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八七计划"实施以来,湖北省的贫困现象有了大幅改善,但仍然存在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素质偏低、集体经济薄弱等问题,因而需要对"八七计划"以来的大型扶贫计划的政策效应进行深入研究。采用Hsiao提出的基于"反事实"思想的政策效应评估模型实证分析湖北省大型扶贫计划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大型扶贫计划的政策效应在实施初期会逐渐上升至趋于稳定;十八大以后大型扶贫计划的政策效应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地方财政支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受教育年限对扶贫计划的政策效应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应当加大贫困地区扶贫财政和农民教育投入,创新发展扶贫产业,建立各级政府扶贫奖惩机制,协同精准扶贫和区域扶贫共同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生态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道路的重要内容,贫困地区广泛开展的生态扶贫实践是以"两山论"为精髓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贫困地区与生态脆弱地区高度耦合是中国推进生态扶贫的现实背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中国实施生态扶贫的内涵要求。中国的生态扶贫实践,路径多元,模式多样,主要包括参与生态工程建设、实施生态补偿政策、设置生态公益岗位、发展生态特色产业、开展易地生态搬迁五种类型。中国在生态扶贫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一是与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水平相结合;二是与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结合;三是与促进自然资源保值增值相结合;四是与发展乡村特色生态产业相结合;五是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相结合;六是与促进乡村治理有效相结合。2020年后,相对贫困地区的政策导向将由生态扶贫迈向生态振兴。  相似文献   

3.
中国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贫困农民的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就在于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但中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有效地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政府必须实施有效的公共管理,加大宣传力度,把农村劳动力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轨道,建立健全劳务转移就业的组织体系,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加大扶贫力度,从而实现中国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相似文献   

4.
云南健康扶贫的现状分析、实施困境与路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啃下"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硬骨头,对云南打赢脱贫攻坚战意义重大。深入推进云南健康扶贫,要坚持健康优先,切实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实施"靶向治疗",提升健康扶贫的精准度和满意度;补齐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短板,让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更加平衡和充分;强化政策衔接和产业培育,使健康扶贫的成效更加持久;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完善贫困地区公共卫生体系;评估健康扶贫政策成效,深化扶贫领域调查研究,以问题为中心整合学科,把握好健康扶贫的方向、节奏和力度,在破解问题中提升边疆民族地区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进一步研究解决深度贫困地区存在问题是当前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对云南省怒江州的调研发现,"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很多值得关注或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的满意度有待提高、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力量仍然不足、教育扶贫的资金缺口还较大以及内生力挖掘不够等。基于此,课题组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对怒江州这类深度贫困地区实施一定的教育扶贫倾斜政策,甚至采取"一县一政策"措施克难攻坚;增加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编制并提高教师工资待遇;以少数民族文化进校园助推教育事业内源式发展,等等。  相似文献   

6.
消费扶贫为我国扶贫体系引入市场化机制和社会力量,是长效解决相对贫困过程中丰富公众消费选择、增加相对贫困地区收入的重要路径,培育"新型消费"背景下实现消费扶贫政策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破解相对贫困问题的必然要求.基于多源流理论和相关政策实施特点构建消费扶贫政策分析框架,探讨我国消费扶贫政策的实施过程、内在逻辑与发展趋势,得出当前我国消费扶贫在帮扶主旨、帮扶形式和帮扶政策方面呈现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对接、消费者与贫困户的全社会动员、提升相对贫困地区综合化效益三大发展趋势,进而提出应通过"供给端+需求端"多方位保证产销对接、"政府+社会"多主体扩大参与范围、"外促+内生"多角度提升政策效益的推进路径,促进我国消费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加强农村教育是促进农村特别是老少边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手段."河北科盟远程教育扶贫网"的建成,有力地推动了学习型社会在贫困地区的形成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研究"的一个丰硕成果."扶贫网"的意义决不仅仅限于教育,更不仅仅限于扶贫,而是建造了教育、科技、经济相互结盟的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8.
帮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责任和政治任务.文章基于长沙理工大学在湖南省新宁县枧杆山村的扶贫案例,分析了扶志扶智的本质内涵及相互作用;提出了"五力"模型思想,将精神扶贫、文化扶贫、教育扶贫、人才扶贫、科技扶贫作为着力点,研究其对扶志扶智的协同影响;基于扶志扶智的贫困村构建了"五扶"工作模式,并探索了"五扶"工作模式的实践路径,对于促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其中,针对完全或是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社会保障来实现兜底扶贫。社会保障兜底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相关参与主体基于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整合联动,通过资金筹集、精准识别、保障发放与监督管理等途径保障目标人群的基本生活。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中发挥社会保障兜底扶贫作用,需要继续完善农村贫困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优化社会保障兜底扶贫机制设计,健全贫困地区社会保障筹资机制等。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是国家的重点扶贫对象,在贫困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的扶贫项目。这些扶贫项目的实施效果如何,通常是由项目实施者或政府来评估,这不利于全面了解扶贫项目的效果。本文从农户角度对扶贫项目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并就构成满意度的指标因子进行权重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对项目的透明度及参与程度的要求最高,且项目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对当地宗教文化习俗的影响都比项目所带来的经济和环境影响更重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公共价值理念为基础,从精准性、公平性、持续性、合作性和效率性五个维度,构建包括24个二级指标的精准扶贫绩效评估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以湖北省恩施州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为例,实证分析该地区精准扶贫实施绩效.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包括:构建科学的扶贫绩效评估体系,激发扶贫活力,助推政策实施;以产业扶贫为主,救济式扶贫为辅,强化农民增收内生动力;推动能力智力扶贫,与农民意愿相结合,提升脱贫积极性;加强地区文化建设,积极文化"引进来",民族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12.
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推进乡村振兴也有利于从根上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和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在乡村振兴的起始阶段,如何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可持续脱贫的长效机制意义深远.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应在战略、责任、政策、工作四个层面有效衔接,要重视战略部署和规划,坚持将"精准"思维同时贯穿两个战略,充分吸纳脱贫攻坚中具有实效的体制机制,政策上要做好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扶贫减贫"与"惠农支农"的衔接;在工作上全力推进产业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大农村基础设施、人才队伍、乡风文明建设,以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脱贫攻坚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减贫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在40年的扶贫历程中,中国扶贫经历了救济式扶贫开发、大规模扶贫开发、八七扶贫开发、以贫困村为重点对象的扶贫开发、精准扶贫开发五个发展阶段,其中精准扶贫开发阶段成效最为显著。精准扶贫以我国现阶段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特征为依据,并结合我国当前实情,有效地解决了我国脱贫效率降低问题,精准扶贫充分体现了长短期、国家救助和自我发展、普遍需求和个性需求的结合,最终目的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长期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进而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14.
论科技扶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扶贫是集“救济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于一体的一种综合扶贫模式。这种模式总结了传统扶贫模式的经验教训 ,提出扶贫既是一种慈善或救济行为 ,也是一种经济行为。在进行扶贫工作时 ,既要考虑投入与扶贫的正关联性 ,使投入必须带来脱贫 ,又要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以最小的投入带来最大的产出 ,还要考虑投入与可持续发展的正相关性 ,使投入必须带来贫困地区长期稳定的发展。因此 ,实施科技扶贫战略 ,既能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 ,又能着眼于未来 ,对贫困地区进行全面的、合理的开发 ,使贫困地区持续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顾四十多年来扶贫开发历程,中国扶贫脱贫工作取得成功的经验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和基层组织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方针,坚持依据不同阶段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实施扶贫战略,坚持以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为主的开发式扶贫,坚持全党全社会全行业共同参与扶贫。在取得脱贫攻坚胜利之后,党和政府要继续带领全社会共同参与,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果,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6.
1979~2020年,是中国小康建设的40年。深度贫困地区小康建设经过四个重要阶段:1979~1992年,通过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为重要内容的第一次制度创新与大规模的扶贫开发,中国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1992~2002年,通过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心的第二次制度创新、西部大开发与大规模的扶贫攻坚,中国基本上建成小康社会。2002~2012年,通过以社会保障体制等为重要内容的第三次制度创新、新农村建设、区域协调发展与大规模的综合扶贫,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得以深化。2012~2020年,通过以精准扶贫制度等为重要内容的第四次制度创新与大规模的精准扶贫行动,中国得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度贫困地区小康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一,国家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在扶贫开发中发挥主导作用;其二,国家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进行持续的制度创新,构建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三,深度贫困地区要结合当地资源,大力发展大农业、特色产业与二三产业,国家要通过城镇化积极吸收农民工落户;其四,国家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十五年义务教育,这是阻断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方法;其五,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的背景下,国家要以信息化引导深度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中国小康建设40年,解决了8亿人口的贫困问题,对发展中国家反贫困有着弥足珍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高校作为人才富集处、科研高地积极参与精准扶贫事业,既是其“社会服务”职能的要求,也是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作 为地处国家深度贫困地区的高校,对贫困地区的现状有更直观的了解,更直接的参与。基于西昌学院在中央重点支持的“三区 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也是四川省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扶贫实践,总结其实践经验与存在问题,对实践中存在 的难点问题进行路径优化,以期提高扶贫工作绩效,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校扶贫工作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2015年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  相似文献   

19.
构建新时期农民医疗保障制度是缓解农民医疗困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及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充分体现.针对当前农民医疗保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合理布局卫生资源,切实降低医疗费用;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的管理;因地制宜地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建立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卫生扶贫工作.  相似文献   

20.
我国教育扶贫政策涉及教育领域扶贫和依靠教育脱贫两方面。1986年国家实施义务教育制度,这是我国开展教育领域扶贫的重要标志,以此为起点梳理法律与政策对教育扶贫产出效应的应然要求;从实际结果和作用机理角度,分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精准脱贫产出效应的实然效果;在分析影响产出效应复杂关系的基础上,旨在促进区域更好协同发展,提出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产出效应的质量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