学的理论资源》一文,从学理层面提出了文化哲学的三重理论思想资源,即实证性的文化历史资源、范式性的思想理论资源、现实性的文化批判资源,认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新世纪期待文化哲学的理论突破与创新;笔者的论文《关注整体性文化哲学的重要问题》,认为全球化使世界文化正在发生着整体性变化,因此,应当从人类文化实践的整体性价值诉求出发深化对文化哲学的理解;唐少杰教授的论文《文化反思与社会记忆》,则考察了作为文化哲学研究视域的“文化记忆”问题,读来引人深思;王海洋博士的论文《虚拟交往反思延展文化哲学的时代维度》,则集中讨论了当代网络文化实践所引发的虚拟交往的文化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发掘文化哲学的理论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衣俊卿 《河北学刊》2007,27(2):38-41
“哲学”与“文化”亲缘的最深厚根基,在于人类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要求。文化哲学就是从哲学的视角出发,透过文化对象对人的本质和主体性境遇、对人类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作总体性的价值审视和观念把握,以期达成人的文化自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化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文化热”催生了中国文化哲学兴起,近20余年来,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制约其深化的因素。面对当代人类的现实发展,文化哲学应当体现文化实践与哲学反思的双重自觉,即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共同致力于文化哲学的深化。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衣俊卿教授的《发掘文化哲学的理论资源》一文,从学理层面提出了文化哲学的三重理论思想资源,即实证性的文化历史资源、范式性的思想理论资源、现实性的文化批判资源,认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新世纪期待文化哲学的理论突破与创新;笔者的论文《关注整体性文化哲学的重要问题》,认为全球化使世界文化正在发生着整体性变化,因此,应当从人类文化实践的整体性价值诉求出发深化对文化哲学的理解;唐少杰教授的论文《文化反思与社会记忆》,则考察了作为文化哲学研究视域的“文化记忆”问题,读来引人深思;王海洋博士的论文《虚拟交往反思延展文化哲学的时代维度》,则集中讨论了当代网络文化实践所引发的虚拟交往的文化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哲学对欧美思想的历史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欧洲启蒙运动将中国文明视作“模范”,从“自然之光”“善意与道德的科学”和治国理政的“哲学基础”三个方面汲取营养。第二,马克思主义的学脉渊源中流淌着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血液:空想社会主义吸取了孔子的大同思想,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构建的“正反合”受到《周易》和老子辩证法的影响,“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的法国重农学派推崇儒家将道德和政治合二为一的仁政思想。第三,20世纪以来,中国传统哲学显示出对治西方现代文明困境的普遍性意义。从杜威到罗素,从雅思贝尔斯到海德格尔,从施韦泽到哈耶克,从罗曼·罗兰到汤因比,从玻尔到汤川秀树,都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2.
唐少杰 《河北学刊》2007,27(2):41-44
“哲学”与“文化”亲缘的最深厚根基,在于人类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要求。文化哲学就是从哲学的视角出发,透过文化对象对人的本质和主体性境遇、对人类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作总体性的价值审视和观念把握,以期达成人的文化自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化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文化热”催生了中国文化哲学兴起,近20余年来,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制约其深化的因素。面对当代人类的现实发展,文化哲学应当体现文化实践与哲学反思的双重自觉,即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共同致力于文化哲学的深化。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衣俊卿教授的《发掘文化哲学的理论资源》一文,从学理层面提出了文化哲学的三重理论思想资源,即实证性的文化历史资源、范式性的思想理论资源、现实性的文化批判资源,认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新世纪期待文化哲学的理论突破与创新;笔者的论文《关注整体性文化哲学的重要问题》,认为全球化使世界文化正在发生着整体性变化,因此,应当从人类文化实践的整体性价值诉求出发深化对文化哲学的理解;唐少杰教授的论文《文化反思与社会记忆》,则考察了作为文化哲学研究视域的“文化记忆”问题,读来引人深思;王海洋博士的论文《虚拟交往反思延展文化哲学的时代维度》,则集中讨论了当代网络文化实践所引发的虚拟交往的文化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必须解答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传统发展观实质上是把经济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新发展观是把文化、人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同样,汤因比也认为文明中的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有人认为这个结论把多元的社会发展动力简单化了,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犯了"文化决定论"的错误,这样的论断不能让人苟同.因为,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文化的地位和功能日益凸显,汤因比已觉察到了这一点并阐述出来.因此,我们不应僵化地指责汤因比的文化动力论的观点.只有把它与所处的历史条件结合起来,才能客观地、深刻地理解其所蕴涵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略论草原文化的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桂英 《天府新论》2006,(1):119-122
一、关于草原文化文化是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人与自然结成的关系为各种文化形成各自的特点提供了外部条件,各种文化也由于所处的外部环境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征。英国学者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曾提出了文化形成的“挑战与应战”这一著名观点,  相似文献   

15.
在中外文化交流的新时期,翻译如何助力中国文化和文学走出去成为一个重要命题。在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与莫言《生死疲劳》的翻译中,存在许多共同的跨文化阐释的成功因素,文章拟从跨文化阐释的角度对两部作品的翻译进行对比,从中摸索并总结成功的跨文化阐释的构成因素,从而为中国文学与文化英译的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魏崇新 《殷都学刊》2003,(2):110-110
《挑战与抉择》是一部系统研究元代文人心态史的专著 ,从作者选择“挑战与抉择”作为书名来看 ,作者借鉴吸收了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所提出的挑战与应战的文化理论而加以改造 ,并将其作为对元代文人心态史研究的基础理论框架 ,可以说是运用得当 ,深契元代历史文化的真实。因为随着元蒙帝国在 13世纪的崛起而导致了北方草原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之间的遭遇战 ,两种文明的冲突“具体化为所向披靡的蒙古铁骑和饱读诗书但手无缚鸡之力的汉族儒士之间的冲突。”(见《挑战与抉择》第 14页 ,以下所凡引此书 ,只注页数 )最集中最典型地体现出在…  相似文献   

17.
批判阿诺德·汤因比的反动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三十年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阿诺德·汤因比(Arnold J. Toynbee)的历史理论在帝国主义阵营中传布甚广。汤因比自命为“总结了全人类的历史经验,并且从中找出历史之科学规律的人。”一些浅薄无聊的资产阶极的文化走卒,把汤因比吹嘘为当代最伟大的历史家,说他的成就已经达到不可企及的高峯。更有人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学人     
本刊作者李随安,1962年生。1984年毕业于安庆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俄关系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黑龙江省重点学科“中俄关系史”后备带头人,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副秘书长。出版《中苏文化交流史(1937-1949)》、《马忠骏及哈尔滨遁园》等专著。主要从事中俄文化关系、黑龙江地域文化研究。在本刊发表论文《试谈50年代的中苏文化交流》(1992年第6期)、《抗日战争时期的中苏文化交流》(1994年第2期)、《苏联文学与中国的抗日战争》(1995年第5期)、《试论黑龙江地区文化的几个特点》(1998年第1期)、《地方政…  相似文献   

19.
陈金清 《江汉论坛》2002,(12):90-91
1999年,萧洪恩先生写出了第一本土家族哲学研究的专著,即《土家族口承文化哲学研究》,其中回答了土家族是否有哲学的问题、土家族哲学的历史问题、土家族主要的口承文化哲学问题等。当时,学术界并没有过多加以重视。最近萧的新作《土家族仪典文化哲学研究》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以后,我们不得不对土家族哲学,甚至于对萧洪恩先生的土家族哲学研究另眼相看了。一、《土家族仪典文化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土家族仪典文化哲学研究》是萧洪恩先生,从而也是整个土家族哲学研究的第二本专著,2002年6月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20.
汤因比早年与晚年的中国观大相径庭。他在《历史研究》中得出了中国文明已经僵化走向死亡的论断,而在晚年变为对中华文明极度赞誉。汤因比晚年改变对中国文明的认识,源于他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忧虑,主要表现在他对以西方文明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给人类带来全球性困境问题的真切病思。汤因比晚年中国观给予我们诸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